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的歌词楚楚动人
——谈谈我写《土豆花儿开》
2017-10-16杨玉鹏
文/杨玉鹏
让我们的歌词楚楚动人
——谈谈我写《土豆花儿开》
文/杨玉鹏
◎ 左起:杨玉鹏、火风、韩刚
由我作词,韩刚作曲的歌曲《土豆花儿开》是我这些年作品中较为满意的一首。这首歌曲在2012年中国音协和东莞塘厦共同举办的首届全国打工歌曲大赛中获得金奖。后来,又荣幸地获得了第十三届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土豆花儿开》自传播开来,先后有火风、金润吉、周澎等众多歌手在不同场合演唱,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而这首作品的歌词也常被词朋曲友在不少歌词研讨中提及,我自己和作曲韩刚老师也常被邀请参与这首作品的讨论。一来二去,针对这首作品的创作,自己也产生了写点什么的想法。其实,我一直认为,对自己较为满意作品创作过程的回顾和梳理,是对自己歌词创作的一种很好地总结和反思,常常能在总结经验、反思不足的过程中给自己今后的创作明晰思路、开辟新途。记得有位作曲家在听到这首歌曲后,曾这样激动地说:“《土豆花儿开》有一种无法言说的美。这种美,自然朴实,楚楚动人!”楚楚动人,多指女子姿态娇柔、秀美。本不形容文章动人。可他这么形容歌曲《土豆花儿开》,好多人都觉得准确传神,并没有什么不妥。这也启发了我对怎么让歌词写得“楚楚动人”,有了一番认真的思考。在这里,我就借着对《土豆花儿开》的创作回顾,谈一谈自己一些粗浅的感悟。
1 来自生活的素材会动人
我从小就在农村长大,对农村生活非常熟悉。虽然长大之后离开老家,步入城市工作和生活。但老家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仍然时时牵挂着我这颗敏感而怀旧的心。我是吃家乡的土豆长大的,土豆对于我有一种特殊的无可替代的情感牵绊。每每回望家乡,闭上眼,满脑子都会铺开一片片或白或蓝紫的土豆花。田野辽阔,天空高远,那些素雅的花儿就在蓝天下随风摇曳。它们静静地开,悄悄地落。待到白露侵袭,霜降肃杀,枯死的土豆叶蔓就伏在垄起的黄土上沉睡,而在那黄土之下,硕大饱满的土豆挤在一块——家乡的土豆成熟了。
你看,土豆花素雅质朴、开得不张扬、不媚俗;土豆埋在地下,显得那么低调、平凡、朴素。这不正是一个个来自农村的打工者淳朴的秉性吗?
土豆的吃法很多——可煮,可蒸,可炒,可炸,可烧,可烤,可焖,可炖,可配菜,可煲汤,可做面条,可成米粉……真不知道世界上还有那种蔬菜能像土豆这样无所不能?而且,土豆营养价值较高,可健胃,可消肿,能防癌。真是食药兼备。我想,土豆更重要的特点应该是廉价,谁都吃得起。即使一些所谓讲品味、上档次的餐桌上,往往也会有一道用到土豆的菜。而老百姓的餐桌更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再看看我们的城市打工者吧——扫大街的、建高楼的、做装修的、买早点的、送快递的、修皮鞋的、看大门的……他们几乎遍及城市的角角落落,各行各业,最苦最累最脏的活儿往往属于他们。他们为城市挥洒汗水,付出青春,却并不是所有的城市人都能看重他们,但又离不开他们。这,不是又和土豆何其相似?
