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报社:扶贫又扶智,从小事实事做起
2017-10-13苏云华
□ 文/苏云华
西双版纳报社:扶贫又扶智,从小事实事做起
□ 文/苏云华
苏云华
2015年9月初,西双版纳报社的扶贫挂钩对象从勐腊县调整到勐海县,与勐海县勐混镇曼赛村委会曼毕小组结成挂联帮扶对子。在开展扶贫工作过程中,如何扶真贫、真扶贫?我的体会是,注重扶贫与扶智相结合,让村民增加自信,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战役。
一、第一件实事——帮村民办理身份证
2016年3月初,我被报社派出到曼赛村委会当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因为我小时候曾在这里生活过,还会讲傣语,比较方便和村民沟通。作为驻村工作队员,我就是报社和曼赛村委会特别是曼毕村的桥梁纽带,面对村民,我要及时传达党和国家的各项惠民政策,以及各级党委政府关于扶贫开发的重大方针政策、扶贫措施,协助各位帮扶负责人制定脱贫方案,监督村干部管好、用好扶贫资金;对于单位,我要及时汇报县、镇党委、政府对扶贫工作的具体安排部署、单位实施扶贫项目的进展情况,及时向单位负责人和帮扶责任人反映村民的困难和需求。从此,我住进村委会里,三天两头地往曼毕村跑,全村每一户人家的人口结构、就学、基本医疗、房屋安全等情况,我心里清清楚楚。和村干部、建档立卡贫困户一起分析贫困的原因、鼓励他们想办法解决困难。
报社领导也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报社党组在确定挂钩村寨后,党组成员和办公室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进村,和村干部座谈,了解村子的基本情况,并结合单位实际制定了帮扶计划,让报社每一个科级以上干部都挂钩帮扶曼毕村的一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初步制定了村寨发展计划、脱贫措施。随后,报社党组组织帮扶责任人再次进村入户,面对面地和帮扶对象交谈,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村民的困难。从进村走访了解到,村民们最迫切希望解决的就是办理身份证的难题。据了解,该村建立之初,村民是从老挝搬迁过来的,村民在2011年前没有民族归属,曾被称为未识别人、八甲人,2011年被国家确定归属为布朗族,但一直没有办理新的身份证,报社党组成员反复与州、县公安局沟通,帮助村民协调办理身份证事宜,工作队员也多次向勐混镇党委、政府汇报情况,与镇派出所沟通,终于在2016年4月至6月让村民办理了新身份证。这件事情让村民看到了报社人进村扶贫的决心,村民的态度从观望、怀疑转变成了信任、支持。
二、“要守着灯光,不能让它灭了”
改善村子的基础设施条件是报社帮扶的重要措施。原来,村子里只有两条宽3米的泥土路,其他都是羊肠小道,村民们相互串门都会被房檐磕到脑袋,一下雨红泥水混合着猪粪牛粪四处流淌,泥泞不堪,村民必须穿着雨鞋才能出门。报社积极与州农委办沟通、联系,协调了45万项目资金落户到该村,整合州文体局修建活动场所的物资,报社又想方设法从经费中调出7万元,修建了环村水泥路、篮球场,配置了篮球架,安装了路灯。该村成为全村委会有路灯的两个村子之一,孩子们高兴坏了,在干净的水泥地上滚来滚去,路灯照亮了村子,村民岩三扁拿着竹席铺在路灯下,说“要守着灯光,不能让它灭了。”现在,村里建成了4条宽敞的相互连接的水泥路,形成了环村卫生路,大部分人家都能将小车开进家里,极大地方便了村民出行,村容村貌也整洁了。篮球场建成后,每晚都有年轻人打篮球,村里也组建了两支篮球队。山区村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前寂静的山寨热闹起来了,也带动了村寨文明新风尚的形成。期间,我多次进村,和县农委办工作人员、施工人员、村干部走遍村子的每一个角落,听村民的意见、协商路线走向。水泥路建成了、篮球场有了、路灯也有了,坝区村寨有的我们有了,很多坝区村寨没有的路灯我们也有了,极大地缩小了山区村寨和坝区村寨之间的差距,让村干部、村民增强了自信心,使村民切身感受到了党委、政府的关怀,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也坚定了他们脱贫的决心。
□ 上图:近两年来,曼毕村的村民经济情况好转,村民们陆续新建两层砖混住宅,图为本文作者苏云华(右二)向村民岩庄了解他家建新房情况。
□ 下图:2017年8月5日,在村民收割季,本文作者和曼毕村村民玉囡交流,了解她家的水稻收成情况。
产业发展方面,根据村民每家每户都种植茶叶的实际,我们的计划是重点扶持村民发展生态茶园。我邀请了县农业局茶叶技术推广站的专家进村寨,教村民们科学管理茶园、采摘鲜叶的方法,并示范炒制、揉捻、捋条、晾晒等茶叶初制技巧。对两户2014年未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报社拿出1万元资金,分别为他们建盖猪圈,购买了11头猪仔赠送给他们,通过长短结合的帮扶,助力他们脱贫。截至2015年底,根据入户测算年人均纯收入,全村1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全部脱贫。 2016年、2017年入村走访测算收入,该村无返贫户。
