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的理想
2017-10-14叶一剑
叶一剑
第一次去青海是在2011年的时候,我们去采访报道柴达木盆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行程安排是從北京飞到西宁,从西宁坐火车到柴达木盆地的海西州州府所在地德令哈。
在那次的走访中,我对西宁的主要印象包括:在塔尔寺里突然意识到信仰是可以比钱更重要的;西宁是个很小的城市,在当地人口中的亮点就是一个地下商场;当我从西宁坐火车去兰州转机的时候,看到的“破败之像”成为我对再次来到西宁之前对这个城市最直接的想象。
六年的时间,在内外部因素的驱动下,变化太大了。我给接机的工作人员开玩笑说,与上次的印象不同,这次最强烈的感觉是西宁种了很多树,修了很多路,盖了很多高楼。而这位工作人员一直不无骄傲地给我讲:“现在的西宁城市发展甚至比兰州还好,以前很多西宁人周末的时候喜欢到兰州买东西,现在大家都不会去了”。
这位西宁市民对今天西宁的点评很有代表性。与国内其他地区类似,西宁的城市发展也有自己的对标城市,就像当年成都与重庆的暗战,青岛对大连的追赶,西宁的城市对标非兰州莫属。如果说之前的很多年,西宁人自己都认为在人口、经济、战略地位无法与兰州相提并论的话,今天情势显然已经开始发生变化。无论是从西宁官方还是在民间看来,西宁都应该基于自己独特的资源禀赋,找准自己的战略定位,至少在某些方面与兰州一较高下,甚至赢取这场大西北地区的城市发展赛跑。
在此背景下,西宁选择的是自驾游产业,在这样一个井喷式增长的产业中,西宁的理想是围绕以“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旅游名城,建设中国西部区域旅游集散中心,建成青藏高原特色旅游服务基地”。
对此目标,西宁市市长张晓容认为这是现实而可行的。在其看来,西宁作为古丝绸之路最具活力的城市,是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节点和基地。而自驾游产业已成为旅游新业态、行业新亮点,其产业前景光明、市场潜力巨大。西宁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在打造自驾游服务基地和集散中心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甚至取代兰州成为进入青藏高原的第一门户城市也未尝没有可能。
目前,西宁已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28个城市缔结国际友城关系,正逐步成为“一带一路”国家经贸往来、人文交流的重要支点。
一、西宁的战略选择逻辑
做事先做势。在我看来,西宁在西北地区率先举全市之力在自驾游领域寻求产业和城市的共同发展,在战略上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其选择逻辑至少包括: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驱动之下,丝绸之路沿线旅游先行,丝绸之路黄金旅游带正在成为中国值得期待一条黄金旅游线路。而且,无论是从这一线路沿线地区的地形地貌和旅游资源禀赋来看,还是从旅游业自身发展的规律(自驾出行越发成为主流)来看,丝绸之路沿线以及整个西北地区的自驾游产业的发展都正在呈现井喷式增长阶段(按照中国旅游车船协会的数据,2016年全国自驾游出行达到26.8亿人次,占所有旅游出行人次的59.5%,西部地区的比例更高,甚至达到70%~80%,中国的自驾游时代真的来了),未来可期。
在此背景下,西宁的产业和城市发展战略定位的表述是非常清晰和实在的,而不是我们看到的很多丝绸之路沿线城市,依然醉心于所谓重要节点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等概念性的表述,始终没有找到将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与本地区域、城市和产业真实互动的抓手,更别说具体的项目和产品上了,以至于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几年过去了,论坛会议倒是举办了不少,但给这个城市真正带来的改变却少之又少,更与城市市民没有任何关系。