中国是土豆产量最多的国家。土豆在全国各地都有种植。特别是在我国北方,种植面很广。我们甘肃的定西县就是闻名全国的土豆之乡。北方的土豆有不少都销往了南方。而我国西北经济发展与东南的差距,又使得很多的北方人走向南方的城市去打工赚钱。从这一点来讲,土豆和绝大多数的打工者又是如此相像。
晓光老师曾经说过,创作需要功力,需要灵气(才气),需要灵感,更需要生活。晨枫老师也说,没有在生活中获得本原的生命体验,就无法发现属于自我的独特性生活感悟。作为艺术作品的歌词,应当是作者某种生命体验的一种艺术化的语言表达。正是因为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热爱农村,对农村生活的熟悉和了解,对养我长大的土豆有难以割舍的情感,才让我在创作打工歌曲的时候想到了“土豆”,进而想到了“土豆花”。歌曲的创作就应该从我们熟悉的生活入手寻找灵感,这样才会产生动人的形象。
2 真实可触的情感会动人
真实的情感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任何能引起大众共鸣的情感都是因为情感的承载者,以及其所要抒发的情感都是真切地存在于我们现实生活之中,存在于我们内心当中的。是真实可触的,才是直抵人心的。我想,这才是动人的情感。“土豆”和“土豆花”的质朴形象与打工者有着内在的相似性,这为《土豆花儿开》的创作奠定了情感基础。
我和韩刚老师在创作《土豆花儿开》之前,曾合作过一首安全题材的歌曲叫《等你回家》。这首歌曲刻画了一位在家等待丈夫安全回家的妻子形象。歌曲紧紧抓住妻子等待丈夫时的一系列真实的情感流露去打动听众,进而引发人们对安全问题的重视和深思。这首歌曲参赛后获了全国安全歌曲大赛金奖。我们有一个共识,这首歌曲的成功就是因为情感表达的真实。有了那一次的合作,在写《土豆花儿开》的时候,韩刚老师和我在沟通过程中就一再强调打工歌曲要力求表达出打工者最真实的情感出来。他分析说,咱们现在看到的很多打工歌曲主题形式的表现大多趋向两个方面:一是“哭”,就是悲天悯人,把打工者写成苦人儿。“哭”打工的种种艰难困苦,甚至“哭”社会的不公,怨天尤人。二是“叫”,就是呐喊出心中的郁闷,或者是刻意地追求平等,呼唤励志、向上,大喊梦想、拼搏。我们认为,这不是打工者最真实而柔软的情感。韩刚老师说,我们应该写出一种平凡打工者最朴素、最自然的情感流露,应该有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应该“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有温度,有深情,也有自豪!
于是,在这首《土豆花儿开》中,我们听到了打工者发自内心的真实声音:
“这个季节的老家,土豆花儿开,一垄连着一垄,铺成紫色的海。”——这里有打工者对家乡无法抑制的思念。
“会不会有哪个,是她亲手栽,吃到了嘴里面,暖着咱胸怀!”——这里有打工者对妻子深深的挂牵。
“城市大变了样,咱也挺光彩。”——打工者背井离乡,来到陌生的城市挥洒汗水。虽然这是一座并不属于他们的城市,可是看着城市在自己的手中越变越美,他们还是有一种发自内心的骄傲和自豪。
“土豆花儿开,一年又一载,出门在外的人啊,其实更懂爱。”——一个人的成长,往往与他的生活经历有重要关系。人在外面漂泊闯荡,更会慢慢明白家的重要,亲人的重要,朋友的重要,会对一些人、一些事看得更真实,更明白。即使是身在与自己若即若离的城市,也会慢慢地产生一种别样的情感。出门在外,让打工者更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爱”,怎么去“爱”。“爱”在这里内涵丰富,耐人寻味,这也是全词真实情感的一次理性总结。
当然,这首歌曲情感的真实还不只是大家一看就明了的以上几点。我想,还有两点需要在这里特别说明一下。
第一:“媳妇她守着家,忙里又忙外,盼着那好收成,等着我回来。”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抒情主人公对妻子的挂念。其实,歌词通过抒情主人公的角度,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典型的留守妇女形象。妻子“忙里又忙外”——可以想象,一个农村家庭,丈夫外出,家里都交给媳妇去打理,那将有多么繁重的工作等待着她啊。在外,要种庄稼,务农活;在内,要孝公婆,管孩子。其艰辛不言而喻。而这,只是身体上的煎熬!再看“等着我回来”——丈夫牵挂妻子,妻子同样牵挂丈夫。“等着我回来”,这又是一种精神上的煎熬。可以说,每一个外出打工者的妻子,或者说是留守妇女,都要面对来自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煎熬。这本来就是一个现实的社会问题。无异,这种情感是真实而普遍的。
同时,我们也看到作为家庭顶梁柱的丈夫,虽然自己离家打工是为了整个家庭过得更好,是形势所逼,迫不得已,但是一想到妻子在家的种种艰难,他的内心还是充满愧疚和自责的。这一点,也是最真实的。
第二:“这个季节的老家,土豆花儿开。”“这个季节的城市,还有土豆卖。”由于不同地区土豆的种植时间有所差异,开花和收获的时间也会有不同。但是,熟悉农村生活的人一定知道,土豆开花的时候绝对是农村最缺少土豆的时候。在土豆开花的季节,乡里人自己储存的土豆基本已经吃完。而这个时间的城市则不同——“还有土豆卖”。甚至无论什么时候在城市一般都不会有买不到土豆的情况。可是,城市里的土豆又是来自哪呢?还不是像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媳妇那样的农村人亲手一棵一棵种植,一个一个收获才得来的。对于一个进入城市的打工者,这时候就有可能对城里人这种稍稍的优越感产生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感。这种情感不是“仇视”,也不是“羡慕嫉妒恨”,但这种情感的波澜是真实存在的,也许会在不知觉中转化成一句农村人常会有的感慨——“城里人就是好啊!”
