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苦难,做最好的自己
2017-10-16宋瑛芮
宋瑛芮
吴纯 1982年出生于中国武汉,获得“三博士”学位的中国钢琴家,享有德国政府授予的艺术家身份,施坦威艺术家,清华大学驻校艺术家,乌克兰敖德萨国立音乐研究院钢琴系高级讲师、荣誉副教授。
幼年启蒙于武汉音乐学院原钢琴系主任陈婉教授,曾多次获得国内钢琴比赛第一名。1998年考入乌克兰国立敖德萨音乐研究院钢琴系深造,师从卡琳娜·波波娃教授。2003 年获得演奏及音乐理论硕士学位并继续攻读钢琴表演艺术博士和音乐艺术学博士学位。 2004 年考入德国汉诺威音乐戏剧与媒体学院 SoloKlass 演奏家大师班,跟随世界著名钢琴家弗拉基米尔· 克莱涅夫教授。2007年在乌克兰敖德萨国立音乐研究院获得钢琴表演艺术博士和音乐艺术学两项博士学位。2014年以最优异的成绩获得德国汉诺威音乐、戏剧与媒体学院演奏家博士学位。
从1999年起,多次获得国际比赛大奖 。其中,2000年获克莱涅夫国际钢琴比赛第二名;2001年获普罗科菲耶夫国际钢琴比赛金奖、霍洛维茨国际钢琴比赛第3名、吉列尔斯国际钢琴比赛金奖;2002年获李森科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2008年获李斯特国际钢琴比赛第4名、意大利布雷西亚国际钢琴比赛第3名。2003年受邀担任李赫特国际钢琴比赛评委。
曾连续 3 年被乌克兰教育部评为最优秀留学生并获得终身绿卡。曾应邀在俄罗斯、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乌克兰、波兰、土耳其、奥地利、捷克、匈牙利、西班牙、意大利、日本等國的音乐厅、专业院校举办钢琴独演、协奏、重奏及室内乐音乐会。
与很多国内外知名的指挥家合作过,如,巴伦博伊姆、费多谢耶夫、米科拉·加久拉、弗拉基米尔·席连科、霍巴特·厄尔、卡罗·朱里尼、大植英次、郑小瑛、姜金一、谭利华、李心草等。合作过的交响乐团有:俄罗斯皇家爱乐乐团、乌克兰国立爱乐乐团、敖德萨交响乐团、意大利米兰爱乐乐团、意大利布雷西亚交响乐团、捷克布拉格皇家爱乐乐团、德国汉诺威交响乐团、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交响乐团、匈牙利布达佩斯交响乐团、德国柏林青年交响乐团、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北京交响乐团等。
吴纯 1982年出生于中国武汉,获得“三博士”学位的中国钢琴家,享有德国政府授予的艺术家身份,施坦威艺术家,清华大学驻校艺术家,乌克兰敖德萨国立音乐研究院钢琴系高级讲师、荣誉副教授。
幼年启蒙于武汉音乐学院原钢琴系主任陈婉教授,曾多次获得国内钢琴比赛第一名。1998年考入乌克兰国立敖德萨音乐研究院钢琴系深造,师从卡琳娜·波波娃教授。2003 年获得演奏及音乐理论硕士学位并继续攻读钢琴表演艺术博士和音乐艺术学博士学位。 2004 年考入德国汉诺威音乐戏剧与媒体学院 SoloKlass 演奏家大师班,跟随世界著名钢琴家弗拉基米尔· 克莱涅夫教授。2007年在乌克兰敖德萨国立音乐研究院获得钢琴表演艺术博士和音乐艺术学两项博士学位。2014年以最优异的成绩获得德国汉诺威音乐、戏剧与媒体学院演奏家博士学位。
从1999年起,多次获得国际比赛大奖 。其中,2000年获克莱涅夫国际钢琴比赛第二名;2001年获普罗科菲耶夫国际钢琴比赛金奖、霍洛维茨国际钢琴比赛第3名、吉列尔斯国际钢琴比赛金奖;2002年获李森科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2008年获李斯特国际钢琴比赛第4名、意大利布雷西亚国际钢琴比赛第3名。2003年受邀担任李赫特国际钢琴比赛评委。
曾连续 3 年被乌克兰教育部评为最优秀留学生并获得终身绿卡。曾应邀在俄罗斯、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乌克兰、波兰、土耳其、奥地利、捷克、匈牙利、西班牙、意大利、日本等国的音乐厅、专业院校举办钢琴独演、协奏、重奏及室内乐音乐会。
