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景判断测验的大学生诚信知行冲突特征及其动力系统优化
2017-10-17程海云朱平
程海云 朱平
摘要:通过深度访谈以及对426名大学生的测试,编制了《大学生诚信知行冲突情景判断测验》。结果显示,大学生诚信知行冲突的基本特征表现为情景约束的主导性、利益预期的驱动性和诚信认知的模糊性。通过完善制度建设,增强情景约束;注重价值引导,调控利益预期;加强教育干预,提升诚信认知。高校应整体优化大学生诚信知行运行的动力系统,促进大学生诚信知行合一,全面提高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知行冲突;情景判断测验;情景约束;利益预期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经济社会的行为准则,更是法治社会的基本原则。大学生应是建设诚信社会的中坚力量,然而现实生活中,诚信缺失现象时有发生。比如,学习中考试作弊,科研中抄袭剽窃,人际交往中相互猜忌、缺乏信任,经济生活中恶意欠款、骗奖骗贷,就业择业中夸大其词、随意毁约等等,客观上迫切要求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以传统的“说教”为主,一些大学生思想偏颇、心理厌倦、知行冲突、行为失范。大学生诚信知行冲突情景判断测验是一种新的研究视角,以诚信行为反应为指向,将经验性的诚信情景事件进行结构化的分析,探究大学生诚信知行时而矛盾、情理相悖的特征表现及其内在规律,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大学生诚信知行冲突及其情景判断测验
诚信知行是诚信品质的核心,指个体对诚信规范、性质和价值等的知晓与认同,能够用诚信的规范和要义来指导个体行为,即知与行保持一致的过程和状态。[1]大学生诚信知行冲突是指大学生所具有的诚信认知与其在具体情景下所表现出来的诚信行为之间的相悖、脱节等不协调状态。
(一)情景判断测验(SJT)的功能与应用
传统的道德测验大多采取自我评定的方式,由于被试普遍存在获得积极社会评价的心理需要,难免会遇到随意、失真、作假等问题。情景判断测验(Situational judgment tests,SJT)是給被试呈现可能遇到的主题情景,并提供这一情景下可能产生的行为反应,让被试对这些行为进行判断、评价和选择的一种“低仿真模拟”和“内隐知识”测验。[2]在国外,SJT主要用于高利害情景的选拔。例如,美国和加拿大的政府、军队、警察和私有机构使用测验筛选候选人。研究者认为,SJT是EQ、IQ等认知情绪能力与相关行为测量的重要典范。[3]在国内,SJT是近年来诸多测量工具中倍受重视的工具之一,受到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管理学等实务工作者们的青睐。如在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和招考企业高管的测评中都使用了情景判断测验。[4]目前,国内有关情景判断测验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对其理论基础、编制、信效度等方面进一步进行研究。[5]相关研究“党政领导干部诚信情景判断测验”为评价、选拔党政领导干部提供了现实工具,并为SJT的理论与技术在诚信道德测验中的应用开启了一个新领域。[6]
(二)《大学生诚信知行冲突情景判断测验》的编制
情景判断测验的开发一般有两种模式,即经验性模式和结构导向模式。作为高校辅导员,由于职业角色和功能定位,与大学生交往密切,实践经验丰富,对大学生诚信行为现实表现的基本状况较为熟悉,测量对象和情景设计更具有针对性和客观性。因此,笔者基于经验性模式,结合结构导向模式,开展了大学生诚信知行冲突情景判断测验的探索。首先,根据大学生诚信知行冲突的定义,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以及笔者的日常观察,综合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表现、行为特点以及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等实际情况,编制了大学生诚信知行冲突情景判断测验的开放式问卷。其次,对测验对象的相关人员(任课教师12人、教育管理人员7人、学生家长9人、大学生25人)进行了深度访谈,要求受访者对每一个诚信事件发生的背景、可能采取的行为及其结果作出描述。最后,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以426名大学生为测验对象,对收集到的大学生诚信知行冲突关键事件进行编码处理,筛选出最具普遍性、典型性的情景事件,形成了由12个条目构成的《大学生诚信知行冲突情景判断测验》。运用SPSS17.0和LISREL 8.70统计软件,对426名大学生的测试结果进行了数据处理。结果显示,该测验的α系数为0.89,χ2/df为2.89,RMSEA为0.06,CFI为0.918,GFI为0.911,AGFI为0.907,IFI为0.920,各项测量学指标表明,该测验的信效度良好。
(三)大学生诚信知行冲突的情景判断测验
《大学生诚信知行冲突情景判断测验》中12个情景事件下的48个行为反应选项,涵盖了大学生在政治、学习、交往、就业、经济和网络等方面的诚信知行表现。为更详细地说明,以大学生交往诚信的典型情景事件为例(见例1),介绍该测验的内容和评分办法。该条目题项中的最好选项和最差选项,事先已由情景事件评判专家(心理学教授2人、学生管理部门领导3人、“两课”教师6人、优秀辅导员7人、品学兼优大学生5人)进行了评定。测验时,要求被试对该情景条目下的各个选项进行评价。计分时,最佳的行为选项赋值为“1”;最差的行为选项赋值为“-1”;其他的两个选项赋值为“0”。被试在某个情景条目上的得分,等于每个选项上评价的符合程度乘以该选项的赋值,然后将每个选项的得分相加。