庄子有言:“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歌曲是最便于抒情,也最长于抒情的一种艺术门类,唯有情感的真实可触才能引起听众的强烈共鸣,才能让作品更动人!
3 新颖巧妙的角度会动人
在歌词创作过程中,我一直都对自己说“没有好的切入角度,比较难成就好的歌词。”所以,自己在歌词创作中也是在努力寻找有别于同类作品新的突破口,然后再落笔。歌词的切入角度,其实就是歌曲抒情主人公的一个情感出口。抒情主体内心聚集的强烈情感从哪里释放?该怎么释放?释放的过程如何,效果如何?基本就取决于你是否为其找到一个好的释放口,也就是切入角度。
宋青松老师的《长大后我成了你》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这首作品所选取的角度就非常有别于同类歌颂教师的作品。我们听过的这类歌曲大多数是站在第三者或者旁观者的角度去歌唱老师工作之艰辛,精神之伟大,职业之崇高,也有站在学生角度去写教师的作品,但基本也是很直接地去颂扬。这样歌颂自然无可厚非,而且也产生过一些好作品。但与《长大后我成了你》的构思角度相比,还是欠精巧,欠情感的饱和度,欠真实感。试想,为师者应该只有自己的学生才对其最亲近,最了解。学生面对的老师,其实没有别人想象的那么伟大和崇高。在学生眼里,好老师就是个平凡人,是尊敬的师者,也许是慈祥的长辈,或是真诚的朋友。但是,随着一天天的朝夕相处,当学生由衷地产生“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样质朴想法的时候,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个学生对老师的深深崇敬,更是一个好老师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这种影响让学生心甘情愿也想成为老师那样的人。请问,这样的老师不伟大,不崇高吗?歌颂老师,是一个比较大的主题,就是因为巧妙地切入角度,从而让这首作品产生了四两拨千斤的力量,而且情真意切,直抵人心。这样的作品不成经典都难。
我写《土豆花儿开》,首先因为个人生活经历的原因,庆幸自己找到了“土豆花”这一独特的抒情媒介。进而深入地思考构思就产生了一个好的切入角度。有了好的切入角度,可以说歌词就已经快成功了一半。这就像庖丁解牛一样,找到了最合适下刀的好口子,一转眼,一头牛就会被肢解完毕。歌词的“好口子”则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最后完成整首作品。写《土豆花儿开》,我先从抒情主人公家乡的土豆花起笔,再由土豆花自然地想到了在土豆地辛苦劳作的妻子。抒情主人公在思念妻子,妻子也在等待着他。动人的情感在土豆花的摇曳中自然流淌。回到现实,主人公身在城市,最平凡的人总常吃着最平凡的菜——土豆。“最为难得的是,在抒情主人公吃到土豆时,竟出其不意地想象到‘会不会有哪个,是她亲手栽?吃到了嘴里面,暖着咱胸怀。’这种对细节的遴取和再现,立刻让身在异乡的‘咱’对于妻子的眷恋之情获得了一次强力的艺术层次的递进,也使得‘土豆花儿开,迎着风儿摆。是她挥动着头巾,远远在等待。’的艺术联想显得生动自然而又富有诗的意趣。更为‘出门在外的人哪,其实更懂爱。’这句理性升华的妙句出现铺就了坚实的感情基石。”(晨枫《在真实的生命体验中找到自我》)
同样是特别得益于切入角度的新颖别致,我和韩刚老师延续《土豆花儿开》的风格,写下了其姊妹篇《打工照》。这首作品又在第二届全国打工歌曲大赛中获得了银奖。不妨也请大家看一下这首作品的歌词:
《打工照》
■ 杨玉鹏 词 韩刚 曲 马松 唱
工休的空档,
很想拍一张打工照,
背景选的是这座城市的地标。
身旁新建的高楼,
远处长长的街道,
我就和午后的阳光望着你笑。
华灯又初上,
也想拍一张打工照,
正好换上咱刚刚买的新外套。
晚风拂过了发梢,
扫去一天的疲劳,
我就和闪亮的霓虹向你问好。
人在外面漂,冷暖咱自知道,
有一些不如意,没什么大不了。
拍几张打工照,要让你看到,
让你放心我在他乡过得挺好!
