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运动养生文化对城镇社区体育锻炼的影响
2017-10-13张国梁
张国梁,蔡 峰,张 乐,李 静
传统运动养生文化对城镇社区体育锻炼的影响
张国梁1,蔡 峰2,张 乐1,李 静1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运动养生文化能滋生繁衍、常青不衰,有其自身的存在价值。着重探讨中国传统运动养生文化对现代社会社区体育锻炼的影响,是为了更好地继承与弘扬中国传统运动文化,继而为社区居民体质的提高和体育锻炼发展,提供宝贵的运动养生资源。讨论在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过程中,社区居民单一的生活和休闲方式,还有社区体育锻炼缺乏等方面,运用运动养生进行体育锻炼能有效增强社区居民的体质健康和丰富居民的生活方式。
传统;运动;养生文化;社区体育
运动养生是指以用活动身体的方式维护健康、增强体质、延长寿命、延缓衰老的养生方法,以中医的阴阳、脏腑、气血、经络等理论为基础,以养精、练气、调神为运动的基本特点,强调意念、呼吸和躯体运动相配合的保健活动。传统的运动养生,经过历代养生家的不断总结和实践,逐渐形成了运动肢体、呼吸吐纳、调整鼻息,以练气宁静思想、排除杂念的练意保健方法。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城镇化进程也在加快,城镇社区居民的数量也与日俱增,但城镇居民对居民运动养身的意识却不强。在近年来国民体质的检测结果中,国民体质总体水平有所增长,但是亚健康在急剧增加,老年人得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概率越来越高,所以运动养生对城镇居民体质的增强以及疾病预防都有着重要意义。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十二五”末期我国城镇人口数量首次突破7亿超过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一半以上;与此同时,城镇社区的发展突飞猛进,已成为城镇生活、文化教育和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城镇居民闲暇时间从事最多的是看电视、欣赏音乐或者棋牌游戏,从事最少的是体育活动。因此,如何满足城镇居民对社区体育文化需求,改变其休闲生活方式,倡导健康的体育活动,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运动养生文化历史悠久,有利于人们树立健康意识,提高健康文化素质,加强道德修养,弘扬民族体质,进一步增添生活情趣。因此,运动养生文化有着其它文化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继承与弘扬中国传统运动养生文化,寻找中国传统运动养生文化与现代城镇社区体育文化的结合点,对推动城镇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和体育文化的发展,丰富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是有重要的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滨江花园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多途径,广泛查阅大量相关论文、期刊和数据并整理获得运动养生以及体育锻炼理论知识,在选题阶段、研究阶段充分应用了这种方法。
1.2.2 问卷调查法 针对本文的研究,制作了相关的调查问卷,随后在湖北省十堰郧阳区滨江花园小区选取300位参加体育锻炼的居民为调查对象,总共发了调查问卷300份,其中有效的调查问卷为250份,有效率83.3%。
1.2.3 逻辑分析法 在调查过程中,通过对收集的资料,调查问卷的结果和其他方面的信息,采用类比、归纳、演绎、综合分析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展开探讨找出运动养生文化对体育锻炼的影响,为运动养生文化对加强体育锻炼和丰富居民的生活方式有着重要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2 结果与分析
2.1 社区体育段练的内容与形式
图1 居民体育锻炼内容和形式
由图1可以看出居民体育锻炼内容与形式,20%居民体育锻炼的形式是太极拳(陈氏太极、杨氏太极、武式太极、孙氏太极、吴氏太极拳);15%的居民以健身气功(五禽戏、八段锦、六字诀等)为主要的锻炼形式;65%的居民锻炼其他项目(如广场舞、健身操、打陀螺等)。通过分析可知,太极拳和健身气功等传统运动养生在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中占得比重较低,而65%的居民的体育锻炼都是其他项目,说明传统运动养生在社区不是居民的主要体育锻炼方式。因此,社区应该加大对运动养生的推广,使更多的人去学习运动养生,使其成为社区体育锻炼的主流。
1.2 城镇社区居民运动养生意识的变化与发展
表2 居民对运动养生的了解程度调查表(n=250)
根据表2可知,居民对运动养生了解的有75人,其中30—45岁之间有15人,占了解人数的20%,46—60岁之间有25人,占了解人数的33.3%,60岁以上的有35人,占了解人数的46.7%;居民对运动养生基本了解的有70人,其中30—45岁之间有20人,占基本了解人数的28.6%,46—60岁之间有20人占基本了解人数的28.6%,60岁以上有30人,占基本了解人数的42.4%;而不了解运动养生的居民有105人,30—45岁之间有45人占不了解人数的42.9%,46—60岁之间有40人,占不了解人数的38.1%,60岁以上的有20人,占不了解人数的19%。通过分析得知,不同年龄段对运动养生的了解是不同的,60岁之前的居民由于忙于工作,闲暇时间少,对运动养生的了解较少,而对于60岁以后的老人来说,没有工作压力,业余闲暇时间较多,加上居民的物质生活丰富,使其更多的关注运动养生。
