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系统在急诊科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
2017-10-16乐彦赟
乐彦赟
信息化系统在急诊科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
乐彦赟
目的:探讨信息化系统运用于急诊科危重患者抢救中对其检查周转时间、急诊停留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危重患者100例,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模式护理,试验组采用信息化系统管理,观察两组的抢救成功率、检查周转时间、急诊停留时间等指标。结果:两组在接诊时间、分诊时间、检查周转时间(超声、CT、心电图)、急诊停留时间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信息化系统运用于急诊科危重患者抢救中,可实现各个抢救环节的信息共享,有效缩短各个检查的周转时间及节约急诊停留时间,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信息化系统;急诊科;危重患者;检查周转时间;急诊停留时间
急诊科收治的患者病种比较复杂,而且病情严重,工作量较大,具有较重的抢救任务,极易发生医疗纠纷。及时、有效抢救对于挽救患者生命、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及医院长远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成功挽救患者的生命,快速准确获取危重患者的病情信息,同时各个抢救环节无缝、有效衔接,非常重要[1]。随着IT技术的发展,我院充分利用通讯技术,构建信息化系统,将其运用于危重患者抢救中,使得各个环节的抢救人员都可共享信息,快速、准确掌握危重患者的病情信息,促进信息共享及沟通。我院急诊科将信息化系统运用危重患者抢救中,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12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危重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年龄均超过18岁;家属已经签署知情同意书,通过我院伦理学会审核;都属于危重患者;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意识评级为IV级或V级;GCS评分约8分。排除标准:存在精神疾病者;家属不愿意参与研究;进入急诊后只是进行输液治疗,无需展开辅助检查。将100例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23~79岁,平均(45.69±1.52)岁;呼吸系统疾病18例,心脑血管疾病12例,车祸及高处坠落11例,消化系统疾病9例。试验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23~78岁,平均(45.71±1.43)岁;呼吸系统疾病19例,心脑血管疾病13例,车祸及高处坠落10例,消化系统疾病8例。两组患者的年龄、疾病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抢救模式,即接到急救电话后,急诊医师以最快速度达到现场,在赶去现场的过程中,通过电话方式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病情;在回医院途中,通过电话与急诊科医师取得联系,使其做好相关的抢救准备;达到医院后,由分诊护士进行生命体征评估,待缴纳费用后进行抢救,医师接诊、问诊,并通过手写方式写医嘱单。
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信息化系统,具体内容为:(1)院前急救。借助信息化系统中的3G无线数据传输,使得急诊科数据终端与急救车终端的仪器链接,进而使得急诊科医师通过数据终端了解抢救画面、车辆实时位置、车况等,进而急诊科医师做好响应抢救准备[2-3]。此外,借助微信,将现场、车内抢救等情况通过文字、图片方式传给急诊科医师,进而提前了解患者的情况。(2)抢救区。危重患者达到急诊科后,完成交接工作后,急诊科可通过系统快速准确评价病情,评估病死风险。若得分明显超过阈值,则信息化系统可提醒医师及时与专科沟通,展开抢救,降低病死风险。系统可提供呼吸机、床旁监护仪等数据,而且结合相关记录形成记录单。(3)预检分诊。信息化系统具有识别IC卡及身份证的功能,进而可准确、快速采集患者的信息,接着采用专业评分工具对患者进行评分,自动评估病情,展开“三区四级”分诊,进而规范分诊工作。(4)腕带的应用。采用三种不同颜色的腕带,腕带上印着患者基本信息,不同颜色的腕带分至不同病区,其中,绿色分至急症区;黄色分至重症区;红色分至抢救区。(5)一卡通。该系统自动保存患者的信息,有效缓解家属不良情绪,而且避免因缴费而反复排队。
1.3 观察指标 (1)观察接诊时间、分诊时间、有效抢救时间[4]。(2)观察检查周转时间(超声、CT、心电图)、急诊停留时间。(3)观察抢救成功率。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接诊时间、分诊时间有效抢救时间的比较(表1)
表1 两组患者接诊时间、分诊时间有效抢救时间的比较
注:1)为t值,2)为t’值
2.2 两组患者周转时间、急诊停留时间比较(表2)
表2 两组患者周转时间、急诊停留时间比较
注:1)为t’值,2)为t值
2.3 两组患者抢救成功情况比较(表3)
表3 两组患者抢救成功情况比较(例)
3 讨 论
急诊科是医院救死扶伤的重要场所,由于急诊科患者病情复杂、病情发展变化快,所以接诊效率在较大程度上会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很容易导致医疗纠纷发生,影响医院形象[5]。因此,对急诊接诊流程进行优化显得极为重要,也是提高急诊患者抢救效率的重要手段。对于急诊危重症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越早得到及时抢救,给患者造成的损害也就越小,所以急诊应最大限度地缩短患者抢救时间,提高急诊抢救效果。接诊流程优化是在作业流程重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主要是对出诊、急诊绿色通道以及急救流程等进行简化和重组,尽可能缩短各环节时间,从而为患者的抢救争取更多时间,提高患者抢救的效率。
随着IT技术的发展,医院充分利用Wlan,3G,Net技术,构建信息化系统,将其运用于危重患者抢救中,取得以下几点效果:(1)缩短接诊时间、检查周转时间(超声、CT、心电图)、急诊停留时间等指标。本研究中,两组在接诊时间、分诊时间、检查周转时间(超声、CT、心电图)、急诊停留时间等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这提示试验组的抢救各个环节实现无缝衔接,优化抢救流程。究其原因在于,系统将急救过程中的对话进行数字录音,通过微信传输急救的有关画面,为抢救工作做准备。与此同时,急诊科医师可通过数据终端、微信了解车内抢救工作,提前了解患者病情。这与国内学者荣丹等[6]研究一致,该研究中试验组分诊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和本次研究结果一致,均认为信息化系统可缩短分诊时间。(2)提高抢救成功率。试验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这提示试验组抢救工作更加有效。究其原因在于,试验组利用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使得各个抢救环节更加紧密配合,赢得有效抢救时间。与此同时,信息系统利用条形码有利于进行信息核对,保证其中的用药安全,避免出现用错药的情况,同时也能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改善工作环境。这与国内梁进等[7]研究一致,均证实信息化系统可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
综上所述,信息化系统运用于急诊科危重患者抢救中,可实现各个抢救环节的信息共享,有效缩短各个检查的周转时间及急诊停留时间,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1] 程 玉.信息化管理在优化急诊心电图流程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7,2(3):183-184.
[2] 姜腾轩, 金红旭, 祁忠斌,等. 急诊信息化系统在优化急诊抢救工作中的应用[J].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15, 3(5):269-271.
[3] 郑静晨.基于路线图方法的我国应急医疗救援体系的建设路径研究[J].管理世界,2014(2):1-5.
[4] 潘 菲,赵卫燕,何史林,等.急诊抢救流程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研究[J].临床急诊杂志, 2013,8(7):301-303.
[5] 杨丰贤,吕美珍.急诊科易发纠纷分析与管理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21(9):1449-1451.
[6] 荣 丹,王蓓蓓,崔 岩,等.急诊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危重症患者救治中的优势[J].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15, 3(5):267-268.
[7] 梁 进,孙大勇,何彩银,等.区域化急诊信息平台在院前与院内抢救的作用[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6,6(3):242-244.
2017-06-05)
(本文编辑 刘学英)
213011 常州市 常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急诊科
乐彦赟:女,本科,主管护师
10.3969/j.issn.1672-9676.2017.18.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