此外,西宁的这一产业和城市发展战略的选择还有更宏观上的必然性。对类似于西宁以及青海这样的西部落后省份而言,最大的资源无非两种:历史人文资源和自然矿产资源,实现本地跨越式发展的本质就是通过一系列资源配置,使这些资源的价值在本地和全球市场变现。自然矿产资源很好理解,通过传统的铁路和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已经实现了外送,这就是之前看到的,西部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全球经济发展的原材料供给地的价值,但这样的发展模式并没有给本地的综合发展带来太多推动,相反,有时候还会带来当地环境和生态的破坏。
塔尔寺
现在,我们需要这些地区更加本地化的综合性发展,具体包括本地的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五位一体”的发展,通过新的发展模式推动本地更丰富的历史人文和自然资源得到变现。但考虑到西宁及青海本地的人口基数和消费水平的限制,仅通过本地市场挖掘是无法构建最佳的价值闭环的。这就需要从两个方面突破:一方面让更多的人来到本地消费,另一方面就是让更多本地产品通过物联网和现代物流销往外部市场。这也正是我们主张在西部地区大力发展文旅产业的重要逻辑依托,让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旅游、旅居甚至定居,这样不仅可以通过外来人口的本地消费实现本地资源的本地化价值变现,还可以形成对本地资源的更大范围的品牌营销,甚至直接推动本地商品的对外输送。
而且,如果进一步延伸思考的话,正是有了规模消费和品牌传播,将直接推动这些地区的深度开发,使得外部的资本、管理、人才和品牌等资源进入这些地区,直接带动本地更高品质的发展。
当然,西宁的这一产业和城市发展定位,势必牵涉到与周边其他城市的竞争,其中包括丝绸之路沿线的其他热点城市,如兰州、张掖、酒泉、天水等,虽然目前大家围绕丝绸之路黄金旅游带和自驾游产业发展一起做大蛋糕的意愿强烈,但对每个城市而言,今天的战略选择毫无疑问将直接影响未来的蛋糕分配格局,集散地和目的地的角色扮演就是这种利益格局差异的直接体现。
所以,西北地区在自驾游产业做得越好,越会引发周边城市之间围绕这一产业发展的激烈竞争,对西宁而言,包括未来与兰州和敦煌这样的城市之间的竞争。
二、回到自驾游产业的本质
在我看来,西宁围绕自驾游的产业发展和城市定位的战略目标实现,要系统性思考自驾游的本质是什么?西宁应该如何发展自己的自驾游产业?并做好一系列的规划设计和项目安排。endprint
西宁市给出的策略分析包括:将致力于全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服务质量水平显著提升;把西寧打造成为自驾车旅游大本营、休整地和始发地,加大自驾车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更多地承担西部地区自驾车旅游集散和承载功能,为游客提供完善的出行保障,解决游客的一切后顾之忧,让游客切身感受到“到西宁就到家”的感觉;积极推出精品自驾游线路,对一切来西宁旅游的外地车辆优先通行,建成功能设施完备、全国首屈一指、彰显地域特色的自驾车营地,将西宁建设成为自驾游的重要驿站和乐园。
就此问题,我在西宁市市长张晓容先生最近组织的一次小型座谈会上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主要观点包括:
其一,自驾游本质上是一种生活方式,只是随着汽车进入越来越多的家庭,这种生活方式越来越成为主流,我们的旅游行业应该围绕这一生活方式进行旅游产品供给的再思考,也只有在这一认知下,才能充分地洞察这一产业的巨大潜力和对区域经济重塑的力量。
自驾游本质上是一种生活方式
其二,一定要把围绕自驾游生活方式所需要的一系列硬件和软件产品的研发、制造、技术、营销等全产业链考虑进来,西宁的自驾游产业的发展水平不仅体现在每年接待了多少自驾游游客,更体现在与自驾游有关的产业在西宁的集聚,努力构建围绕自驾游产业的全产业链和区域产业生态,这将可能发展成为西宁的战略性支柱性产业。基于此,在西宁市旅游局提出建设自驾游综合体的基础上,我建议将该项目升级为以自驾游产业为特色产业支撑的自驾小镇,以成为西宁自驾游发展的战略平台,也只有这一平台,才能与西宁市乃至青海省对发展自驾游的战略相匹配。
其三,自驾游的发展要与全域旅游的建设统筹考虑,不仅是建立一个自驾小镇和打造几条黄金自驾游线路,还需要以提升游客体验的目标为指引,不断完善全域内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打造汽车旅馆、房车营地、自驾游驿站、美丽乡村、自驾小镇、精品线路等一系列指向自驾游的产品节点,以实现自驾游产值最大化,让各方获得收益。