2.3 城镇社区居民运动养生的参与状况。
表3 居民运动养生参与状况调查(n=90)
从表中可以看出,我们抽取三个年龄段居民的调查问卷,每个年龄段各抽取30人,共计90人。由表3可知,在抽取的体育锻炼居民当中,经常参加运动养生有27人,占体育锻炼人数的30%,其中,30—45岁之间的居民经常参加运动养生居民只有2人,占经常参加运动养生的居民的7.4%,46—60岁之间的居民有5人,占经常参加运动养生居民的18.6%,而60岁以上的居民经常参加运动养生的由20人,占经常参加运动养生居民的74.1%;运动养生参加不多的居民有21人,占体育锻炼人数的23.3%,其中30—45岁之间的居民运动养生参加不多有6人,占运动养生参加不多居民的28.6%,46—60直之间参加运动养生的有10人,占运动养生参加不多居民的47.6%,60岁以上居民有5人,占参加不多居民人数的23.8%;几乎不参加运动养生的居民有42人,占体育锻炼人数的46.7%,30—45岁之间不参加运动养生的居民有22人,占不参加居民的52.4%,46—60岁之间有15人,占不参加居民的35.7%,60岁以上的有5人,占不参加居民的11.9%。可以看出在不同年龄段的运动养生人群中,退休的老年人群参与比较多;而没有退休的30—60岁之间的虽然也有少数参加运动养生,但是有88.1%的居民没有参加,所以30—60岁之间参加运动养生总体是少的,退休老年人的运动养生是社区体育锻炼的主要组成。
2.4 运动养生对居民生理作用的影响
表4 运动养生对疾病预防情况调查表(n=250)
有表4可知,250人中认为运动养生对疾病的预防有着良好效果的有200人,占80%;认为一般的居民有35人,占14%;认为没有作用的社区居民有15人,占6%。从中我们可以反映出大多数居民都能认识到运动养生有利于疾病的预防,有效的体育锻炼能提高居民的身体素质和抵抗力,增强体质。
运动养生对身体的作用是明显的,运动养生中的太极拳速度缓慢,动作柔和,他的缓柔特点有利于活动胫骨,疏通脉络,使气血充盈,温养濡润各腑脏器官,维持和保护机体正常功能,改善心血管机能,加强预防疾病的能力。其“阴阳”的思想有利于居民舒缓快节奏的生活,调节压力。运动养生对人体锻炼是多方面的,能全面提高居民的身体素质。
表5 运动养生对心理方面影响调查表(n=250)
由表可知,在250份调查问卷中,认为运动养生能提高睡眠质量的有80人,占调查居民人数的32%;调节和改善心理状态的有150人,占调查居民人数的60%;稳定情绪的有50人,占调查居民人数的20%;认为没有作用的居民有30人,占12%。通过分析,在调查的居民当中,88%的居民认为运动养生对心理方面有着好的作用,居民中的大部分都能认识到运动养生的作用。运动养生不仅能提高居民的睡眠质量,还能调节情绪、改善人际关系、消除心理疾病,继而形成健康的心理,来达到健康的目的。
关于运动养生文化对城镇社区居民意识改变方面,王贵军在《中国传统体育养身对社区体育的社会作用》中提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提倡公平竞争的精神,其中的“柔和刚的统一”“形和神的统一”“虚和实的统一”“天和人的统一”“养和德的统一”思想,对培养人们公平竞争的意识将起到一定的影响;赵军在《弘扬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促进小城镇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中提出,社区体育本质是一种文化建设,运动养生文化是小城镇文化的需求;赵斌、张庆武在《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现在社会效应》中提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对人们树立健康意识,提高文化素质,加强道德修养,弘扬民族精神,增添生活情趣,以及形成大众文化意识等,有着其它文化不可替代的独特效用;在《中国传统体育养身文化新解释》中,田标、唐永平提出,体育养生是有意识的身体运动来保养生命,体育养身的本质就是运动养生。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注重人的内在修养,养生文化思想对提高人的文化素质起到补充的作用。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社会人才结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当今社会提倡做有知识、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有能力和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的人,即具有广博而扎实的科学技术知识,健康的身心,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较强的工作能力,坚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也提出了传统体育养生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就是能增强老中青少各类人的体质。以上研究表明传统运动养生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我们在讨论传统运动养生文化对城镇社区体育锻炼影响的时候应多维度、多方面地考虑。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 论
(1)通过调查表分析可知,在体育锻炼的250位居民中,他们的锻炼内容大部分都是其他的项目,太极拳和健身气功在城镇居民生活中并不流行,只有少部分居民以运动养生为锻炼方式,应该加大对运动养生的推广。