人在外面漂,有梦就有依靠,
吃点苦流点泪,才会有自豪。
拍几张打工照,存下我的笑,
这是追梦的路上动人的歌谣!
在自己打工的城市拍照留影,应该是每个外出打工者都会做的一件事。这首作品就从这一比较普遍的小细节为切入点而展开。对于留影者而言,无论自己在陌生的城市干的活多脏多累,挣的钱是多是少,生活的风光还是不如意,可是面对镜头,谁都会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拍的打工照片,让亲人朋友看到,好让他们能放心身处异乡的自己;留给了自己,则是人生奋斗路上美好的记忆,动人的歌谣。
这首《打工照》和《土豆花儿开》一样,都是以小角度入手,力求挖掘和展示千千万万打工者内心最普通、最真实、最动人的情感表达。通过这样的情感表达让作品产生动人、感人、影响人的力量。
4 用心安排的细节会动人
文学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细节,对于塑造人物形象,展开故事情节,渲染情感氛围,深化作品主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鲁迅先生也认为,细节描写可以起到“借一斑窥知全貌,以一目尽传精神”的目的。歌词其实也一样,细节要求形象生动,符合主题的表达。歌词也因为其短小,往往形象生动的细节能在作品中起到出其不意的作用。《土豆花儿开》中,我对几处的细节描写都是用心考研后遴取,深思熟虑后运用。
细节一:关于土豆的称谓。
在一次微信群的歌词讨论中,有一位词友提出用“洋芋花儿开”作为题目要比“土豆花儿开”更好。他认为“洋芋”的叫法更土、更俗、更接地气一些,这也符合作品主人公的角色特点。其实,这一点上,我是做过一些认真推敲的。
土豆有很多种称谓:洋芋、马铃薯、地蛋、洋山药、山药、荷兰薯等等。在这些称谓中最普遍的叫法应该是“土豆”和“洋芋”两种。那么,到底歌名取为“土豆花儿开”还是“洋芋花儿开”呢?我又进一步查找资料:中国东北、河北称土豆,华北称山药蛋,广东称之为薯仔,粤东一带称荷兰薯,闽东地区则称之为番仔薯,在鄂西北一带被称之为“土豆”。我身在西北,其实我知道西北也惯叫“土豆”或“山药蛋”。我又上网查了每天更新的“全国蔬菜价格行情”,在蔬菜品名一栏又发现了“土豆”。由此可见,“土豆”的称谓要比“洋芋”更为普遍。用一个大家都熟知的名称在歌曲里,歌曲的共性就多了。共性多了,共鸣就会更强。歌曲就是要让更多的人产生共鸣,让大家曲去传唱。这样,“土豆花儿开”的歌名自然要比“洋芋花儿开”更有优势。
弃用“洋芋花儿开”,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早期的中国,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体,经济相对萧条,很多的日用品都是来自国外。人们就把这些来自国外的日用品名称前面加一个“洋”字。于是就出现了把火柴叫做“洋火”,铁镐叫做“洋镐”,电杆就做“洋杆”等等的情况。土豆也是由外国传入,而土豆本身又成芋状,所以在很多地方就把土豆称为“洋芋”。可见,“洋芋”的称谓带有一个时代的印记,现在看来还多少有一点“崇洋媚外”的色彩。现在的中国,若继续用这个名称放在歌曲里传唱,于情于理都已经不太合适。因此,我最后定歌名为《土豆花儿开》。
细节二:关于土豆花的颜色。