其四,自驾游对智慧旅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要以更开放的态度对接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智慧旅游平台,以高品质的服务在域内和域外满足自驾游游客的产品预订、路线导航、体验分享等服务,并从智慧城市的高度战略规划鲜明体现自驾游生活方式需求的技术和互联网布局,逐步实现以全域智慧城市平台统筹交通、酒店、餐饮、景点等更领域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
其五,大力推进西宁市和青海省的旅游资源的产权梳理和清晰化改革,为围绕自驾游产业发展的招商引资做出市场化的机制设计,以方便来自国内外的投资机构和产品运营机构到本地投资兴业。包括自驾游在内的中国旅游业,已经进入了产品时代,无论是在哪里,都必须正视产品竞争的门槛已经很高了,这就意味着投资的门槛也很高了,仅仅依靠西宁和青海本地的资本和管理团队,是不可能把自驾游产业快速提升一个较高的发展水平的。而且,也只有通过市场化的机制,更开放地引进外来的资本、人才、管理、技术等,才能实现自驾游产品跨行政区域的供给,而考虑到自驾游有的特点,跨行政区的产品供给在自驾游发展过程中,是核心需求。
其六,考虑到自驾游过程中对历史人文体验的深度要求,需要创新西宁城市和旅游的品牌营销模式,立足于全媒体传播平台和手段,针对西宁、青海省以及每条关键的自驾游沿线地区进行优雅的发现和讲述,打造一系列优雅的历史人文地理读本,实现对这一地区的深度价值传播,并为后续的产品延伸打好基础。
三、创造性思考与兰州的竞合
当然,对于西宁来讲,不仅是在自驾游领域要有所突破,还希望这个城市能够成为从西北地区入藏的第一门户城市,而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就必须要思考与兰州之间的关系。毕竟,两个城市从海拔到气候,到区位,都没有太大差别,只是在过去长期以来,不管是人口和经济体量,还是从交通优势以及城市知名度等方面,兰州都处在毫无争议的领先地位,在门户城市的竞争中,恐怕连西宁的决策者自己都没有勇气提出要替代兰州。
但现在的情况可能正在发生改变。虽然随着号称丝路高铁最后一公里的宝鸡到兰州高铁的开通,客观上进一步强化了兰州在中国交通枢纽中的战略地位,使得兰州重回国家战略要冲,但兰州到西宁高铁的开通并实现公交化,客观上使西宁也史无前例地纳入了全国高铁交通枢纽格局中。
丝路高铁最后一公里的开通
而且,今天所谓的交通枢纽,已经不仅仅是就高铁和铁路而言,而是立足于包括了铁路、高速公路、航空、港口甚至互联网在内的大交通体系。如果西宁可以立足于丝路高铁大动脉,统筹考虑西宁的航空、高速、智慧城市、支线路网、现代物流、保税区甚至自贸区的发展,在与兰州的门户城市竞争中,至少在入藏门户的竞争中,将具有很大胜算。
而且,尤其值得强调的是,西宁不仅在围绕新的大交通体系构件上做出努力,还要从城市治理的层面不断提升针对外来人口的服务水平,比如,与兰州高峰期限制外来车辆通行的措施不同,西宁市规定在高峰期外地车辆优先通行,而且,对外地车辆在西宁的轻微违章行为,可以不做处罚。这些治理思路背后的开放意识和变革精神,或将为西宁在与兰州的竞争中,增加更多胜算。
当然,考虑到两个城市的人口规模、经济基础的现实差距,西宁短期内超越全面超越兰州还是很难的,但兰州这些年失去的东西太多了,包括在城市规划和治理领域的一系列战略安排,不但没有为这城市带来太大的正向改变,却惹来话题不断,如今面对丝路高铁的开通,兰州真的是到了高位谋变的时候了——兰州的发展从来都不仅是兰州一个城市的事情,这个城市从成立到现在就承担着重要的国家战略使命,尤其是在今天“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兰州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与国家战略互动之间的关系和抓手,甚至可以在城市变革精神和治理思路方面向邻近的西宁学习。
在今天这个剧烈的变革时代,城市发展都面临不变则废、不进则退的转折形势,兰州也不例外。我们注意到,在一个区域的城市发展竞争中,很多之前处于强势地位的城市被边缘化,往往不是因为别人做得多好,而是因为自己做的太差了。兰州当引以为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