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精品要注重群众性 地域性和时代性
——也谈“群星奖”对于推动群众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2017-10-16齐雅男
文/齐雅男
“群众文化”精品要注重群众性 地域性和时代性
——也谈“群星奖”对于推动群众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文/齐雅男
“群星奖”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浓郁的地域性,更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因此,它是我们群众文化精品的标志性代表。然而,也必须认识到,这些绝不是“群星奖”的全部特征。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我们的思考与探索、随着文化的不断创新,“群星奖”一定会产生出更多的艺术魅力,产生出更大的社会影响。
群星奖 群众性 地域性 时代性
“群星奖”是文化部设立的群众文化政府奖,获奖作品与获奖者是群众文化的最高荣誉。“群星奖”从设立至今,经过了二十几年的历程,作品内容、作品种类、作品形式及举办、评奖的方式都在不断充实、不断创新。“群星奖”,不仅推动了群众文化的开展,社会影响也日益扩大。如今,已经成为展示我国广大人民艺术创作、表演成果和品牌项目的一个重要窗口,成为我国广大人民参与文化、创造文化、享受文化的一项工程,有力地促进了城乡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普及和提高。可以毫不怀疑地说,“群星奖”就是我国群众文化精品的标志性代表。
群星奖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人民群众是文化的主人,群众文化是中国特色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很长的时期,群众文化被视为“细腿”,重视不够。改革开放之后,这种现象才逐步得到改善。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到广大人民,才逐渐认识到群众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群众文化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整体布局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民族复兴、对于人民幸福至关重要。
国家设立“群星奖”,就是要通过评比来展示和激励在群众文化活动中脱颖而出的精品力作,活动品牌;就是要用这些文艺精品的影响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群星奖”作为政府奖,不仅具有权威性这一特征,它还具有许多特征,广泛的群众性就是它的基本特征之一。“群星奖”具有的广泛的群众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群星奖”海选于群众的文艺创作之中。纵观这些年,十六届“群星奖”的评比,获奖作品的质量越来越高,有的已经达到了专业水平。但是,这些作品不是产生于专业文化艺术团体,也不是产生于文化产业的文化市场。它是群文工作者在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农村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的活动中发现的,是群文工作者辅导并与群众共同创作的。这些作品的所表现的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所引导的价值取向都是与广大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这些精品力作、表演成果、项目品牌,不像那些文化产业、影视集团、专业团体中所生产的作品是以票房价值为主要目的的,不像那些作品那样的空中楼阁,不接地气。
其二,“群星奖”设立的类别与奖项是面向广大群众的。“群星奖”从2002年设立至今,奖项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化,越来越贴近广大人民。它的7个门类——群众美术作品评比,群众书法作品评比、群众摄影作品评比、群众音乐作品与表演评比、群众舞蹈作品与表演(包括广场舞)评比、群众戏剧作品和群众曲艺作品与表演评比,体现了“小型多样、喜闻乐见”等群众文化的基本宗旨,参与面覆盖中国各个区域和民族。设立的组别也考虑与照顾到群众的各个层面,不但分为成人组、少儿组、老年组,还设立了为群众文化做出突出贡献的“群文之星”。作品方面,在浙江、江苏、重庆、广东、山东、湖北等地举办的十四届“群星奖”的评比中,已经推出了3000多件优秀作品。
“群星奖”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除了上述的几个方面,还表现在它能更好地调动基层的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文艺创作和文艺演出的积极性;它能更高地搭建平台,让广大人民群众去展示艺术才华、去实现艺术理想;它能更多地培养群众文化的创作人才、表演人才和组织人才等。
群星奖具有浓郁的地域性
以往,我们一谈到创作群众文艺精品,就强调它的普及特点。因此在“群星奖”设立的初期,许多从事群众文化的认识与创作,也停留在一般地普及与提高上,没有深入地研究文艺精品的特征。还有的人把所谓的“主旋律”作为“群星奖”的主要特征(当然,我们的作品一定要有主旋律)。于是,眼睛盯住所谓大题材、大题目,结果创作的作品脱离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土壤,忽视了地域特色,有的作品偶尔获了奖也不被群众接受,更没有持久的生命力。
“群星奖”作为群众文化的最高奖项与最高荣誉,除了它有广泛的群众性之外,它一定具有文化精品的艺术特质。文化精品的艺术特质很多,个人认为浓郁的地域性是其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什么是浓郁的地域性呢?个人认为,就是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与不同的历史经历中所产生与积累的民风、民俗、民情及表述方式。也正像一句俗语说的“百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中国历史悠久、中国疆土辽阔,中国民族众多,各个地区、各个民族所积淀的文化、所创造的表现形式肯定不同,肯定是风格迥异、多姿多彩。这些真正来自民族、民间的文化形态,就应该表现在群众文化的活动与作品之中。
