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陂文化品牌建设的经验分析

2017-10-13肖华风

求知导刊 2017年22期
关键词:文化品牌建设

肖华风

摘 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文化日益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打造文化品牌,提高城市软实力,成为许多城市追求的目标。黄陂在文化品牌的建设上做出了较好的示范,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文章作者在此对黄陂文化品牌建设的资源优势、目标定位、实施策略做简要的梳理。

关键词:黄陂;文化品牌;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6.1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明确提出,“21世纪的竞争将以文化论输赢”。如果说建筑是一个城市的面貌,经济是一个城市的命脉,那么文化就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从长远来看,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就在于它深邃的文化内核,在于这种文化滋养下的人的精神状态,在于人对自己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和自信心。可以说,文化是纵向的内生力,也是横向的竞争力,是由外向内的吸引力,也是由内向外的辐射力。因此,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提高城市竞争力对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黄陂在文化品牌的建设上做出了较好的示范,取得了较大的成功,笔者在此对黄陂文化品牌建设的资源优势、目标定位、实施策略做简要的梳理。

二、黄陂的文化资源优势

城市与人一样,也是有面貌、风骨、个性和情怀的,如北京的大气醇和、敦煌的粗犷苍劲、上海的开阔雅致、厦门的秀丽婉约,黄陂作为武汉的城市之根,有着山水相依、刚柔并济的文化特色。天有偏覆,地有偏载,黄陂悠久的历史和广袤的地理孕育了深厚灿烂的文化。黄陂位于北纬30°40′~31°22′,处在世界文明的中轴线上。三千五百年前,这里就是横贯东西、纵连南北的“九省通衢”,向北可通过涢水(即今天黄陂境内的府河)、滠水,穿越桐柏山、大别山,直达黄河流域;向南可依托洞庭湖、鄱阳湖抵达湖广地区;向西可沿长江逆流而上,穿越三峡抵达四川盆地;向东可顺流而下一泻千里勾连沿海。独特的历史地理优势,使这里成为长江文明的摇篮。历史发展至今,黄陂区域面积2261平方千米,占整个武汉市的1/4,人口113.28万,占整个武汉市的1/8,是武汉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新城区,也是全国知名的历史人文大区。

这里孕育了长江流域第一古城的盘龙文化,集中国传统忠孝精神于一身的木兰文化,影响中国七个世纪的理学文化,推翻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建立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的辛亥首义文化,缔造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的红色文化,有中国“泥塑之乡”美誉的匠作文化,有开辟汉口商埠的商贸文化,以及独树一帜的曲艺文化、感动中国的孝义文化。有先民们筚路蓝缕开荒拓土的刚健有为,也有替父从军忠孝两全的侠骨柔情;有穷尽天理与民教化的温柔敦厚,也有打破桎梏树立新风的敢为人先;有风流婉转的浅吟低唱,也有揭竿而起心怀理想的狂风怒吼。黄陂文化如此的厚重刚烈,又如此的温情动人,当得起刚柔并济四个字。历史对黄陂如此的眷顾和恩宠,赐予它如此丰富深厚的文化宝藏,而这是我们今天城市发展的不竭源泉。

三、黄陂文化品牌建设定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化率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7.92%迅速增长到现在的57.35%,现代城市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城市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城市规划趋同、城市功能同构、城市产业重复、城市形象单一的问题成为我们城市发展的新瓶颈。好看的面孔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城市建设。与世界名城相比,我们的城市还欠缺一缕吸引人的“灵魂”。正如音乐之于维也纳,斗兽之于罗马,时尚之于巴黎,金融之于纽约,我们的城市发展需要打造具有高辨识度的特色文化品牌。“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方向。挖掘城市特质资源,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将是特色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

黄陂文化刚柔相济,既有儒家文化、忠孝文化的传统精神,又有破旧立新敢为人先的现代精神;既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有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一个城市如果抛弃长期积淀的文化精髓,就会给人以漂蓬断梗无处扎根之感;一个城市如果不注重创新和发展,就会沉睡守旧失去机遇、生机和活力。黄陂文化品牌的定位从传统和现代两个方面下功夫,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有益因子,结合現代化发展需要,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黄陂以“木兰文化”为基点为轴心,带动盘龙文化、二程文化、红色文化、商贸文化等,共同形城市发展之“面”,既深挖了传统特色,又凸显了现代精神。

四、黄陂文化品牌建设策略

1.文化立区,突出城市主题文化

改革开放之初,黄陂区就十分重视木兰文化遗产,进行了大规模的保护抢救。近年来,更是将木兰文化作为黄陂的城市主题文化进行提炼和打造,形成了以木兰文化为核心竞争力的城市精神。木兰将军雕像坐落在黄陂城区的中心地带,成为城市的地标。以忠孝勇节为核心的木兰精神已经融入了黄陂人的骨髓中。黄陂能够涌现出“今生不欠来生债,新年不欠旧年薪”的信义兄弟,割皮救父的孝义兄弟,与根植于这片土地上的木兰精神是分不开的,是一脉相承的。

黄陂区围绕这一主题,进行资源整合、产业配套、宣传策划、政策扶持等一系列综合设计,制定了“挖掘木兰文化资源的培根固基战略”“打造木兰文化品牌的政府主导战略”,布局三条各具特色的木兰旅游线路,形成全域旅游格局。木兰山、木兰湖、木兰天池、木兰古门、木兰清凉寨、木兰草原、农耕年华、云雾山等“木兰八景”,覆盖黄陂近1/2的区域,形成以“木兰寻根之旅”为主线的生态观光旅游板块,具有极大的规模集群效应。将木兰云雾山、农耕年华、木兰玫瑰花园、木兰花乡、木兰花谷、花海乐园相勾连,形成了美丽乡村旅游线,突出远城区生态资源优势。利用木兰湖、日月星湖等水域资源,布局康养基地和环湖绿道,举办环湖自驾、自行车大赛、徒步竞技等赛事,建设“木兰康谷”运动休闲与康养度假旅游线路。endprint

