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莲花山钨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分析

2017-10-17陈叙涛

西部资源 2017年4期

陈叙涛

摘要:文章首先介绍区域成矿背景,分析成矿条件、化学特征和地质构造,然后分析矿区地质和矿床特征,最后分析探讨矿床成矿模式。

关键词:莲花山钨矿;成矿热液;控矿条件;斑岩钨矿床

前言:广东省澄海区莲花山钨矿位于澄海、饶平、潮安三县接壤之处,南距汕头市34km,东北距饶平县黄岗镇15km,西北距潮州市20km(均为直线距离),莲花山钨矿区是一个多年开采的老矿山,并且经过多个地质队伍多次工作,从一个小型钨矿,边探边采,成为一处中型钨金属矿床,是一个典型斑岩钨矿床,因此研究其矿体特征及成矿模式,对其在矿体外围及深部找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区域成矿背景

1.1区域成矿条件矿区位于武夷成矿带的南西段,在“广东厚婆坳地区铜锡多金属整装勘查区”范围内,区域构造位置处于北东向潮州一普宁断裂带的南东侧、汕头一钱东大断裂从区内东南侧经过,北西向饶平一大埔断裂带北东侧一带。区域上,燕山期岩浆活动频繁,侏罗纪一白垩纪岩浆侵入及火山喷发活动较强烈,具有较好成矿地质条件。

1.2地球化学特征。围绕莲花山钨矿开展的1:50000化探测量,在60k㎡范围内就圈出有13个异常,其中有5个具找矿意义,其化探组合异常特征分述如下:

(1)AP8号W、Sn、Cu、Pb、zn、As、Bi、Ag、Mo、Mn、Ti、Nb、Be组合异常,组合异常长轴呈北东向,长3.5km,宽lkm~2km,面积4k㎡,W、Sn元素浓度较高,其次为Cu、Ph、zn、As、Bi、Ag等(Au未分析)。各元素浓集中心吻合,梯度明显。异常围绕钨矿床,但异常北东和南西两端跨越了不同山头,提供了扩大矿床外围找矿的信息。

(2)AP9号W、Sn、Ph、zn、Mo、Ag、Nb、As、Bi、Be组合异常,在AP8号异常的西面,异常长约2km,宽0.5kin~1km,W、Sn浓度较高,其次有Ph、zn、Ag、Mo、Nb等,元素组合较好,浓度分带明显,形态规则,走向总的呈北东向,有两条北北西走向的断裂通过异常中心,构造裂隙发育,异常中可能存在隐伏矿体。

(3)APIO号cu、zn、Mo、w、Be、Bi、Ph、As、Ag、sn组合异常,位于AP9号异常南西面,异常长约3km,宽0.5kin~1km,呈北北东向展布,异常元素以Cu、zn、Mo为主,伴生W、Be、Bi、Pb、As、Ag、sn元素。主元素浓度较高,梯度陡,浓度分带明显。异常位于侵入岩与沉积岩接触带。沉积岩较破碎,绢云母化强,本异常有较好的找矿意义。

(4)AP6号Ph、zn、sn、Be、Mn、1ri、Mo组合异常,位于AP8号异常的北东面,异常西侧为惠来一汕头断裂。异常呈北东向展布,长约1.8km,宽600m,组合异常元素以Ph、zn为主,伴生有Sn、Ti、Be、Mn、Mo元素,异常中元素浓度虽不强,但梯度陡,浓度分带清楚,异常落在侵入岩与火山碎屑岩接触带上,认为有较好的找矿意义。

(5)AP13号Sn、Cu、Pb、zn、As、Ag、Mo组合异常,位于测区西部的鸡笼山一鸿沟山一带。组合异常基本上沿北东方向展布,异常面积较大,长大于4km(异常西部和南部尚未封闭),宽约0.5km~1.5km。异常元素以Sn、Pb、As、Ph为主,伴生有Cu、Ag、Mo等元素异常,元素组合较好,走向明显,形态较规则;此外尚有零星的Bi、Co、Mn等元素异常出现,但异常强度较弱、Sn、Pb元素异常强度大,浓集中心比较明显、梯度变化陡,具有较好的渐变性和连续性。

1.3地质构造。矿区构造主要为区域性军田一洋铁岭背斜的次一级构造。共发育三个次一级背斜,分别为马肚山背斜(轴向NEE)、蜈蚣岭背斜(轴向NE)、木仔园背斜(轴向NW)。三个背斜的背斜轴两侧均发育与轴向平行或交错的一系列断裂,主要有走向NE、NW、NEE、NWW四组。这些断裂多被矿脉所充填,成为控矿构造。除这些成矿期断裂构造外,还发育一组NNW向断裂,其代表为横切矿区的F1断层,是成矿后断裂,对矿脉有破坏作用。

