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及其后人的家风故事
2017-10-16蔡怡琳林青
□蔡怡琳 林青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及其后人的家风故事
□蔡怡琳 林青
“服官时应时时作归计,勿贪利禄,勿恋权位;而一旦归家,则又应时时作用世计,勿儿女情长,勿荒弃学业,须磨砺自修,以为他日之用。”进退之间,无不是为了国家民族利益。
在福建省福州市的林则徐纪念馆,其“御碑亭”前一副楹联引人驻足:“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一楹联是1842年8月林则徐被发配伊犁充军,途经西安与家人道别时所作。寥寥数语,畅快淋漓地展现了林则徐的爱国之情、磊落胸怀和责任担当,被人们广为传颂。纵观林则徐的一生,无愧此语。170多年来,林家子孙皆引以为傲,并把此联奉为重要家训之一。
诗书继世情怀始渐
林则徐生于一个清贫的读书人家,父亲林宾日是一个“家无一尺之地、半亩之田”的书生,靠在私塾教书勉强维持生计。尽管如此,林则徐的父母始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
林则徐4岁时,父亲便“怀之入塾,抱之膝上”,口授四书五经。父亲的启蒙教育,促成林则徐对世界的最初认知。林则徐的母亲是闽中宿儒陈圣灵的第五女,是位“幼读书,通晓大义,勤于女红”的女性。面对贫苦的生活,她对儿子的要求是:“男儿务为大者、远者,岂以是琐琐为孝耶?读书显扬,始不负吾苦心矣。”在林则徐自己的记述中,幼时的生活场景是早晨随父亲到私塾去读书,晚间回到家中,放一张小小的桌子,兄弟们在一边读书,母亲与姊妹在另一边做针线活。如此家庭环境与教育,养成了林则徐坚韧向上、勤奋好学的品行,读书、爱书伴其一生。
林则徐13岁时,父亲林宾日节衣缩食,把他送进鳌峰书院学习。在老师郑光策的教导下,林则徐开始深入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眼界大为开阔。七年时间里,林则徐研读了儒家经典以及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人的著作,诵读先秦诸子著作及《史记》《汉书》等史书,广涉历代文集、笔记、佛经、医书等。这些诵读坚实了他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得他在后来的政治生涯中游走自如,并养成他海纳百川的气度,为其关注并研究西方文化奠定了基础。
林家长辈的朋友圈也影响着林则徐。林宾日平日结交的多是志高行洁之士,他的一位好友林雨化,为人耿直敢言,不怕触怒权贵,林宾日非常赞赏。后来林雨化因揭发和抨击福建贪官按察使钱士椿的罪行,被遣戍新疆,林宾日并未怕祸及自身而避之不见,反倒带着10岁的林则徐一起送别林雨化。这些细节,塑造了林则徐刚直的风骨。
言传身教承家报国
林则徐一生为官四十载,曾五任总督、两任钦差大臣。在跌宕起伏的仕途生涯中,他始终不忘教诲子女。
读书明理是林则徐对子女的最基本要求。俗话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督促子女读书方面,他非常注重以身示范,正可谓“在官时无日不读书,暇手一编,数十年寒暑不辍”。前往广东禁烟时,林则徐带的行李共2000多公斤,其中绝大多数是书籍。即使是流放边远的新疆时,他也不忘带着书籍。他的好友、福州藏书家郭柏苍在《竹间十日话》中称,林则徐西戍登程后,“大车七辆,载书二十箧,曰: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诵诗闻国政,讲易见天心。余皆公卿求书绫绢宣纸也。”这种时时带书、有空就读的做法为子女作出了最好的示范。子女们经常把诗文习作和书法寄给父亲评点,林则徐无论公务多忙,总是抽空复信给予指导。
林则徐还非常注意教育子女知进退,懂取舍。1839年,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抵达广州后,在写给夫人的信中说道:“做官不易,做大官更不易。人以吾奉命使粤,方纷纷庆贺。然实则地位益高,生命益危……务嘱次儿须千万谨慎,切勿恃有乃父之势,与官府妄相来往,更不可干预地方事务。”他还给在京做官的长子林汝舟写信:“服官时应时时作归计,勿贪利禄,勿恋权位;而一旦归家,则又应时时作用世计,勿儿女情长,勿荒弃学业,须磨砺自修,以为他日之用。”进退之间,无不是为了国家民族利益。
在林则徐的敦促和教诲下,他的三个儿子林汝舟、林聪彝、林拱枢为官均廉洁而有政绩。
德厚流光百年传承
时光荏苒,林则徐的子孙后辈们牢记祖训,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奋上进、克己奉公,不计较个人得失。
林则徐的曾孙林轼垣曾任北洋政府驻新西兰和加拿大等地领事,抗日战争时期过着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经济艰难。南京汪伪政权的“外交部长”梁鸿志知道林轼垣的外交才干,企图拉他入伙。林轼垣不为高官厚禄的诱惑所动,严词拒绝:“林文忠公(林则徐谥‘文忠’)的子孙不当汉奸。”
林墨卿,后更名凌青,是林则徐的五世孙。抗战初期,他就读于燕京大学时,参加了中共地下组织,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战争时期,凌青曾在中共中央军委办公厅外事组工作,负责美军观察组的接待和翻译,还曾担任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英语译员。上个世纪70年代初,凌青参与了使中美关系解冻的“乒乓外交”。在美国代表团乘坐的飞机降落在北京机场前,凌青到机场巡行检查,当他一眼瞥见悬挂在机场醒目处的一条“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的巨幅标语时,顿时觉得与那天的外交活动气氛极不协调,凌青果断下达命令:“取下!出了问题由我负责!”在极左思潮猖獗的年代,这是需要很大勇气与魄力的。这也正是“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一家训的生动体现。
时至今日,林则徐的精神财富依然滋养着林家的子孙后代。
(曹世明荐自《中国纪检监察》)
世间许多人需要的其实不是实用的忠告,恰恰是充满暖意的附和。活到一定的岁月,积累一定的经验,渐渐就变得这样看问题了。
——村上春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