“名誉村长”王新法
2017-10-17湖南省石门县委组织部
湖南省石门县委组织部
“燕人重义,一腔碧血肥湘土;楚天多情,满目红云载雄魂。”2017年2月23日下午3时,湖南省石门县南北镇薛家村“名誉村长”王新法永远地倒在了他深爱的义务扶贫路上。一时间,大地悲恸、山川呜咽,万名山区群众沉痛悼念他们心中的好党员、好村长。
同期 谢淼(与民共富军人团队成员):修第六座桥的时候,他是用了两天两夜的时间(在统筹)。就在2月23日去世那天之前,他还在跟我说,我们的这座桥马上就要建了。
同期 曾德凤(薛家村村民):(我)长这么大就没见过这么好的共产党员,没见过这么好的军人!
2013年7月,河北石家庄的退伍老兵王新法,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位于湘鄂边界的土家山寨——薛家村。
同期 谢淼(与民共富军人团队成员):他说,我跟我的家人和战友,就想找一个条件不好的村子,我们去做有意义的事情,去圆一个与民共富的梦。
同期 孙景华(王新法妻子):(之前)有几个军人团队的人过来先考察了一遍,后面我们又来了一次,最后他决定在这儿,为老百姓服务。
2014年刚过完年,王新法就带着铺盖、液化气灶等生活物品再次来到薛家村。这一次他下定决心留下来,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带领全体村民共同富起来。
同期 贺顺勇(薛家村村民):一开始他来的时候,就带着我们的一些村干部、共产党员了解我们的风土人情,看哪些东西可以用来帮助我们的老百姓脱贫致富。
同期 曾德美(与民共富军人团队成员):他是做了功课来的,实际上他几次的考察都记录了这里的方方面面,整理了很多资料。
然而,大干一番的热情,起初换来的却是村民的质疑:一个外乡人,真的会无缘无故地到这个小山村义务扶贫?
同期 覃遵彪(薛家村党支部书记):有的人说,来村里的净是些老板搞什么旅游开发的,他在这个地方义务扶贫,老百姓肯定是不相信。有的人说,(他)是不是来我们这里开磷矿的;还有的人说(他)是不是想在下河里开采铁矿……
面对村民们的误解,王新法毫不在乎。他自掏腰包为村里的低保老人架设电线,为困难家庭购置节能灯泡和烤炉,王新法在薛家村不声不响地忙活起来。2014年3月,王新法在薛家村做出第一个大动作——修建“山河圆”,请烈士回家。
同期 曾德美(与民共富军人团队成员):从2010开始这三年的考察时间里,他发现我们这个贫困山村,首先是老百姓思想上没有精神支柱,所以当时他是想通过请烈士回家這个方式,让老百姓找到精神支柱。
同期 覃遵彪(薛家村党支部书记):村“两委”包括老百姓能转变观念,就是因为六塔山河圆,请这68位烈士回家。他把自己补发的64万元工资,全部拿到这个地方搞山河圆建设。
同期(王新法生前采访):我们是带着思想来的,不是带着私欲来的。
同期 曾德平(薛家村村民):他为了修通这条公路,真是想尽了一切办法。打洞的时候,一个老百姓提出来,出了安全事故谁负责呢?“名誉村长”当场就写下了一份生死状,上面写着:“如果出现不测,由我自己承担,不给他人添责。”
同期 郑子健(薛家村村民):他坚持了几天,身上的皮就全晒脱了,天天穿着汗背心,天天大太阳晒,一般人哪能吃这样的苦。
同期 曾德凤(薛家村村民):他跟我说,勤劳妹子啊,今天这么好的天气,我们已经大酒大肉地吃过了,必须要找点事干一干。我说今天是大年三十谁会跟着你去干活?他说我在前面走,我就不相信后面没有人跟。
同期 贺顺勇(薛家村村民):他说我先上,我们的村干部再上,然后共产党员上,相信我们的老百姓一定会跟着我们上。
同期 曾德凤(薛家村村民):就包括我的老公看着他走了以后,也都跟着走了。一开始上山的时候只有5个人,走到最后跟在后面的一共是37个人。
同期 贺顺勇(薛家村村民):刚开始人不多,之后就越来越多。那一年我们统计了一下,全村义务投工就达3000多人。
王新法进一步了解发现,因为地处大山深处,吃水难一直是困扰薛家村祖祖辈辈的大难题。为了让村民们用上方便洁净的自来水,年过花甲的王新法一头扎进大山,踏着崎岖山路寻找水源。
同期 陈世选(薛家村村民):他听说了就带着我们找水源,长满刺儿的地方他都在前面走,他一个人走在最前面比我们还厉害。
同期 田小春(薛家村村民):那种山有很高的坡,他都是这么爬上去的。我们去筑水池,每次只能背这么一点沙爬上去。出水的地方非常陡非常高,他爬上去了看到这眼水非常高兴。
同期 陈世选(薛家村村民):大概只有三十几天,就把水源全部接到家了。
同期 田小春(薛家村村民):从来没有在家里吃过干净水,他在我们这里受了千辛万苦,帮我们找到这么一股好水,我们吃得非常开心。
修了路,找了水,王新法又忙着帮村民来架桥。
同期 唐德成(薛家村村民):2013年听说来了一个“名誉村长”,他说了这么一句话:“你修桥我支持你!”我当时就是半信半疑。
同期 陈文贤(薛家村村民):“名誉村长”听取了老百姓的再三要求,希望能修这么一座桥。他当场就直接表态,他说我们马上就修,我们马上就干。他是讲普通话的——“马上就干!”
