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运河史话 (八)

2017-10-16木匠

北广人物 2017年39期
关键词:吴桥沧州大运河

木匠

【钩沉·大运河文化带】

大运河史话 (八)

木匠

上一期,我们的京杭大运河沿线历史文化名城和古镇之旅,已经走过了德州段。本周,我们将沿京杭大运河继续北上,看看其沿岸还有哪些历史文化名城和古镇……

沧州

大运河沧州段,北起青县李又屯村,南到吴桥第六屯,全长215公里,在以地市级行政区为划分的大运河十几个河段当中,沧州段是流经里程最长的一段运河。

沧州境内的运河最早可追溯到三国时代的平虏渠——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曹操为北征乌桓,下令开凿了平虏渠,不过那时候还没有沧州这个地名。沧州,始设于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公元517年),下辖浮阳、乐陵和安德三郡,但古沧州并不在现在这个地方,而在距今沧州城东南20多公里的地方。

大业四年(公元608年),隋炀帝杨广“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永济渠在沧州境内的这段运河就是在平虏渠的基础上开凿而成的。

元末明初,沧州旧城开始衰败,而位于运河西岸的长芦镇却依仗着运河漕运,逐渐发展起来。据《明史·地理志》记载:“沧州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五月徙于长芦。”“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奏允创建砖城”,砖城最后完工于公元1461年,这就是今天的沧州城。也就是说今天的沧州城,是在原长芦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沧州城迁到运河边上以后,更加兴旺发达。明代诗人瞿佑在其《沧州城》一诗中,曾对此有过如下的描述:“沧州城,城何高,城上楼橹城下壕。……但见运河绕郭流滔滔,高桅大舵长短篙,自南而北连千艘。”据史料记载,明、清两代,每年都会有大约400万石漕粮,以及大量的瓷器、盐、煤等物资,经沧州运至北京。运河上,南来北往的船队在装卸货物时,船上的人会下船到城中消费、娱乐,船只也需要补给,是以沧州城每天都有大量沿运河而来的南北客商、工匠和艺人进出,热闹非凡。

还有就是无论是隋唐大运河还是京杭大运河,沧州段都有一个别名——御河。“御河”这个名字也说明了这段运河相比于运河其他河段,与皇家的关系要更为密切。封建时代,因为皇帝出行限制很多,因此运河上并不会经常出现“水殿龙舟”的情况,而这种情况却在这段运河上出现的次数最多,至少有五位帝王的龙船曾从这里经过。他们分别是隋炀帝杨广(三次)、周世宗柴荣(一次)、明宣宗朱瞻基(一次),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两次,六下江南,只有两次走的是水路)和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两次,六下江南均没有走水路,但在五次东巡中,却有两次走的是水路)。

隋大业七年至十年(公元611年至614年),隋炀帝三次发动了征高丽的战争,每一次都是御驾亲征,且均把涿郡作为基地,故有隋炀帝三临涿郡之说。

大业七年二月,炀帝率文武官员及随从10万人从江都出发,“御龙舟,渡河,入永济渠,沿渠北上。四月到达涿郡,诏征天下兵马,会于涿郡”。

大业九年三月,炀帝再征高丽,复至涿郡。四月渡辽,取平壤。六月,因负责督运粮草的礼部尚书杨玄感反叛,炀帝闻风大惊,诏命班师。

大业十年二月,炀帝又一次下诏征兵,三月至涿郡。七月,隋军进至辽西怀远镇,高丽遣使请降。炀帝遂自怀远镇班师。

五代末年,周世宗柴荣北伐三关,疏通了自汴京至边关的水路。据《旧五代史》:显德六年(公元960)四月十六日,世宗誓师于沧州,次日即下契丹宁州,二十二日“驾御龙舟,率舟师顺流而北”,二十六日下益津关,二十八日下瓦桥关,二十九日下莫州,三十日下瀛州……离京四十二日,不费一箭,尽得关南三州十七县一万八千三百六十户,用兵可谓神速奇效,在军事史上留下了漂亮的一笔。直到一百五十年后,在当地官员的意识里,还有对这次运河水战的完美印象:“显德中,收复关南,自浮阳御龙舟顺流而北。太祖皇帝神武英发,尽护水陆之师,所向辄下,遂平三关。”