本人两次参加“群星奖”评选,对此深有体会体会。第一次是在广州举行的第十一届“群星奖”评比,我们参加演出的节目是“乌钦”——《萨日朗的传说》,仅从它的形式(“乌钦”)和它的名字(《萨日朗的传说》),就已经体现出了鲜明的地域性。“乌钦”是北方少数民族“达斡尔族”的一种曲艺形式,作品内容是根据达斡尔族民间故事创作。当时,一些人(包括一些同行)并不看好这个作品,但我们坚信它的竞争力。最后,作品不仅在比赛中获得了金奖,还被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栏目看上,邀请我们去央视录制。事实上,那次评选获奖的戏剧作品也大多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作品,如广东、浙江、江西等省的地方剧种小戏,山东的“柳琴演唱”、青海的“花儿”等。第二次“群星奖”评比,我演唱的也是原创达斡尔族流行歌曲《爱唱乌钦的阿爸》,也是因为它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浓烈的民族情感而获得成功(这首歌曲后来还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2013年,东莞选送的男声小组唱《脚印》,参加在山东烟台举行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音乐类作品比赛),一举摘得“群星奖”。这个作品就是有着鲜明的东莞打工者特色,音乐体现出新时代打工者积极向上、勇于奋斗的精神,具有很强的时代气息。作品经过了三年的打磨,从音乐创作到演唱都要有创新意识,从四个人的基础演唱发展到六个人的演唱,从舞台表演到全方位的舞台呈现,演员们付出了大量的汗水,最终得以完美呈现。
2016年,女声小组唱《水墨乡情》代表东莞参加全国“群星奖”比赛(是全国仅有的20个“群星奖”名额中,代表广东参赛的唯一一个音乐类作品)。这个作品也是经过不断的打磨和多次的改进,赛前经过了一个多月的魔鬼训练,从来不会跳舞的声乐演员最后都能全程以歌与舞的形式展现。《水墨乡情》浓浓的广东岭南地区的水乡特色,最终获得入围奖。
经过十六届“群星奖”,无论是文化主管部门还是群文工作者亦或是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的认识越来越成熟了,对精品力作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了。文艺精品不管是专业打造的还是业余创作的,既要有精准的构思、精良的制作,更要有精湛的艺术。而这个精湛的艺术,主要就表现在作品内容与表现形式的个性上。而今,越来越多“群星奖”的获奖作品,无论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还是美术、书法、摄影都具有了自己地方特色的特点,这个个性特点,为“群星奖”赢得了知名度,赢得了无穷的魅力。“群星奖”的这个特色,作为群众文化精品的标志性代表之一,引领着群众文化的走向。
群星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群众文化创作精品力作,首先一定好守住民族文化之根,要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之魂。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必须认识,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活的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会日益地多元化。因此,我们要创新,我们要与时俱进。“群星奖”所展示与表彰的许多作品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它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更注重贴近时代,也就是说更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好的艺术作品,包括是反映历史题材的作品,一定是有传统也有时尚,有传承也有创新,有娱乐性也有时代性。在广东举办的第十五届“群星奖”的评比中,山东省莱芜市群艺馆的梆子戏《暖水袋 痒痒挠》、江苏的小锡剧《喜搬家》等,都保持了原有剧种的基本特色,又从内容到表现手法都有今天的烙印,人们从作品中感到了鲜明的时代性的。
“群星奖”获奖作品泼洒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树立着鲜明的人物形象,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群星奖”获奖作品的时代性,绝不是只有“追风”、“赶时髦”的外包装,而是在作品中渗透着当今的人们的思考,表述着人们美好的愿望与梦想,满足着人们多元的审美需求。
一个作品,没有民族文化的传统性就没有生存与嫁接的土壤。一个作品,没有时代性就没有传播与接纳的受众。作品有了传统文化土壤,就要在这片土壤上不断创新。不少“打工歌曲”征集活动的应征作品,由于错误地把视角放在打工者的漂泊、孤独、苦闷、无奈等消极面(甚至错误地把它视为打工者的情感主流),即使用多少华丽的所谓时尚的包装,也因为其失去时代的正能量而成为失败的作品。东莞市群文工作者创作的打工歌曲《脚印》就是一首积极向上的作品,它既写出打工者的思乡之情“随着失眠的月光探亲”,又写出了打工者的贡献精神“这个时代需要我们”,“历史不会忘记我们”。这首歌曲在全国第十六届“群星奖”音乐类的角逐中,受到专家的好评。
什么是文艺作品的时代性?内容健康并积极向上,歌颂的人物要有时代完美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精神状态,表现的形式要继承传统又有创新。总之,要讴歌时代风貌、时代精神。这就是时代性,也是主旋律。这也是“群星奖”的主要特征之一。
我们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诸多的群众文化工作者不断地思考与探索、随着文化的不断创新,“群星奖”一定会产生出更多的艺术魅力,产生出更大的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