实施“宣传木兰文化的走出去战略”和“木兰文化产权的保护战略”。2006年木兰风景区与中央电视台联合推出大型音舞诗画《木兰山组歌》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上演并在央视播出,大型楚剧《少年花木兰》也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播出,与八一电影制片厂联合,以木兰山地区实景摄制电影《烽火木兰山》在央视电影频道上映。2008年,歌唱家彭丽媛主唱的中国歌剧《木兰诗篇》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正式亮相。可以说,黄陂木兰文化已经成为城市的特色名片,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2.文化兴业,开发城市多元文化

著名学者冯天瑜有论述曰:“黄陂是一个人文资源非常丰富的大区。黄陂人引以为傲的盘龙文化、木兰文化、二程文化占据主要地位。三种文化每一个品牌单独摆出来都能产生振聋发聩的力量,三者聚于一处,其文化的冲击力量就更大了。”以木兰文化为圆心,做大、做强境内各项特色文化,形成多元文化产业是黄陂打造文化品牌的又一个重要举措;制定了“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模式,传统与现代结合,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打造繁荣兴旺之城”。

以古代盘龙文化、木兰文化、二程文化为切入点,以盘龙城遗址公园、双凤公园、二程书院、木兰将军庙、木兰将军练剑场为龙头,建成古代文化旅游带。

以近代匠作文化为切入点,以长江非遗小镇为核心,打造黄陂前川商贸文化旅游滨水新城,与黄陂木兰生态文化旅游区差异化协同发展。黄陂有“九佬十八匠”之美誉的匠作文化,是开辟汉口商埠的首批拓荒者,留下了如高洪泰铜锣、曹正兴菜刀等享誉当时的品牌。来自全国各地上百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入驻长江非遗小镇,带来千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现代商贸文化、竞技精神为切入点,打造奥特莱斯主题公园、汉口北旅游购物中心、周大福生产加工展销体为龙头的休闲购物产业群。开发临空经济区,打造航空小镇、武汉铭泰赛车小镇。

整个黄陂已经形成了北部生态旅游区、西部临空经济区、东部休闲农业区、南部商贸休闲旅游区的产业格局,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

3.文化育人,营造浓厚人文氛围

(1)地理与人文紧密结合。全区境内以“盘龙”“木兰”“二程” “双凤”等命名的道路、桥梁、小区、商铺和产品等多达数百个。黄陂文化名片已从古老的历史融入了人们每天的生活中。盘龙城遗址、木兰雕像、望鲁台、双凤亭、理趣林、程乡坊、程门立雪以及花柳前川、二龙潭,黄陂文化遍及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2)研究与创作生生不息。黄陂區成立了二程文化研究会、木兰文化研究会,收集、出土、考证了大量史料,出版了大量研究专著。有研究黄陂历史的《黄陂通史》《无陂不成镇》《盘龙城》;有研究黄陂文化的《黄陂名片》《盘龙文化》《木兰山志》《木兰文化新论》二程文化研究丛书》《双凤亭诗词集》《黄陂文选》《黄陂典故》;有研究黄陂名人的《理学双凤》《首义都督黎元洪》《黄陂名人》《百年名流》《黄陂好兄弟》等。文艺作品更是异彩纷呈,有获得第六届曲艺牡丹奖的湖北大鼓《木兰情》,有获得楚天文华奖的楚剧《少年花木兰》,有在人民大会堂上演的大型音舞诗画《木兰山组歌》,有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江汉之盘龙城》,有宣传纪录片《天下黄陂》,有大型文艺演出《信义颂》。黄陂文化繁荣局面被中国作家协会称为“黄陂文学现象”。

(3)政府与民间共同参与。以政府为主导的,“中国武汉木兰旅游文化节”“武汉木兰山登山节”“环湖自行车大赛”等活动每年开展,对内调动了黄陂人的活力与激情,建设城市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对外提高了黄陂的知名度、美誉度和辐射力,确立了“武汉之窗”“武汉后花园”的地位。以民间为主导的各类大中型文艺演出多达200余场,即每两天就有一场演出。其中,中央电视台全程跟踪报道了黄陂迎春舞龙大赛,另外黄陂之夏、黄陂“木兰金秋”农村文艺会演、黄陂群众文化艺术节、黄陂“文明之星”文艺展演等系列群众文化活动每年吸引16万多人参加,极大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罗向阳.黄陂名片[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9.

[2]裴高才,王凤霞.无陂不成镇[M].武汉:长江出版社,2006.

[3]金战新.浅论城市文化品牌建设[J].大观周刊,2010(23).

[4]孙 永.武汉城市文化品牌建设浅析[J].人文论谭,2014(1).

[5]邱德芝.浅论特色文化品牌建设[J].大众文艺,2014(9).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品牌建设
寒露
质量建设永远在路上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贵阳市阳明文化品牌塑造策略探析
从《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看中原优秀文化品牌的构建
滁州文化品牌影响力提升和文化旅游圈构建
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化设计
如何做好以“公寓特色为基,文化育人为本”的大学生公寓文化节
关于在全国城市建设中实行《公共艺术百分比建设》方案的提议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