与很多国内外知名的指挥家合作过,如,巴伦博伊姆、费多谢耶夫、米科拉·加久拉、弗拉基米尔·席连科、霍巴特·厄尔、卡罗·朱里尼、大植英次、郑小瑛、姜金一、谭利华、李心草等。合作过的交响乐团有:俄罗斯皇家爱乐乐团、乌克兰国立爱乐乐团、敖德萨交响乐团、意大利米兰爱乐乐团、意大利布雷西亚交响乐团、捷克布拉格皇家爱乐乐团、德国汉诺威交响乐团、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交响乐团、匈牙利布达佩斯交响乐团、德国柏林青年交响乐团、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北京交响乐团等。
初见吴纯,给人的印象很率真,特别是那一头飘逸的卷发更突显出了他的艺术家气质。对于摄影师提出的各种拍摄要求,他都一一照做,认真、敬业。尽管这跟专业无关,但他的这份认真劲儿,的确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是一位素养很高、为人很谦和的艺术家。
这位获得3个博士学位的钢琴家,并非出生在艺术家庭。相反,他的家庭几次遭遇变故,他是由母亲一人含辛茹苦地一手带大的。尽管苦难和坎坷伴随他的童年和青年时代,但在母亲勇于直面生活之不幸的精神感召下,吴纯也学会了在夹缝中寻找自己的天空。与其憎恨生活,不如拥抱一切,做到最好的自己。正如吴纯母亲吴章鸿女士这样形容自己:“我培养吴纯的事迹,得到社会的认可,我也从一个含辛茹苦的母亲成了‘全国教子有方的好家长‘感动中国十大母亲。我今天取得的这些成绩不是朋友、亲人给我的,把我推向领奖台的正是苦难。”同样,吴纯能将人生演绎得如此精彩,并非因为他有多好的先天优势,而是他在经历痛苦、坎坷甚至是不公的遭遇后,依然能够微笑面生活,成为强者。他说过,若不是真心爱音乐、爱钢琴,他也不会取得今天的成绩,学音乐是他人生最正确的选择。
襁褓中开始与音乐为伴
吴章鸿女士不仅给予了吴纯生命,也为他打开了人生的大门。正是在母亲的教育下,他寻找到了开启人生大门的智慧钥匙。据吴章鸿女士回忆,那时候吴纯还小,必须跟在母亲身边,但又不能请假,她只能天天把孩子背在身上。为了不影响工作,她就把孩子放在一张大床上。为了照顾襁褓中的吴纯,她就天天放音乐,有了声音,孩子就觉得有人陪他。他的音乐启蒙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直到吴纯在4岁半时,幼儿园老师发现了他的音乐天赋。吴纯说:“有一次,幼儿园老师对我妈妈说,他观察了我好久。每次教歌曲,我一般听两遍就会唱了,而且音准很好,甚至自己唱会了还能教别的小朋友。老师希望妈妈能在音乐上培养我。妈妈听了老师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就在经济条件特别拮据的情况下,花1600元‘巨款,给我买了一台电子琴,这是母亲在科研组打工一年的收入。我成了小琴童,开始了学琴生涯。”endprint
初学电子琴一段时间后,老师就建议吴纯改学钢琴。为了不耽误他练琴,母亲便想尽办法为他借钢琴,在不影响别人家孩子练琴的情况下,让吴纯到别人家去练琴。尽管学琴条件如此艰苦,但吴纯的音乐天赋依然不可阻挡。为了让他得到更好的教育,母亲打听到武汉当地的知名钢琴教授陈婉老师之后,几经周折找到陈老师,希望能收留吴纯。当时,陈老师学生如云,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吴纯妈妈最终用行动感动了陈老师一家人。最争气的是,吴纯的音乐天赋得到了陈老师的认可,陈老师断定吴纯是一位演奏家型的人才。后来,陈老师还亲自为吴纯掏学费出国留学,而吴纯也亲热地称她为‘陈奶奶。
艺术路上执着前行
