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和田玉籽料的肉眼鉴定
2017-10-17何辰
何辰
摘要:和田玉是我国的传统玉石,尤其以和田玉籽料最受人们的喜爱。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收藏籽料,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资金的大量投入,使和田玉交易市场充斥着大量的仿品。本文从籽料的一般外形特征,颜色,外皮等几个方面,阐述籽料的肉眼鉴定方法。
关键词:和田玉;籽料;仿籽料;鉴定
1.概述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玉石收藏中。而和田玉籽料在收藏界享有至高的地位,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入到籽料的收藏上。又因其价格昂贵,不法商人在和田玉籽料上大做文章,市场上仿品泛滥,不可不辨别。
和田玉,又称为软玉,在世界许多地方都有产出,而在中国新疆和田一带产出的软玉最为有名,故而可以将所有软玉称为和田玉。和田玉主要是由角闪石族中透闪石一阳起石类质同象系列的矿物所组成,其化学通式为:Ca2(Mg,Fe),通常密度为2.95(+0.15,-0.05)g/cm3,硬度为6~6.5。
和田玉按其产出的环境可以分为山料,山流水料,籽料。
(1)山料:又叫山玉,是产于山上的原生矿。山料的特点是开采出来的玉石呈棱角状,块度大小不一,基本没有风化面表皮,如果有很薄的风化层,也是从矿山露头所开采,质地良莠不齐。
(2)山流水料:指软玉原生矿石经风化崩落,并由洪水或冰川从山上搬运至半山腰、山脚或河流的上游,距原生矿床较近,块度较大,棱角稍有磨圆,表面较光滑。
(3)籽料:是由山料通过物理风化,发生崩落,经过冰川、河流、洪水等长年累月的搬运,侵蚀及分选后沉淀下来的优质部分,它分布于河床及两侧的阶地中,裸露地表或埋于地下。因为长期的搬运,分裂及冲刷,呈卵石状、浑圆状,块度大小悬殊,外表可有厚薄不一的皮壳。表皮颜色多样,以红褐色居多,玉質细腻,表面光滑。上好的羊脂玉就产于其中。
2.和田玉籽料的外形
通过了解和田玉籽料形成的原因,我们知道和田玉呈卵石状,外形圆滑,有磨圆和风化的痕迹,部分有皮色。和田玉在流水及冰川的搬运过程中,容易受到碰撞而产生裂纹,外表常见各种细微的裂纹。
仿和田玉籽料是把山料、青海料、俄罗斯料及岫料的下脚料,放入球磨机或滚筒机内滚磨,形成卵形,然后再经过抛光打磨,制作表面特征,使其外形酷似籽料。但是这样处理之后,形状反而不自然,外形过于完美,磨圆度不理想,残留几何外形,在其外表可见擦痕。
3.和田玉籽料的颜色
和田玉籽料在河床中经过亿万年的冲刷和磨砺,自然受沁。在籽料表面,质地较粗的地方比较松软,通常在这些地方沁上颜色,这些颜色是由含铁及其他矿物元素经过天然氧化而形成的氧化面,同一种颜色差别变化不大且呈现渐变色,颜色与籽玉融为一体。在有裂隙的地方颜色会深入肌理。皮上的颜色是由深变浅,裂隙上的颜色则恰好相反,是由浅至深。
仿和田玉籽料的皮色是人工染色形成,由于籽玉表面吸收颜色的程度不同,染色后表面的颜色差别也较大。所染颜色大多是枣红色,一般漂浮于表面,颜色很深很艳,特别是在质地较粗的地方,无过渡的自然层次感,而且干涩、不滋润。这种皮色用开水一烫就容易褪色变淡。
4.和田玉籽料的外皮
4.1裂隙
玉料在河流中经过成亿万年的搬运、碰撞、冲刷、磨蚀,在其表皮上产生裂隙,周围致色物质可渗入其中,其中以铁、锰质物沉淀侵染较多,有些铁质侵染会结晶,形成树枝状,水草状侵染图案。裂纹处颜色深于附近颜色,但颜色差别不大,为渐变过渡状。以裂纹为中心以浸染状向两边拓展,中心处的颜色略高于两边颜色。
4.2“汗毛孔”
籽料由高山到河流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前面所说的种种物理原因,会在表面形成细细密密的,非常像汗毛孔的小孔。孔的边缘自然柔顺,无尖锐感,难以人工仿制。在不同的籽料上,“汗毛孔”的大小也不一,一般情况下,籽料的质地越细,毛孔越小;质地越粗,毛孔相应也大一点。
4.3“砂眼”
“砂眼”就是籽玉表面上较大的坑。由于和田玉中含有杂质矿物,这些矿物比和田玉的基本组成矿物透闪石的抗风化的能力差。在亿万年的碰撞侵蚀过程中,这些杂质矿物会被风化掉,在籽玉的表面留下一些较大的坑,使籽玉表皮凹凸不平,如果用放大镜观察这些“沙眼”,其坑内平滑,光泽度与外部一致,没有毛玻璃感。
5.结语
总之,对和田玉籽料的肉眼鉴定,要从籽玉的外形,颜色,外皮等各个方面仔细观察鉴定。
(1)天然和田玉籽料外形自然,磨圆度好,“汗毛孔”细腻柔顺,“砂眼”坑内平滑,光泽度与外部一致,没有毛玻璃一样的突兀感。
(2)天然和田玉籽料颜色自然,在玉石表面较粗的地方颜色较深,具有层次感,特别在裂隙处颜色为渐变过渡色,以裂隙为中心向两边呈过渡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