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创新中传承沪剧
——记国家一级演员、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陈甦萍

2017-10-14吴赛华

非遗传承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沪剧赵一曼长宁

吴赛华

陈甦萍,国家一级演员,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沪剧代表性传承人。现任长宁沪剧团团长、上海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长宁区民盟区委委员,曾任长宁区政协常委。在三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担纲主演的大戏有五十余部,成功塑造了一系列身份、性格和感情迥然相异的女性形象,其中尤以母亲形象和教师形象最为生动传神。曾先后荣获上海市青年演员会演红花奖、全国戏曲现代戏交流演出优秀表演奖、上海白玉兰戏曲表演艺术主角奖,是一位德艺双馨的沪剧表演艺术家。

开创“沪剧陈派艺术”

陈甦萍的父亲是江苏启东人,母亲是上海川沙人,父母都是沪剧的忠实观众,只要收音机里有沪剧节目,他们都会专心聆听,父亲一边听一边还会用启东话唱。在家庭的耳濡目染下,陈甦萍从小也对沪剧产生了兴趣,时不时跟着收音机学上几段上海名家沪剧唱腔。“文革”以后,上海各区县剧团恢复招生,陈甦萍的音乐老师就建议她报考,父母自然十分欢喜,全力支持她。天生聪颖的陈甦萍没有辜负父母和老师的期望,顺利通过考试。就这样,18岁的陈甦萍高中毕业便进入长宁沪剧团当了一名随团学员。

剧团的竞争很激烈,学习也很艰苦,天蒙蒙亮就要起来练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分钟是展示,也是实践。“虽然属于‘非学院派’,但我得到锻炼的机会比较多,每天都和老师出去参与演出。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舞台实践能力就会强于其他体制内的剧团演员。”陈甦萍回忆道。进入剧团才半年,团里要排演《秋海棠》,寻觅一个会唱京剧的来演秋海棠的女儿梅宝,由于陈甦萍在中学演过京剧《杜鹃山》里的柯湘,这个幸运的角色就降临到她的身上。这也是她第一次登上舞台,让她至今印象深刻。

《秋海棠》的演出成功使剧团领导对陈甦萍刮目相看,不久又安排她主演了《魂断蓝桥》,这是她第一次演女主角。刻苦好学加上艺术天赋,陈甦萍得到丁是娥、石筱英、杨飞飞等沪剧艺术家的关注、关心和指导。1984年,她正式拜沪剧表演艺术家石筱英为师,表演和唱腔充分吸收了沪剧石派艺术的特色,但她并不拘泥于某一流派,而是根据自身条件博采众长。石筱英的甜糯酣畅、丁是娥的委婉干练、筱爱琴的清丽甜美、顾月珍的幽咽柔美、杨飞飞的醇厚沉郁,被陈甦萍以自己的演唱方式,创新地运用在不同的戏、不同的人物身上。如在《雷雨》中塑造的繁漪形象,能看到丁(是娥)派艺术表演的踪影,这出戏曾代表上海赴爱尔兰演出;饰演《家》里的“梅林重逢”,则融合了杨(飞飞)派唱腔的特有韵味。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陈甦萍不断探索唱腔艺术与舞台人物的塑造,逐渐创造了甜、糯、柔、润,风格鲜明、独树一帜的沪剧陈派艺术。

2006年,长宁沪剧团正式成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2007年,陈甦萍被推举为上海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沪剧保护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同时,沪剧陈(甦萍)派艺术被正式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同年,陈甦萍任长宁沪剧团团长。

《赵一曼》剧照

唱响时代主旋律

沪剧传承之路上,陈甦萍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坚持创新,在表现时代精神的主旋律作品创作演出上不断取得突破。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两个月后新创作的剧目《废墟上的爱》连续演出60多场,赢得社会广泛好评。2009年根据世博会赶排了《梦圆曲》,2012年为纪念建党92周年排演了《苏娘》,2013年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创排《小巷总理》,这些剧目都是以沪剧的形式尽文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心,传递正能量。

长宁沪剧团曾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创作演出过现代戏《赵一曼》,当时的剧团团长顾月珍以出色的表演,在华东戏曲观摩演出中获得演员一等奖。2015年,陈甦萍重新创作演出沪剧《赵一曼》,作为对剧团光荣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抗日女英雄赵一曼诞辰110周年的纪念。

为了演好这个角色,陈甦萍与主创人员到赵一曼故乡四川宜宾体验生活,还与烈士的孙女结下了深厚的友情。首演前,陈甦萍原来受过重伤的膝盖旧疾复发,但是剧中又有不少动作性很强的戏。在医生不同意她继续排练演出的情况下,她强烈要求打封闭针,还用中医方法引流淤血,男同事见了也都流眼泪。“比起这位抗日女英雄,这些算得了什么呢?”陈甦萍动情地说,“那时,冥冥之中我好像和赵一曼进行了生死对话,冥冥之中赵一曼在保佑我顺利地演完几场戏。我一定要把赵一曼的精神搬上舞台,鼓励青年人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

这出戏被中宣部纳入全国纪念抗战胜利和解放战争胜利70周年巡演的优秀剧目在全国巡演。2015年年底赴北京长安大戏院演出,取得圆满成功。

“记得在北京演出到一半时,观众一齐站起来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谢幕时,观众仍旧沉浸在角色中不让演员谢幕,扮演日本人的演员鞠了三次躬后才让谢幕。这个场景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在一生中也很难遇到。”陈甦萍回忆道。就是这部用生命演绎、让她一生难忘的戏,这两年却在舞台上看不到她的身影。

