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成都的繁荣水运

2017-10-13何平

看历史 2017年10期
关键词:新津岷江码头

何平

马可·波罗游历成都时,只见城外江河环绕,城内水渠密布,桥梁众多,河上舟楫穿行,交通繁忙。然而在李冰修都江堰,开通玉垒山,将岷江水引入成都平原前,成都却不是一个可以直接通江达海的城市。

公元前272年,秦王派李冰任蜀郡太守。李冰分岷江水流向成都平原,形成郫江和检江。两江分别自北和西绕城,在成都东南隅汇合。自此成都便可“泛舟顺流,舶胪千里”。之前秦国举兵灭蜀时,曾计划从岷江上游顺流入长江,南下攻打楚国。公元前280年,秦将司马错发兵攻楚,但大军进至重庆,因粮草无法及时补充不得不停顿下来。当时,成都的战备物资要辗转陆路50多公里才能在岷江上船。通航后不久(公元前223年),秦百万大军得以从成都直接上船顺岷江和长江而下,一举灭掉楚国,并于两年后统一中国。

成都的水环境持续得到改善。唐代时,江河绕城,流水穿街过市,诗人杜甫因此把成都称之为“江城”。

四川向北的道路,“难于上青天”,但成都周边平原卻河网密布,水运发达。战国时,张仪就描述说:“秦西有巴蜀,方船载粟,起于汶山,循江而下,至郢三千余里。舫船……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余里,不费牛马之劳。”岷江流成都后,成都的河网便上通山区峡谷,中串平原各州县,下续长江万里。蜀商把蜀锦等货物贩运到荆州,转运至江南;又载运吴盐和海货返川。唐代诗人卢纶赞成都“水程通海货,地利杂吴风”(《送何召下第后归蜀》)。三国时,费祎出使东吴,在成都南城门外的桥边乘舟,丞相诸葛亮临别赠言:“万里之行,始于足下”,此桥因而被称为“万里桥”。到诗人杜甫那个年代,成都仍是“门泊东吴万里船”。

从成都南城门外的府河往下约50公里,船便在彭山江口进入岷江主道,飘过风景旖旎的眉山和乐山,到宜宾就进入浩渺长江万里流。600多公里的岷江流域文明厚重,人才辈出。古人称:“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苏东坡过岷江、游嘉陵江,登凌云寺,观大佛,忘情地写下了:“生不愿封万户侯,亦不愿识韩荆州。但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那时,乐山别名“嘉州”,“山川秀发,商贾喧阗”。

江口溯岷江数十里便到了新津。新津是串起川西平原多条航运河道——杨柳河、羊马河、西河、南河以及岷江的枢纽,是岷江上游的物资集散中心和通达成都市内各码头的重要节点。古人描写说,新津码头“船只栉比,帆樯如林,舟楫往来”,每日停靠船只不下200多艘。州县的大米、食油、盐,成都的百货、五金、丝绸,山区飘来的木材、山货都经此在成都周边流转。

环绕成都的府河、南河分布着柴、米、油、盐、棉、丝和药材等物资专运码头超过12座。北门大桥是柴码头。每年夏秋,岷山上的伐木顺水漂下,码头工人在汹涌的江水中把木头钩捞上岸,场面十分惊险。北门的木材综合加工厂和木材市场10多年前尤存。南门大桥是主要的米码头,产自双流、温江、新津一带的米在这里储藏、分销。东门有药材码头、丝码头、棉码头。九眼桥一带则是码头搬运、物资仓储转运的集中区。码头两岸客商云集,歌楼酒家鳞次栉比,船工纤夫在烟馆青楼吞云吐雾。直到20世纪60年代,南门大桥岸边染靛街仍然餐馆林立,商铺栉比,桥旁还常停靠着木船。古代,万里桥头也是客船远航的起点。旧时的客船一般有10多米长,2、3米宽。岷江及其主要支流的货船载重3-20吨不等。成都城内,大小不一的船作为交通运输工具在街巷间的河流上穿行,不仅运客,有些又作为流动商船,售买柴米油盐等生活必需品。难怪马可·波罗游成都,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家乡水城威尼斯。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津岷江码头
全自动化码头来了
成都市新津区:“津英实习夏令营”助力“津津希望”选培计划
岷江
成都市新津区:谋篇布局 扎实推进人社工作
乡村社区公共空间景观更新改造设计——以新津黄林盘为例
新津区:倾力打造“四新” 竭力保民生促发展
岷江行(外一首)
疯狂的虫草,疯狂的松茸和疯狂的岷江柏*——专访作家阿来
前往码头
岷江同大渡河相会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