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给居民看得见的变化
2017-10-14徐健丁云
文 徐健 丁云
带给居民看得见的变化
文 徐健 丁云
走进和美社区,歌咏队、草根乐队、太极拳队在活动室热热闹闹地开展着活动;社区服务中心里劳动保障、综合治理等服务窗口一应俱全;和美日间照料中心为老人提供食堂、助浴、免费体检、建立健康档案等一站式服务。
构建功能齐全的社区,保障居民生活品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加强新社区建设,不忘改善已有社区的软硬件设施,完善社区的文化平台建设,近年来,金阊新城(白洋湾街道)努力带给居民看得见的变化和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
去年,新城和美社区、和美日间照料中心同时揭牌成立,新城、街道共投入200万元建设该社区和日间照料中心,总面积1236平方米。
在和美社区建设过程中,新城紧紧围绕周边群众需求,把一站式服务、日间照料中心、公益坊、助翼汇馆等服务平台融为一体,让社区居民享有宽敞的社区文化活动场所,社区及周边小区的老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温馨的日间照料服务。
近年来,新城先后成立了富强社区、宝邻社区、金色里程社区、金筑社区、和美社区、玉景湾社区等9个社区,平均每年新建1个社区。
新建社区,开发商提供的办公用房零星散落在小区的几个地点,有时甚至是高层住宅底楼架空层。新城反复与开发商协调沟通,置换、整合、集中为更方便服务居民的社区办公用房。富强社区、宝邻社区小区配套办公用房面积不足或没有,新城先后出资600余万购买办公用房。
小区配套设施不完善、居民文体健身器械老化、小区环境与道路设施不尽如人意,新城对春馨园、富强新苑小区等进行了老旧设施维修改造工程等。
做亮“一居一品”特色品牌
“干了这么多年社区工作,还是第一次经历这种场面的‘考试’。”新城金筑社区工作站站长严丽芳结束了“筑绿园”项目的现场答辩,像“考生”一样静等打分结果。
今年1月,金阊新城(白洋湾街道)2016年度“一居一品”项目工作迎来“期末考”,社区负责人轮流向来自8个社区的40名居民“考官团”和专家评审汇报工作并接受考评。
从线上线下双向公开,到面对面向居民汇报,金阊新城(白洋湾街道)“一居一品”实施项目评审表彰大会的 “特殊述职”得到了居民们连连点赞。
近年来,新城在打造“一居一品”特色品牌上是下了大力气的。怎样让“一居一品”项目切实为居民群众服务?洞悉并满足群众需求是根本。由居民“点单”,政府“买单”,新城以这样的新方式让社区服务真正契合居民需求,让居民群众得实惠。
新城各社区通过张贴《居民需求项目征集公告》广泛告知,利用开放空间议事会、现场征集、需求项目建议案登记表发放等途径广泛听取居民意见,搜集、梳理需求。
精细的流程设计,让社区“退居幕后”,将居民“推到幕前”。由居民做主,提出需求,决定承接需求的社会组织,确保提供的是居民“最想要”的服务。
通过三年的项目实施,金筑社区“筑绿园”、路南社区“馨家园”、宝邻社区“邻里缘”、富强社区“扶力社”、金色里程“助‘藕’家”、南山社区“青柠檬”项目等一批“一居一品”项目,累计开展活动3000余场,参与受益人群达5万余人次,激发了社区的内生活力。
让居民家门口畅享文化盛宴
“叫天子飞来节节高,燕子飞来像双刀,野鸡飞拉青草里畔,水湖鹭飞过太湖梢。”新城群众文化艺术节上,顾凤珍阿婆的山歌赢来阵阵掌声。
新城地处苏州城西北部,“农耕、花耕、渔耕”文化传承至今,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色。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白洋湾山歌等一批乡风民俗却因农村拆迁、农民进城逐渐失去了传承的土壤。为更好地传承白洋湾山歌,新城创建了山歌资料数据库,并开设了山歌曲式、演唱方法、山歌创编等培训班,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歌手和创作人。
在新城的指导帮助下,新城活跃着山歌舞蹈艺术团、社工艺术团、“手拉手”文化艺术团、民俗舞蹈队、连厢队等20余支“草根”文艺团队。
这些“草根”团队先后获得长三角民歌邀请赛一等奖、苏州市小戏小品二等奖、苏州市首届繁星奖三等奖等荣誉,受邀参加北京端午文化艺术节、苏州市职工大舞台巡演等大型文艺演出。
在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同时,新城注重硬件设施建设,将文体设施建设纳入社区建设总体规划。累计建成10个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4个基层服务点网络、2座苏州市图书馆分馆、13个标准化文体活动场所、6000平米群众文化广场以及“人口文化园”、“百姓书场”、居民健身步道等诸多惠民文体设施,构建了群众文化活动“10分钟文化圈”。
文明源于文化,文化传承文明。丰富的公共文化活动成了金阊新城文明的“催化剂”。进城后的农民,有了更多的文化娱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