二、大学生诚信知行冲突的特征
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426名大学生的测验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方差最大化的正交旋转进行因素抽取,共抽取出3个因子,其特征值都大于 2,解释总变异量的85.478%(见表 1)。这3个因子分别为 F1“情景约束”(描述了大学生诚信行为选择的客观条件)、F2“利益预期”(描述了大学生对诚信行为与自身利益增损的预判)、F3“诚信认知”(描述了大学生对诚信规范、性质和价值等的知晓与认同)。
根据大学生诚信知行冲突的三维结构特征,通过对《大学生诚信知行冲突情景判断测验》中每个情景事件下的行为反应选项进一步进行数据分析,得出大学生诚信知行冲突的基本特征如下。endprint
(一)情景约束的主导性
测验结果显示,92.7%的大学生认为“会根据所面临的情景决定自己是否坚持诚信”,例如“考试时被监考老师紧盯着,即使想作弊也不会实施”。83.5%的大学生认为“辅导员经常来教室点名,所以不敢轻易翘课,更不敢喊同学代答到”。网络是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娱乐休闲的重要方式,但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使得网络诚信的情景约束弱。例如,63.7%的大学生表示,曾利用网络“抄袭论文、剽窃他人科研成果”,一些大学生在网络中互相谩骂、攻击,存在随意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传播虚假信息等网络不良行为。62.3%的大学生在对待自己损坏了网购物品的处理方式上,会尝试“找网上卖家,要求换货”。
(二)利益预期的驱动性
一些大学生利益预期高,考试作弊动机不再仅仅局限于“不挂科、顺利拿到毕业证”这样简单的目的,62.5%的作弊者将它视为“取得奖学金和其他各种相关利益”的捷径。86.9%的大学生认为“不会为了一点小利益而欺骗他人”,但当个人的重大利益和诚信道德发生矛盾时,六成以上的大学生持利己主义取向,注重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例如,拖欠国家助学贷款、贫困生资助申请材料不实、求职简历注水、就业协议违约等情况屡见不鲜。63.4%的大学生认为“为了占用一点班费而欺瞒老师和班级同学是非常不值得的,但是为了争取几千元的国家助学金,会尽量搞个‘贫困证明”。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考试作弊是一种失信行为,但在行动上,一些大学生也会“随波逐流”,由于受周围考生和考场环境等因素影响,因为从众心理和利益驱使,有75.3%的大学生表示“有过作弊经历”。
(三)诚信认知的模糊性
测验结果显示,一些大学生存在诚信认知偏差,对诚信行为持观望态度。对于考试作弊,只有38.4%的同学持“发现作弊,必须坚决制止”的正确诚信认知。虽然87.3%的大学生认为“网络交往必须遵守诚信”,但却有43.5%对网络交往失信行为不以为然,甚至表示理解。38.5%的大学生有过“没有守时,没能保守秘密”的经历,因轻诺他人,无法兑现而失信于人。一些大学生明知在爱情中要遵守忠诚专一的基本原则,但又见异思迁,一些男生“不拒绝、不承诺、不负责”的“三不”恋爱观使得两性关系难以正常发展,大学生情感领域出现诚信危机。同时,一些大学生对自己也存在失信现象,主观上对自己有要求并制定了目标,但却常常不能付诸行动。
三、大学生诚信知行的动力系统优化
大学生诚信知行冲突反映了大学生对“行不行”、“值不值”、“对不对”等一系列诚信情景事件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的矛盾状态。大学生诚信知行冲突情景判断测验的过程及其结果,对高校加强和改進大学生诚信教育具有积极启示,整体优化情景约束、利益预期、诚信认知等动力系统是促进大学生诚信知行合一的关键所在。
(一)完善制度建设,增强诚信知行的情景约束
大学生诚信失范行为之所以发生,重要原因是存在支持失范行为的情景条件。消除其所依赖的情景条件是避免大学生诚信知行冲突的重要举措。要从源头上杜绝诱发诚信知行冲突的情景条件,就是要强化诚信制度建设和监督管理,充分发挥制度伦理在道德法律化过程中的整合功能。例如,美国国际学术诚信中心(ICAI)就是在大学生学术诚信问题日益严峻的宏观背景下建立起来的, 在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努力与世界各国教育机构共同培育诚信文化,从而使得学术诚信建设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普及与发展。[7]科学精神、责任担当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8]2017 年 2 月,教育部颁布了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突出强调了对大学生的诚信管理规定,如大学生学位论文、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存在抄袭、篡改、伪造等学术不端行为,情节严重的,或者代写论文、买卖论文的,学校可以给予开除学籍处分。具体工作落实中,论文指导老师要求大学生提交的学术论文都要附权威机构出具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报告”,“查重”这一严格举措,对约束大学生剽窃论文的失信行为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注重价值引导, 调控诚信知行的利益预期