回想自己的学琴经历,吴纯总结出了3个阶段,而这3个阶段是每个学有所成的琴童都会经历的。第一个阶段是刚触到钢琴,因为新奇,孩子的兴趣最浓厚,但很快就会消失。这段时间一定要家长积极配合练琴。“经常看到有些孩子初学不久就放弃了,或者有很多家长让孩子表态,学还是不学,然而孩子懂什么呢?其实这不是孩子的问题,是家长首先放弃的,家长的坚持最重要。”吴纯说。第二个阶段是在孩子可以弹一些自己喜欢的曲目后,兴趣增加,就越来越接受钢琴,但此时曲目会越来越难。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是需要3~5年时间的。第三个阶段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在舞台、鲜花、掌声和荣誉中,体会到了音乐让自己有所收获,实现自我价值,这个阶段就主要靠老师来影响。不过,每个阶段其实都离不开家长的培养和配合。
人们習以为常地认为,能够学习艺术的孩子一定生活在幸福的家庭,但支撑起吴纯学琴生活的是他瘦弱的母亲和还未成年的自己。9岁那年,吴纯的家里遭遇变故。为了生活,母亲不得不一天打5份工。即便是在那种朝不保夕的状况中,他还是没有放弃学习音乐。吴纯说:“那时,为了缓解经济压力,我陪着妈妈一起打工。我会把作业做完,在别人家把琴练好,就回家帮妈妈干活。妈妈接到了焊电路板的活儿,我就在旁边帮她插电路板。两人一起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武汉的夏天是出了名的热,三伏天为了降温,我就把毛巾盖在头上坐着公交车去进货,不管多热,我们从来不坐的士。有时候,我特别想吃冷饮时,就看妈妈一眼,希望能吃点冷饮降暑,但妈妈一般会把钱省下来,给我交学费,能省一分钱都是好的。家庭的重担让我迅速成长,所以我比同龄的孩子都显得成熟。记得初中毕业时跟同学们合影,所有人都说我比别人大好多。”
小学毕业后,吴纯在老师的建议下,决定走专业之路。母亲最担心的事情—经济问题成为阻挠吴纯进步的绊脚石。但是在陈老师的帮助下,吴纯被一所私立的艺术学校录取。学校为他提供了奖学金,并破例同意其他学杂费可以分期付款。这不仅解了吴家的燃眉之急,也给了吴纯拥抱梦想的机会。
在踏上专业之路前,母亲向吴纯说了一段令他终生难忘的话:“第一,要把老师当成自己的妈妈,要听老师的话,尊重老师,要用自己的行为感动老师;第二要明确自己的目标,以后是当钢琴家教还是当艺术家,完全靠自己的努力;最后,我没有多余的钱给你,家里的情况你是知道的,听不了音乐会和唱片,就要学会利用学校的资源,自己去复刻、去借阅。”带着母亲的嘱托,背负着家庭的苦难,吴纯开始独自面对生活的艰辛。
“我其实十几岁就开始勤工俭学了。第一,这样能检验我钢琴的学习成果;第二,我也的确想为家里分担重担。我14岁就开始当小老师。那时,妈妈同事的孩子也学钢琴,希望让我带着一起学。我清楚地记得,我陪练一个小时就是25块钱,一个月陪练4次。当拿着100块钱的时候,我兴奋得不知道说什么,飞奔着跑回家,交给了妈妈。妈妈也鼓励我,让我努力学习,因为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可以改变我的命运。在妈妈的教导下,我也更加努力地学习钢琴。”吴纯说。
为了给家里省钱,他除了一直努力地学习,每年都获得奖学金外,还利用业余时间做钢琴家教,用自己的方式为家里分担,为母亲分忧。日子一天天地过去,吴纯也在一天天地逼近自己的梦想。吴纯回忆:“乌克兰国立敖德萨音乐研究院钢琴系的波波娃教授跟陈奶奶是老朋友。有一次她来武汉讲学,陈奶奶借机把我引荐给了她。教授听完我的演奏,肯定了我的才能。她希望我赶紧跟她回国,但由于我当年只有14岁,年龄太小,妈妈不舍得,于是约定16岁时候再出国去乌克兰,利用两年的时间打好俄语基础,以及培养多一些生活技能。两年后,我带着陈奶奶给我的1000多美金,踏上了乌克兰这片陌生的土地,而且一连6年都没有回国。”
两地书,母子情
虽然乌克兰的学费比欧美国家便宜,但是海外留学生在那里没有取得奖学金的资格,所以对于吴纯来说还是要背负经济压力。因为这个原因,母亲忍住巨大的思念之情,不让孩子回家看望她。吴章鸿女士说道:“我的原则是,一定要把钢用在刀刃上,回家看我起码要耽误3个月的课,不值得。”所以,母子二人的离别就显得特别的沉重。16岁离开家的吴纯更是对母亲日夜思念。当他第一次接到母亲从国内发来的信件时,放声大哭。“都说见字如面。当我接到母亲的来信时,手里拿着信,眼泪就像雨一样,刷刷往下流。看一遍,苦一遍,甚至只要想起妈妈,不分时间、地点,拿起揣在怀里的信就哭一阵。后来我们之间就一直保持着通信的习惯。虽然后来网络发达了,有了视频聊天,但是我们依然还延续着通信的习惯。这个习惯一直保持了十多年。这些珍贵的书信都被我们母子俩不约而同地完整保存着。在机缘巧合之下,我们以这些信件为蓝本,出版了母子套书《每天进步一点点》和《每天收获一点点》。”吴纯回忆道。
