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阳春常在(4)

2017-10-13

初中生世界·九年级 2017年9期
关键词:剃头匠剃刀老店

小镇老街背阳的角落开着一家理发店。

这家老店没有招牌,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经营的,没人说得清。

古老的店,古老的人,这破旧的店铺里只有老剃头匠一人——身着灰黑布衣,瘦小,皮肤黝黑,像是从旧画里走出来的。听人说,老剃头匠生活苦得很,两个儿子总没个影儿,这日子,是越来越窘迫了。

老剃头匠只有一把木柄铜剃刀,它,就是这家理发老店的无字招牌。也曾有老主顾送他一把剃刀,电动的,刮起面来毫不含糊。老剃头匠笑笑,將电动剃刀推至那人面前:“谢谢啦!俺只习惯用这老伙计,这才用得舒心哪!”

日子再苦,老剃头匠也日日哼着小调。“开工喽!”浑厚的嗓音似有一种穿透力,叩击人们的心。只闻得“唰”的一声,老剃头匠习惯性地甩动披布,招呼主顾坐下,清脆利落的抖布声,是老剃头匠开工的序曲。

温热的水流徐徐流淌,他单手慢挠似行云流水,轻重尽随人意。更绝的是给人修面,老剃头匠先将毛巾用热水浸透,平敷在主顾脸上,然后用小刷蘸上肥皂沫细细涂抹在胡须上,接着右手悬腕执刀,拇指紧贴刀面,食指和中指勾住刀柄,无名指和小指顶住刀把。锋利的刀刃在主顾面部缓缓运行,利而不滞。老主顾们舒服得很,常情不自禁地轻哼一声。

“哎,钱放桌上了啊!”老主顾扬了扬手中崭新的五元纸币,随即放在桌上欲转身离去。“慢着,慢着,钱多了,我找你。”老剃头匠打开“吱呀吱呀”的老抽屉,拿出两枚硬币。“别找了,您这手艺,值!”“那可不行,咱手艺人,可不能昧着良心,我的手艺就值三块,就三块!”镇里的人都知道老剃头匠的情况,可他却始终如一。

我曾问他,这么精湛的技艺,为什么不去大城市发展发展,兴许能赚上大钱。他深情地望了老店一眼,摇了摇头,只淡淡地说:“人嘛,只要心里亮堂堂的,生活就有希望。我一辈子守在这儿,虽然日子苦,可每天不也乐呵着嘛。无论怎样,祖上传下来的这套手艺不能忘,守着它,也图个安心。”他说完,再不多言。他的眸里,却闪动着灼灼的光彩。顺着他的方向望去,老店里,只有柜台上整齐地摆放着一套老式理发工具,一张铁皮四处脱落的老式躺椅,斑驳的墙壁上,挂着一面些许朦胧的镜子——一切的一切,都浸润着时间的味道。

是啊,向阳春常在。若心无谓悲伤,怎会害怕彷徨?几十年的时光,几千号人的喜怒哀乐,无数缕飘落的发丝,从他手中掠过。传统而又古老的记忆一代代传承下来,到了老剃头匠手里。时间在变,小镇里的人也在变,唯有匠心,永恒着。

老店,老剃头匠,老剃刀,像一支古老的歌谣,日复一日地,弹唱着永恒的曲调。我突然明白,所谓匠心,就是坚持下去,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不忘初心,一路前行。

抬起头,猛然间发现太阳已经照进了店铺,霎时,我的心里装满了整个春天。

点评

文章从老店、老剃头匠、老剃刀切入,扣住“老”字,选材角度颇为独到。老店环境背阳,无招牌却一直经营,老剃匠一人独守,然而他乐此不疲,坚守如一。小作者借助传神的细节描写,充分刻画人物形象,如抖布、修面,把老剃匠纯熟的技术表现出来。构思上做到虚实结合,“向阳”在文章中被虚化,“心里亮堂堂的”,老手艺便得到传承,文尾巧妙一笔点化,使“春常在”三字自然有了“落脚点”。起承转合,自然流畅,可谓一气呵成,读来让人拍手称好! (点评人:吴寿健)endprint

猜你喜欢

剃头匠剃刀老店
老店的生命
剃刀
剃头匠
剃头匠
剃头匠
“百年老店就像一栋大楼”
如今这招牌
怀念百年老店
磨剃刀
割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