利益预期是驱动大学生诚信行为的重要动力。正如马克思所言:“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9]一些大学生存在功利化倾向,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在遇到价值选择冲突时,会发生利益与诚信冲突而“背信弃义”。[10]要让大学生认识到,利益预期具有反向对称性,即当诚信行为对个体的利益增量或损耗越大,个体就越趋向或远离该行为,通过加重惩罚、增大利益损耗可以进一步端正个体的利益预期。一些大学生看到有人不讲诚信、弄虚作假反倒获利后,就会去效仿,“破窗效应”会增加大学生不合理的利益预期。调控大学生诚信知行的利益预期要做到赏罚分明,将大学生的诚信行为表现与评奖评优、组织推荐、考研保送等切身利益相挂钩,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奖励,使诚信行为得到肯定和强化。同时,对失信行为采取限制评优、取消资格等严厉举措,让诚信失范的大学生为其行为付出相应代价,从而起到震慑和教育的作用。大学生诚信教育应贯穿高校日常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校园情景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的德育功能,积极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诚信价值观。
(三)加强教育干预,提升诚信知行的认知水平
诚信认知大多反映社会的主流价值,是大学生判断诚信情景的主观信息和行为选择的自我意识系统。研究表明,不少大学生知道剽窃他人的学术成果是严重的失信行为,但由于不太了解如何正确引用,有时难免会犯错误。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的大学生,很大比例是因为缺乏全面的诚信认知,没有充分认识到不良金融征信记录对个人今后经济、社会生活将产生的严重影响。[11]针对这些现象,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干预,积极采取情景案例教学、体验式行为训练等举措,提高大学生的诚信认知水平。比如,进行诚信考试教育时,要让大学生知道诚信考试已经立法,考试作弊不仅会取消学历学位资格,严重者甚至要判刑。教育者应充分运用身边的典型案例,让大学生认识到,诚信失范行为对个人学业、就业以及职业发展将产生深远的不利影响,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诚信认知。学校可以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政治思想、学业情况、人际交往、求职就业、经济行为和网络诚信等实际表现真实记录存入毕业生档案,并与个人的社会征信系统对接,建立高校与社会相统一的标准和等级体系,对大学生的诚信状况进行定量记载和定性评价,促进其诚信知行的高度融合,共同实现大学生诚信价值观“内化—外化—深层次内化—更高层次外化和固化”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刘伟,傅维利.诚信知行的形成机制及其对高校诚信教育的启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2):49-53.
[2]漆书青,戴海琦.情景判断测验的性质、功能与开发编制[J].心理学探新,2003(4):42-46.
[3]Lievens F,Peeters H,Schollaert E.Situational Judgment Tests:A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J].Personnel Review,2008(37):426-441.
[4]邱皓政.识时务者为俊杰? 情景判断测验在心理测验上的发展与应用[J].心理学探新,2012(5):439-446.
[5]马庆霞,王雪.情景判断测验的研究和应用进展[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7):64-70.
[6]原宁.党政领导干部诚信的结构维度及情景判断测验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2:1.
[7]张妍,胡剑.美国国际学术诚信中心:历史、功能及启示[J].高教探索,2016(7):67-71.
[8]林崇德.努力提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当代教师教育,2017(2):10-13.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82.
[10]王淑芹.大学生诚信伦理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2.
[11]袁本新.大学生诚信价值观的基本现状及特征分析—基于广东高校的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15(9):114-120.
(责任编辑赖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