同期 唐德成(薛家村村民):第五天,(他)在电话里面通知的,他说唐兄弟你给我安排一个住宿的地方,我要离修桥的地方最近的第一户。我就(给他)安排在白芳梅家。
同期 白芳梅(薛家村村民):每天他开工得早,收工得迟。
同期 唐德成(薛家村村民):哪里需要水泥,他就自己跑来搬,全都是光着双手来搬。
同期 陈文贤(薛家村村民):十二天半的时间,就把这座桥修起来了。
同期 白芳梅(薛家村村民):千感谢万感谢“名誉村长”,给我们架这座桥,我们这一块儿的人素质都提高了,现在我们都要学习“名誉村长”的这种精神。
随着一件件实事的办成,薛家村上下都对王新法刮目相看,更多的老百姓支持王新法的理念,支持他所干的事业,全村群众脱贫致富的愿望和决心空前高涨。
薛家村有茶园上千亩,各家各户多多少少都种了些茶叶,但因为茶的质量不高,卖不到好价钱,一亩茶园一年算下来纯收入不足2000块钱。王新法跟村民们说,只要大家愿意,我就按一亩产茶50斤5000块钱的底价来收,一亩地超过一斤就多出一百块钱,但条件是,茶叶不能打农药,并且要把“三道四道茶”改为“一道茶”。
同期 田科军(薛家村村民):按照他的这个理念,我们只要达到有机,比采四道茶(赚的)钱要多,又省人工。
同期 金新强(薛家村村民):收益方面差不多可以翻倍了,做的干茶现在已经可以卖到一万五(一亩茶园),而往年就只能卖四五千元。
王新法不但自己千里来扶贫,他还发动自己的老战友到薛家村义务扶贫,创立了一支与民共富军人团队。现在,这个团队已经有140多人。随着王新法及其团队在薛家村的付出和影响,各级党委政府也大力支持薛家村脱贫攻坚,几年来先后投入资金950多万元。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薛家村的人均收入由几年前的不足2000元,到现在的超过6000元,村里有64户贫困户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村民们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同期 金新强(薛家村村民):我今年62岁了,像他这样为老百姓做事,我还没发现第二个人。
同期 白芳梅(薛家村村民):活了六十几岁了,我真没看见过这样的共产党员,没看到过这样的干部,他又不是没的吃,又不是没的穿,他为什么拿那么多钱在这里,为老百姓干这么些事。
大地无言,青山做证。走进这里,人人都会为薛家村的村庄新气象、村民新面貌的迷人情景而赞叹,人人都会为王新法的千里来扶贫、他乡埋忠骨的动人事迹而感慨——“名誉村长”,是父老乡亲对他的最高褒奖。
同期(王新法生前录影):关注我们的朋友都在问,为什么来湖南,为什么在薛家村,你们这么干图的是什么?今天,我就想用我们已经做过的事实告诉大家,因为我们是有信仰的共产党员,因为我们是忠诚于自己国家和人民的军人。
(该片获湖南省常德市教育教学资源评比一等奖第一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