(2)在居民对传统运动养生文化了解程度调查中可知,42%的居民对运动养生文化一点不了解,基本了解传统运动养生的也只有28%,60岁以前没有退休的居民,对运动养生了解更少,这个年龄段更要加强运动养生宣传。同时社区也要重视弘扬运动养生文化,对其继承和发扬。
(3)在关于居民对运动养生的参与调查中,我们清晰地发现,不同年龄段参与运动养生是不同的,30—60岁之间的居民,由于忙于工作或者参与其他活动,对运动养生的参与非常少,而中老年人因退休之后,闲暇时间较多,再加上物质生活的丰富,对身体健康要求变高,则热衷于运动养生。
(4)通过运动养生对疾病预防的调查,可知,80%的居民都能认识到运动养生对疾病的预防有着很大的作用,而且运动养生中很多思想、动作,对人体的经脉、腹脏有着好的保养效果,对改变亚健康状态和预防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都有很好的效果。说明居民也是重视运动养生的,但基于居民对运动养生了解较少,所以社区应该大力开展运动养生文化活动和宣传运动养生文化知识。
(5)通过运动养生对居民心理方面影响的调查,了解到88%的居民知道运动养生对人体心理状态调节和改善睡眠质量、稳定情绪、改善人际关系有着良好的作用。
4.2 建 议
(1)在社区大力开展运动养生文化项目,丰富居民的体育锻炼活动。
(2)大力推广传统运动养生文化知识,加深居民对运动养生的理解。
(3)积极宣传运动养生对疾病的预防作用,推动运动养生文化知识的发展。
(4)积极地开展运动养生教育文化活动,全面学习养生文化。
(5)政府要大力普及运动养生,保护传统运动养生,宣传运动养生对体育锻炼的积极作用,提倡运动养生文化。
[1] 张 斌,袁 跃,张庆武.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现代社会效用[J].吉林体育学院报,2005,21(4):140~141.
[2] 赵 军,王小美.弘扬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促进小城镇社区体育文华建设[J]. 小城镇建设,2003(8):81~82.
[3] 王贵军.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对社区体育发展的社会作用[J].考试周刊,2007(50):81~82.
[4] 田 标,唐永平.中国传统体育养身文化新解释[J].南京体育学院报,2007,21(3):7~10.
[5] 李庆生.中医养生学[J].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6] 高清伟.太极拳的作用及推广措施[J].重庆工商学报,2004(3).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Sports Regimen Culture on Urban Community Physical Training
ZHANG Guoliang1, CAI Feng2, ZHANG Le1, LI Jing1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for thousands of years of development,sports health culture can breed and multiply,evergreen,has its own value. Mainly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keeping in good health culture of modern society community physical exercise,in order to better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then the community fitness 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activity,providing valuable sports health resources. The discussion in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accelerated the process,community residents single life and leisure,and lack of community physical training aspect,the use of sports and health,physical exercise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community residents of physical health and enrich people's way of life.
Tradition; Movement; Health culture; Community sports
1007―6891(2017)01―0098―03
10.13932/j.cnki.sctykx.2017.01.20
G80-054
A
2016-07-19
2016-07-22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5BTY087。
1.内蒙古体育科学研究所,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30;
2.广东科技学院公共基础部,广东东莞,523083。
1.Inner Mongolia Institute of Sports Science, Huhhot, 010030, China;
2. Basic Department,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ongguan Guangdong, 523083,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