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空间中国传统元素研究—以北京地铁一号线为例
2017-10-16孙永君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孙永君 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李泽洋 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邱 彪 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地下空间中国传统元素研究—以北京地铁一号线为例
孙永君 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李泽洋 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邱 彪 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近年来,中国城市轨道建设规模和速度世界罕见,新时代的发展使得地铁不单单只作为人们出行的功能空间,更多地表现出对城市文化血脉的传承。本文通过对北京地铁一号线的现状研究,分析总结中国传统元素在地下空间艺术性设计中的开发利用前景。在总结优秀设计案例经验的同时,结合经典艺术性设计手法,对今后地下空间传统元素的运用提供具有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的借鉴。
地下空间;地铁;中国元素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满足缓解人们出行压力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需求,地铁的建设如火如荼,城市地下空间也因此得到大规模地开发利用,逐渐成为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交往不可或缺的重要场所之一。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地下空间建设的要求也逐渐由功能型转变为艺术文化多元一体。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背景,如何打造富有民族感染力的地下空间对中国城市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中国传统元素
中国传统元素是指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质的文化成果。将中国传统元素带入到现代地下空间设计中,就是要通过再创作发挥地下空间对于文化传播、精神交流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增强文化认同感以及民族荣誉感。同时也避免了现代化城市建设中千篇一律的情况,呈现鲜明的民族风格,丰富城市艺术性,增添人文气息。
2 北京地铁一号线
2.1.空间设计现状
北京地铁1号线是中国最早建设开通的地铁线,由于各种原因限制,整条线路风格较为统一:整个空间多采用大面积大理石、水磨石进行铺装,缺少变化,风格单一;顶棚采用单一的矩形功能照明灯,设计保守陈旧,缺乏现代设计感;室内高差较低,使得空间不通透,空较为灰暗,工业感十足。
虽然经过30多年的探索,北京一号线地下空间艺术性建设有了诸多的进步,比如公主坟站选用“公主远嫁他乡,香消玉损”的题材,将站厅墙壁装饰设计为“百鸟朝凤”、“化蝶”的形式,又采用植物叶片图案作为天花板照明灯造型和墙壁装饰,充分表达“生活绽放”的生活态度。不管是从色彩上还是形式上,使得整个地铁站焕然一新。但这也仅仅是个例,对于一号线来说仍有较多问题没有得到改善。
2.2.面临问题
图1 北京地铁1号线 1
图2 北京地铁1号线 2
首先,北京地铁地下空间建设对中国传统元素的选择更偏重历史文化遗存。这样会导致诸多问题,一方面对于地铁站的建设会形成思维定式。另一方面,有限的历史题材中的传统元素并不能雨露均沾,与每一个站点相匹配又不显得牵强。地铁一号线周边分布的历史遗存并不密集,大部分站点并不能像公主坟站一样找到与之对应的传统元素。因而整条线路的建设并没有想象中的异彩纷呈,反而趋于止步不前。
其次,北京地铁一号线在传统元素应用方面虽然也有可取之处,但是纵观整条地铁一号线,对中国传统元素的运用相比其他线路仍较为薄弱。
图3 莫斯科共青团地铁站
3 发展方向
所以对于北京地铁一号线的建设来说,未来的发展方向更多是推广与衍生,即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向公众推广城市文化内涵,不单单是运用中国传统元素的符号美化地铁空间,更多的是与时俱进,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以及现代人们审美方式,从视觉、触觉等各方面提升空间的文化品质,解读中国传统元素的深层内涵。
3.1 色彩
首先我们需要从站内旧工业时期的空间色彩入手。可能是中国画中的“黑白灰”来把控整个空间的动势,营造“留白”意境;可能是遍布台阶立柱的小小的红白牡丹,来彰显东方神韵;可能是色彩明快的珐琅彩色,映现盛唐风范,亦或是丰富多彩的都市印象,衬托时代变化,点缀人们的精神色彩,告别单调乏味。
3.2 材料
莫斯科地铁是世界地铁文化的典型之一,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具有艺术气息的地铁,而其最富盛名的便是共青团站。精美的大理石柱面,典雅的吊灯,映照在花岗岩的地面和有着精湛技艺的由彩色玻璃和石头拼成的马赛克镶嵌画的拱形顶部,让人仿佛回到苏维埃年代。而北京地铁一号线在材料的运用上多是大理石、水磨石等单色材料,单调又透漏出工业的笨重感。我们不妨回归自然与传统,采用经过现代设计手法处理后的木材、竹子等传统材质加以辅缀,提高空间辨识度的同时而又精致美观,蕴含文化内涵。
3.3 中国元素符号
对于地铁一号线中国传统元素应用的局限,应以小见大,立足于社会的变化和发展的同时,用小的元素传播大的文化内涵,在开敞空间和标识系统中运用传统文化符号作为指引或点缀,丰富空间内容。从古朴厚重的夏商周、到异彩纷呈的盛唐景象、再到极具韵味的民国风情,从雍容端庄到简约随性,将不同时代的美学传统、时尚风潮和文化品位推广开来,从而营造具有传承性变化着的独特历史美感,进而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4 总结与展望
中国传统元素历久弥香,随着人们对精神生活追求的提高,将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化的设计风格相融合,是未来地下空间建设的必然趋势。原创性的中国元素符号使艺术的民族性有了根本保证,今后地下空间艺术设计在民族文化符号的运用上还有十分大的发展空间。
[1] 董玉香.莫斯科地铁站地下空间装饰艺术[J].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1(01)
[2] 夏延乐,周俊良. 浅谈富丽堂皇的莫斯科地铁设计[J].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09(09)
[3] 武定宇,宿辰. 从艺术装点空间到艺术激活空间——北京地铁公共艺术三十年的发展与演变[J].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