2.矿区地质特征

2.1地层。矿区出露地层主要有上三叠统小水组、下侏罗统长埔组、上侏罗统南山村组和第四系。

上三叠统小水组分布于矿区南部,为一套海陆交互相细碎屑岩建造,岩性主要为碳质泥岩、粉砂岩及砂岩。

下侏罗统长埔组分布于矿区西部和中部,为一套海陆交互相碎屑岩建造,出露岩性主要为中厚层粉砂岩、中细粒长英砂岩、粉砂质页岩等。

上侏罗统南山村组分布于矿区北部和东部,为一套陆相中酸性火山岩建造,局部夹碎屑岩,分两个岩性段。下段为酸性火山岩(流纹斑岩、流纹质凝灰岩、熔凝灰岩、凝灰岩和火山角砾岩)夹页岩,上段为中酸性(火山岩英安斑岩、英安质凝灰熔岩及熔凝灰岩)夹页岩。岩层倾向北西或北北东,倾角较平缓。

2.2构造。控矿构造:石英斑岩与变质砂岩内、外接触带的网状细小裂隙密集带。裂隙带走向北东65°,倾向南东,倾角58°~75°,与接触带产状一致。

23岩浆岩。矿区岩浆活动十分频繁,以燕山期最为活跃,分布面积最广。

燕山早期黑云母花岗岩,呈岩株产出,出露于区内南部;燕山晚期为中粒花岗岩,出露于区内中部和北西部,在区内出露面积最大;细粒花岗岩,仅在区内北部,小面积出露。此外区内还有较多燕山期后或隶属燕山期的呈岩墙或脉状产出的石英斑岩、石英闪长玢岩、花岗斑岩、辉绿岩和煌斑岩等。

区内Sn、W、Ph、Zn、Au、Ag等成矿与后造山环境下形成的斑岩类岩石组合有关,此类花岗岩体酸性程度在成矿岩体中较高,为壳幔混源型岩浆成因,属中一浅成相,其形成的构造背景为后造山环境。

2.4围岩蚀变。蚀变类型有钾长石化、黑云母化、绢英岩化、绢云母化、硅化、绿泥石化、黄铁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等。蚀变分带:以石英斑岩为中心,由内向外,钾化蚀变带(包括钾长石化、黑云母化岩石)一绢云岩化蚀变带(包括云英岩化、绢英岩化及硅化岩石)一青盘岩化蚀变带(包括绿泥石化,黄铁绿泥石化、绿泥石碳酸盐化岩石)。工业钨矿化与千枚岩化蚀变带具空间、时间及成因联系。

3.矿床特征

3.1矿体形态、产状及规模特征。分南、北两个矿带:北矿带由13个大小不等的工业矿体及21个大小不等的表外矿体组成。产于石英斑岩与绢云母变质砂岩夹变质石英砂岩的内外接触带。走向45°~60°,倾向南东,倾角56°~75°。主矿体长744m,小矿体一般分布于主矿体北西、南东两侧,一般长50m~280m,矿带延伸10m~230m,平均宽1m~24m,矿体形态为不规则的带状或小扁豆状,也有呈分支燕尾状。南矿带由5个工业矿体及5个表外矿体组成。产于石英斑岩与绢云母变质砂岩夹变质石英砂岩的内接触带。走向40°~45°,倾向南东,倾角66°~76°。矿体呈零星出露。主矿体长50m,延伸105m,呈囊状;其余矿体规模不大,矿体形态一般呈扁豆状。

主要有益组分一般为黑钨矿,其次是白钨矿,属黑钨、白钨混合矿石。钨矿以细小密集的硫化物和石英网脉贯穿于石英斑岩、砂岩和石英闪长玢岩中,或部分单体矿物浸染在岩石中。钨矿的工业矿体平均品位W030.617%,伴生cu、Bi、Sn,Cu平均品位0.143%、Bi平均品位0.057%、Sn平均品位0.044%。

3.2矿石成分。矿区的金属矿物为黑钨矿、钨铁矿、白钨矿、毒砂、黄铁矿、磁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辉钼矿、辉铋矿、镜铁矿、锡石、钨华等,非金属矿物为石英、白云母、正长石、绢云母、绿泥石、电气石、磷灰石、红柱石、黄玉、方解石等。

3.3矿石结构构造。交代残余结构、乳浊状结构,网脉状、角砾状、浸染状、平行细脉状、条带状、环带状及晶洞构造。

4.矿床成矿模式分析

莲花山钨矿床是一种新类型的斑岩钨矿床。

通过对矿体、含矿岩体、围岩的硫同位素、锶同位素、稀土元素及同位素年龄测定等的研究,表明矿区花岗岩、火山岩是同源岩浆不同侵入的产物,而且具幔源特征;成矿热液也来自深源,且为岩浆成因。

据此,结合控矿条件及成矿特征,矿床成矿过程大致如图1:

深源岩浆经深断裂向上运移,在近地表处于次级构造中形成本区同熔岩浆系列岩石。当岩浆结晶到晚期,岩体内部聚集了富含钾质、硅质、挥发分的成矿气液,随温压等物理化學条件的变化,在次级构造控制下,于岩体边缘沉淀,形成网脉状、浸染状矿化及相应蚀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