三、扶贫先扶智
扶贫先扶智,为了不让贫困代际相传,报社专门针对曼毕村建立了教育资金,鼓励村里的孩子上学。报社编委会和编辑部工会共同倡议,全社65名职工积极响应,每人每月捐赠爱心教育善款20元,专项用于长期资助该村小组的小学生和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和特困家庭孩子。2016年的新学期刚开学,单位领导计划要给孩子们发爱心教育善款,于是我向村干部、镇中心小学、镇中学核对学生的就学情况,制定好表格,10月22日是个周末,报社组织帮扶责任人首次向村里的34名学生发放了爱心教育善款9600元。
今年4月,我接到镇扶贫办的电话,说西双版纳万达国际旅游度假区管理公司希望找一个贫困布朗族村子开展献爱心活动,镇扶贫办推荐了我们村,得知这一消息后,我开始着手筹备此次活动。首先邀请在勐海县一小担任音乐老师的老同学进村,为孩子们编排舞蹈《上学路》,要将孩子们上学的艰难表现出来。同时多次与万达公司的负责人沟通,确定活动当天的内容后,逐一安排活动内容。设置舞台、撰写主持词、在村里的中学生里挑选并确定主持人、挑选礼仪小姐、安排好活动当天的每一项流程、撰写组长的答谢辞、邀请媒体、联系为村民制作纪念光碟的公司。我提前3天进村驻扎,每天晚上守着孩子们排练、听主持人念主持词。5月21日上午,西双版纳万达国际旅游度假区管理公司的40多名义工们走进村子开展献爱心活动,向村民捐赠农用物资、向学生代表捐赠文体用品、向贫困户捐资,双方还举行了联谊活动,村里的小学生、中学生为嘉宾们表演了《上学路》《祈祷》等舞蹈,万达公司的义工也表演了《拍胸舞》《克罗克》等节目。这是曼毕自建村以来第一次开展的对外交流活动,《上学路》这个节目让义工们热泪盈眶。活动有序开展,镇扶贫办的工作人员感叹着说“没想到这次活动能这么圆满。”
村里的水泥路、篮球场建成后,村干部和我商量,决定搞个庆典,一方面是想展示挂联单位的扶贫成果,一方面是想让其他村寨的人看到村子的变化,提振村民的士气。我又开始着手准备,确定节目、设置舞台、挑选主持人、撰写主持辞、安排好流程、撰写组长的致辞、邀请媒体、联系为村民制作纪念光碟的公司。我提前到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邀请老师,进村教村民们跳舞。5月24日,村里的歌手用唱词表达了村民的心声,“党的政策好,让村寨有了新变化。今天是个好日子,贵宾们和村民欢聚一堂,共同庆祝村里的文明路、活动场所建成。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要永记党的恩情。”从来没有登台表演过的姑娘们,有机会在50多个嘉宾面前表演,让她们既紧张又激动。那天,村民们载歌载舞,村子里像过节一样热闹。
四、报社与村委会的互动
除了在挂联村认真开展每一项扶贫工作,报社还加强与村委会干部的交流,适时在村干部心里种下传承傣族传统文化的根。报社邀请了村委会干部、9个小组干部到报社参观,在傣文编辑部,编辑们向他们介绍了傣文编辑部采编平台操作、纸媒数字化操作以及傣文网站系统操作,让他们了解傣文报纸的发行、傣文数字化发展情况以及傣文在全世界的传播范 围,双方交流了傣汉翻译要点、傣族章哈唱词写法等内容。报社向他们赠送了《傣文电脑实用技术》和傣文版《农村医疗保健知识问答》《环境污染和人体健康知识问答》等书籍。“现在,农村老百姓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村组干部要在村民中作好表率,引导广大老百姓深入思考‘经济发展以后要干什么’的问题,我们傣族有自己的文化力量,要引导大家珍惜自己的传统文化,把傣族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先进文化融合在一起,热爱我们的文化,弘扬我们的文化,让广大村民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是村委会主任与报社干部职工座谈后,对村组干部提出的殷切期望。
在开展各项具体帮扶措施的同时,报社始终牢记“当喉舌、传民意”的使命,积极发挥傣文报纸的作用,以傣语读报栏目为主要内容,借助微信这一社交工具,以声音传播主流媒体新闻,推动扶贫工作动态和最新政策第一时间进村到户,不断形成立体化、全方位宣传大格局,努力在全村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驻村一年多来,我努力当好向导、翻译、记录员、宣传员等,经历了夜里11点半车爆胎、听着猫头鹰叫声、数着星星等待救援,车陷进泥坑里推车被甩一身红泥等场景,也收获了村民真诚的夸奖,这些都将成为我人生道路上不可磨灭的印记。
(作者单位:西双版纳报社)
编 辑 陈国权 24687113@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