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撑
2017-10-14杨兴凤
杨兴凤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提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既是对我们党95年的光辉历程进行的科学总结,又是对我们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出的具体要求。在讲到第三个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时,习近平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在这里总书记把十八大以来我们经常强调的“三个自信”发展到了“四个自信”,强调了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竭的动力源泉。
一、文化自信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花,它吸纳了人类文明的精华,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更是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4字核心价值观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融为一体正是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作为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血脉相承、文脉相连。习近平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现在社会上存在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的不正常现象,这些人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其根本是信仰缺失,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出了问题。因此我们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不断进行文化创新,构建强有力的文化认同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文化自信是铸就民族之魂的精神支撑
一个民族要经受苦难、铸造辉煌,文化的支撑力量不可或缺。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所以文化自信是更深层次的民族品格。中华民族之所以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顽强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同时,正是这一代代中华儿女创造的中华文化,为我们的民族提供了精神支撑。“文以载道,以文化人”,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闻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其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及爱国情怀历千百年而不变,传递的真善美及向上向善的价值追求经久不衰。所以,我们应保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充满自信,炼就中国人的傲气和傲骨,通过革命实践铸造成富有时代特色的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要有中国精神,要有一以贯之的民族之魂,而文化自信正是铸就民族之魂的精神支撑。
三、文化自信是引领改革创新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
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對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有对自己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放眼当今世界,无论是人类文明共同繁荣的未来发展,还是大国理性和平崛起的创新探索;无论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还是每个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新希望、新向往,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已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之一。正是有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中国人民把握住了时代主题,努力保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精神状态,有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步。
一個国家、一个民族的崛起,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撑。5000多年中华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党和人民在革命实践中孕育的先进文化,都凝聚着圆融大气的中国智慧,蕴涵着实现中国梦的中国精神,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只有始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充分吸收借鉴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智慧,并把文化运用回归到群众中去,才能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才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的动力。另外,文化自信并不是盲目地崇拜,也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始终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方向、理论方向、制度方向、文化方向的要求不断进行调整,保持先进性和创新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坚定不移的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