歌词中这样写道:“这个季节的老家,土豆花儿开。一垄连着一垄,铺成紫色的海。”在这里,土豆花的颜色是紫色。可是,你若是见过土豆开花,或是查过相关资料。你就会发现,土豆花的颜色一般是白色或蓝紫色(因为颜色较为接近,人们把蓝紫色又称蓝紫色、浅紫色、淡蓝色等类似颜色),而且以白色更为常见。既然白色的土豆花比较常见,可为什么在这首歌里却要写成蓝紫色呢?首先,蓝紫色是一种充满淡淡忧郁和浪漫色彩的颜色,蓝紫色入歌,与整首歌曲的忧郁基调、浪漫氛围,以及歌曲所要表达的主题相契合。其次,副歌部分有这样的句子——“土豆花儿开,迎着风儿摆。是她挥动着头巾远远在等待。”这里把随风摇摆的蓝紫色土豆花比作成老家媳妇挥舞着的头巾。这个比喻的形象生动之处,就是把老家勤劳的妻子和质朴土豆花融为一体。妻子挥舞头巾的动作和土豆花在风中摇曳的情态相似,土豆花的颜色也应该与头巾相似才好。在乡下农村,白色的头巾非常少见,可以说几乎没有。因为白色的头巾戴在头上特别像穿戴丧服,很不吉利,老百姓对此避之不及呢。可是,乡下妇女们戴蓝紫色的头巾就非常普遍了。因此,我选择了紫色的土豆花入歌,这不仅符合实际,同时也很好地为歌曲的情感表达渲染了忧郁而浪漫的氛围。
细节三:“一个大过一个,是咱最爱的菜。”
对于80年代初期出生的我来讲,对于饥饿的印象虽然没有父辈们那么深刻,但是吃的东西单调贫乏却是不争的事实。土豆就是我那个时代的主食。可以说是土豆养大了我,也养大了许许多多我那个时代的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桌上的菜品越来越丰富多彩,花样翻新。但是,土豆一直还是老百姓桌上的家常菜。对于那些收入不高的普通打工者而言,他们对吃法多样、价格低廉的土豆更是有一种难以割舍的特殊情感。“最爱的菜”这一细节,不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朴实的农村打工者形象,同时也牵动了许多人对于土豆的别样情怀。更为后文中“吃到了嘴里面,暖着咱胸怀。”做了很好的预设和铺垫。
我的歌词观是“歌词,应该简约中有不简单,平常中见不平凡。”歌词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自有它区别于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的特性。别以为它的短小,就可以轻视待之,草率写之。作为歌词作者,还是要牢记乔羽先生的那句名言——“歌词最容易写,也最不容易写好。”乔羽先生讲这句话的意图不是告诉我们歌词容易写,其实恰恰是在提醒我们要明白歌词写作的不容易。“歌词最不容易写好”是对我们歌词创作者苦口婆心的告诫和真诚殷切的期望。告诫我们小小的歌词往往蕴含着大智慧、大学问,从产生创作歌词的念头开始就不要小瞧歌词;告诫我们好的歌词素材创意来之不易,得到了就要好好珍惜和把握。唯有怀着敬畏之心,挚真之情,深思熟虑,谨慎落笔,才有可能写出打动人心的歌词作品。这也是我写《土豆花儿开》过程中体会最深的一点。
《土豆花儿开》
■ 杨玉鹏 词 韩刚 曲 火风 唱
这个季节的老家,土豆花儿开,
一垄连着一垄,铺成紫色的海。
媳妇她守着家,忙里又忙外,
盼着那好收成,等着我回来。
这个季节的城市,也有土豆卖,
一个大过一个,是咱最爱的菜。
会不会有哪个,是她亲手栽,
吃到了嘴里面,暖着咱胸怀!
土豆花儿开,迎着风儿摆,
是她挥动着头巾,远远在等待。
闲时点一支烟,心飘高楼外。
我的眼前是一片土豆花儿开。
土豆花儿开,一年又一载,
出门在外的人啊,其实更懂爱。
城市大变了样,咱也挺光彩,
只是心里有一片土豆花儿开。
原作发表于《词刊》2017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