在建党95周年之际,传承版《赵一曼》亮相舞台,由青年演员赵隽晴担纲主演。为了让赵隽晴更好地演绎赵一曼这个角色,陈甦萍在排练场上手把手说戏教戏,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处理,每一句唱腔,都不放过,把自己演出的所有心得经验倾囊而出,传授给青年演员。“作为团长,我现在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要让沪剧在下一代演员身上得到更好的传承。”陈甦萍表示,“沪剧流派的保护和传承,归根结底要依靠艺术新人的不断涌现。”

保护沪剧,寻找顾派唱腔

在非遗保护方面,陈甦萍做过一件重要的事。长宁沪剧团前身是1949年由沪剧名家顾月珍创办的努力沪剧团,2012年正式更名为“上海市长宁区沪剧传承中心(长宁沪剧团)”。陈甦萍发现艺术档案里前任团长顾月珍的资料相当少,没有留下一盘磁带。2015年去北京演出的空隙,陈甦萍专程拜访了顾月珍的女儿,拿到顾月珍女儿为她妈妈录制的4盘磁带。回上海后,陈甦萍做了大量工作,整理出顾月珍的唱腔。

《苏娘》剧照

陈甦萍动情地说:“饮水思源,不能忘了创始人的‘努力’。我们不能丢失了顾月珍老师的流派,在舞台表现上我也会有意无意地把顾派唱腔融入进去。”

2017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一代宗师——顾月珍唱腔集锦》CD首发签售式在上海虹桥艺术中心举行,现场喜欢顾月珍的老戏迷都流下了感动的眼泪,他们没想到时隔这么多年,还能听到顾月珍老师的唱腔。陈甦萍也为自己做了一件有价值的事情颇感欣慰和自豪。

普及沪剧,弘扬地方戏曲

沪剧是一个具有上海本土文化特色的地方剧种,是上海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沪剧的传承跟沪语紧密相连。但如今的小孩子讲着一口普通话且不太会说沪语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对沪剧的传承也带来冲击。为此,作为上海市人大代表的陈甦萍在十四大上写过一个议案《救救上海话》,曾一度引起轰动。她认为,上海拥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拥有沪语,倘若连沪语都失传了,何谈沪剧?所以这一点必须要引起政府的重视。在上海风行的剧种很多,但只有沪剧才是唯一产生并壮大于上海的地方戏。它源于民间,语言生动,音乐柔和,委婉动听,带有浓郁的江南水乡情调,是上海文化大都市的一张名片。在长宁区首届上海话大奖赛上,担任评委的陈甦萍对比赛中涌现出的优秀沪剧苗子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沪剧传承要后继有人,还要让更多的人了解沪剧。”作为市级非遗传承人,陈甦萍经常在苏锡常、上海崇明开讲座,在社区、街道、图书馆为百姓讲解、演示沪剧艺术。沪剧进校园工作的开展也受到学校的欢迎,《雷雨》在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演出后的反响超出预期,《陶行知》在行知中学、吴淞中学等宝山区中小学广为传播,先后演出50多场。1995年起,在长宁区教育局和新泾镇政府领导的支持下,长宁沪剧剧团与新泾学校联合创办了新泾学校沪剧特色班,从小培养沪剧小传人,培育优秀沪剧人才。

举办沪剧讲座时,陈甦萍会从沪剧历史和流派讲起,再进行名家名段赏析,最后是现场互动指导,一个半小时的讲座观众常常意犹未尽。“讲座容易拉近与观众的距离。”陈甦萍说,“先要培养观众的兴趣,才会喜欢上沪剧。”

创新沪剧,去粗存精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去粗存精,进行创新和再创作是长宁沪剧团一直以来的工作重点。“我们呈现给观众的每一出好戏都经历了四度创作,首先是编剧的创作,其次是导演的创作,再次是演员对人物的塑造,最后是演员与观众的交流、互动。”陈甦萍补充道,“沪剧要传承发扬必须要创新。比如舞台呈现要有现代科技元素,舞美布景要精致,不再是过去的一桌两椅;表演手段上除了保留传统唱腔外,要按照现代年轻人口味,加快唱腔的节奏,走进现代人的生活。”

作为长宁沪剧团的当家人,剧目的生产是她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剧团早已经作出了三年规划。2017年底,剧团将隆重推出沪剧《青山吟》;2018年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剧团将推出一部现代戏《上海的童话》;2019年剧团成立70周年,也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剧团将在中国戏曲节上推出一部名著改编的沪剧版《原野》。

沪剧对于陈甦萍来说,已经不仅仅是职业,而是一种事业,更是一份责任。在非遗沪剧的传承发扬之路上,陈甦萍继续创新着,思考着,行动着……

猜你喜欢

沪剧赵一曼长宁
赵一曼:用“红枪白马”书写抗日传奇
川南长宁背斜形成的几何运动学分析
致敬钢铁女战士:赵一曼鲜为人知的原名曝光
赞长宁地震台
戏曲现代戏基于剧种特色的艺术探索——以沪剧为例
原创大型沪剧《担当》演出成功
民族英雄赵一曼之歌
娘子好生猛
沪剧《雷雨》海报
沪剧《魂断蓝桥》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