出国留学的心酸和不易
出国前,吴纯打好了俄语基础,出国后他总是找机会跟当地人接触,尽快融入当地的环境,所以他的俄语进步极快,半年后他就能直接用俄语跟老师交流,全程无障碍。吴纯在陌生的环境下学习进度很快,跟他从小的学习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他除了有过人的学习能力,在生活上他也是一个勇敢、独立的人。吴纯谈起了一段值得回忆的经历。2003年,他准备去德国念书,但是被德国驻乌克兰大使馆拒签了。2004年,他要去德国汉诺威音乐学院考试,结果签证又被拒了,他感到特别无助。在陌生的国家遭受不公平的待遇,他觉得不能就这样算了,便立即找到基辅一家律师行,把自己的所有的获奖证书都拿给律师看,希望能在国际法庭上还自己一个公道。按照国际惯例,这样的官司费用很高,而且一般打不赢,但是这位律师只收了他很少的钱,几乎是义务服务了。在律师的帮助下,他把德国大使馆告上了法庭。在法庭上,他用极其流利的俄语诉说了自己遭遇的不公平待遇。他告诉法官,自己去德国的目的,只是为了追寻音乐之梦。最终,吴纯赢得了官司。就这样,吴纯才得以赴德国追随导师,继续深造。endprint
在乌克兰,吴纯的优秀成绩得到了校方的认可,学校以引进特殊人才的方式,为他争取到了乌克兰的绿卡,享受乌克兰公民的学费优惠政策。2001年,他还跟随克莱涅夫教授在俄罗斯进行巡演,一下子走访了20多个城市,还曾经为普京总统演奏,并有幸成为俄罗斯钢琴泰斗克莱涅夫的学生。因为教授本人在德国汉诺威音乐学院教学,所以吴纯便跟随教授到德国继续深造。
吴纯说,他始终把母亲的话记在心里,要学习,就不能怕吃苦,拼命学,并且早已把这些要求变成了一种习惯。他说:“那时我在乌克兰跟克莱涅夫教授上一些小课,但他不在敖德萨,我每次过去都要坐几个小时的长途车。有一次下特别大的雪,我是坐早晨最早的车去的,结果车在半路抛锚了,距离目的地还有20多公里。定好的9点上课,眼看时间来不及了。我直接就在大雪里蹒跚而行,就这样走到了学校。进了教室,教授说我迟到了。我来不及解释,当时我的裤子全湿了。他问我的腿是怎么了,我就说了路上的遭遇,结果这堂课教授给我上了3个小时。”
心怀感恩,努力回报
在吴纯坎坷和苦难的成长之路上,每个阶段总会有一位值得尊敬的恩师。陈婉教授、波波娃教授、克莱涅夫教授等等,他们都是音乐的奉献者,用真心真意对待学生,并温暖着吴纯的心灵,让他在逆境中永远保持着善良、积极的生活态度。也许是这些老师对他的影响太过深刻了,当他在选择职业的时候,便把自己也同教师联系起来。
目前,他在清华大学担任驻校艺术家,带领那里的钢琴特长生演奏和欣赏古今中外的名曲。尤其是他在清华大学开设古典钢琴音乐赏析课,几乎所有的钢琴曲目都是他自弹自讲。他的课堂次次都是爆满,他也被清华大学的学子们奉为“男神”。
《琴童》封面人物采访了众多的音乐家、演奏家,但是像吴纯这样,从小受苦,一路坎坷且最终成才的钢琴演奏家却是寥寥无几。如今,吴纯的音乐,被越来越多的世界舞台所接受和喜爱。而问他为何能坚持以微笑面对苦难时,他说:“我所有力量的源泉都是我的母亲对我的爱,我回馈她的方式,就是要更加的奋进,成为她理想中的那个我。”
琴童寄语
关于琴童是否该选择专业道路,吴纯认为主要看3个方面:第一是孩子是否真心喜歡,第二是要看家庭的支持程度,第三是专业老师的建议。老师如果爱才,家长肯付出,肯定是推动孩子发展的最大动因。纵观吴纯的成才之路,他把这一切归功于他当时对钢琴的热爱,再加上母亲对他的爱与支持,还有老师的无私奉献。面对困难时,付出与感恩是他永恒不变的关键词与勇往直前的动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