明宣德元年(1426)八月初一,汉王朱高煦在山东乐安(今惠民)举兵造反。这是明代继“靖难之役”后,出现的第二次亲叔与亲侄争夺皇位的斗争。明宣宗朱瞻基御驾亲征,平叛大军自京师沿运河南下,“十八日,御舟驻跸沧州。宣宗自沧州登岸陆行。十九日,车驾至盐山。二十日凌晨,至乐安城下。”一天后,朱高煦出降,乐安不攻自破。宣宗兵不血刃地平定了叛乱,运河上的龙舟见证了他的运筹帷幄。

清代,康熙帝在位期间,曾六下江南,其中有两次去和回都走的是水路,且都曾在沧州驻跸。《沧州志》还记载了康熙帝第五次南巡时,曾在沧州停留,时正在老家沧州养病的翰林戴宽被蒙恩召见后写的八首诗:

其一

二月楼船下九重,官河冰泮水融融。

缆牵堤柳初含绿,棹指桃花欲放红。

雨露行随仙仗外,春风遥渡海门东。

悬知万里江南路,拜舞欢欣两岸同。

其二

身随冠佩到横塘,桂楫兰桡路正长。

白玉窗中瞻日角,锦帆影里识天香。

云垂羽盖迎仙棹,雪散瑶花扑御床。

正是三春好风景,沧波曲岸驻鸣榔。

(自注:是日驻跸有瑞雪)

其八

轻裘计日到皇州,为觐天颜未放舟。

清跸暂移沧海曲,蒲帆遥指景阳楼。

囊同赵壹羞应惯,俸比东方赐已优。

惟有瞻云心最切,翠华雨去意悠悠。

如今,人们提起沧州,首先想到的已不是大运河,而是沧州武术和吴桥杂技。而这两项文化传承,也都和大运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据史料记载,沧州民间武术源于春秋时代。隋以后,随着永济渠的开通,沧州境内的连镇、泊头、兴济、青县都成了重要码头,各业相争,须有高强的武技方可立足。沧州镖业因而兴盛了起来,到明末清初,达到鼎盛。彼时,沧州的武师多服务于镖行,并赢得了“镖不喊沧”的名声。所谓“镖不喊沧”,即各地镖局为了表示对沧州武术界的尊重,镖车经过沧州地面时,都会扯下镖旗,悄然而过,不喊镖号。若在沧州喊镖,则有逞强之嫌。自此,沧州便有了“武术之乡”的称号。

吴桥杂技则是沧州的另一张“名片”,也和运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小小铜锣圆悠悠,学套把戏江湖走。南京收了南京去,北京收了北京游。南北二京都不收,条河两岸度春秋……”这是流传在吴桥街头艺人中的一首“锣歌”,其中提到的“条河”就是沧州民间对大运河的称谓。

有专家称:“吴桥杂技的兴盛、发展与运河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这主要表现在,吴桥杂技艺人以运河流域为主要活动区域。明清以来,由于运河漕运发达,带动了沿河流域的经济发展,也给吴桥艺人的杂技活动提供了优越的生存空间,并形成了杂技界‘没有吴桥不成班’的佳话。”

说到沧州的古迹,最有名的是位于旧州城内原开元寺前的铁狮子——“镇海吼”,据狮身上的铭文,是北周时,当地人为镇海啸水患,集资请铸造师李云所铸。该铁狮通高5.3米,长6.1米,宽3.17米,总重量为29.3吨,面南尾北,昂首挺胸,怒睁双目,巨口大张,肩负巨大莲花盆,四肢叉开,仿佛正疾走乍停。清代文人李云峥尝作《铁狮赋》,赞美该狮“飙生奋鬣,星若悬眸,爪排若锯,牙列如钩。既狰狞而蹀躞,乍奔突而淹留。昂首西倾,吸波涛于广淀;掉尾东扫,抗潮汐于蜃楼……”

此外,狮身内外还有许多铸文,除前述所说的铸造年代和铸造者、捐钱者姓名外,头顶及颈下还铸有“狮子王”三个字,腹腔内还铸有隶书金刚经文,可惜现在大都已模糊不清了。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吴桥沧州大运河
吴桥杂技团青岛巡演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沧州分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沧州分行
沧州鸿发包装技术研究所
观大型杂技历史剧《江湖》有感
首届中国吴桥江湖文化节领衔景区“五一”演出
文化惠民的“吴桥经验”
放歌大运河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沧州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