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程:寻找“出海口”
2017-10-12张洪明
张洪明
一所学校会为了更好地发展而变换所在地,比如,战时北大、清华、南开为了保存高校教育,共同成立西南聯合大学;今天,越来越多的高校为了寻找开放的办学环境而异地办学,比如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就吸引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知名院校。如今的青岛对哈尔滨工程大学而言,也是如此。
一所低调的船海专业名校
有人喜欢将武侠世界里的各大门派和国内高等院校对应,桃花岛则被用来形容那些处事低调,但实力不俗的学校,哈尔滨工程大学就在此列。
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前身是1953年创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陈赓大将任首任政委兼院长。后来的国防科技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都是从这所学校分建而来。
分建和改建之后的学校经过发展,被教育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列入“21世纪人才强军计划”,被誉为“不穿军装的海军院校”。特别是“三海一核”(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更是业内一强。
但无论是学校师生,还是社会,都对一所以船海为主要特色的院校却深处内陆这一事实深感遗憾,用师生自己的话来说,“研究船海却远离海洋,总归不是那么一回事。”事实也是如此,学校位居内陆给许多需要实地实验的涉海项目带来了一定限制。
到海边去,成为哈尔滨工程大学发展道路上的“刚需”。
花落青岛
从2000年开始,学校开始寻找“出海口”,他们试图将学校涉海研究转至沿海城市,以便取得更好的发展。远至三亚,近到大连,都成为被考察地点。但最终,青岛成为他们的“出海口”。2014年,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船舶科技园在西海岸新区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成立。
谈及缘由,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船舶科技园总经理孙宏放认为:“哈尔滨人民和青岛人民在亲情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最重要的是,青岛的船海研究优势和海洋氛围更加契合学校的发展规划。”
的确,就在落户前的2014年,青岛市船舶海工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11.7亿元,同比增长14.8%;出口交货值90.6亿元,同比增长27.2%。
“青岛市政府和当时胶南市政府表现的诚意更是加快了学校落户的步伐,当时的主管领导十三次赴哈尔滨考察,给学校最终的‘出海提供了强大的政府支撑。”孙宏放说。
科技园占地150亩,规划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总投资7.6亿元,围绕船舶海工配套、透明海洋、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新材料等领域引进高端创新团队、研发机构、生产企业和企业总部入驻,力图形成以海洋科技和军民融合为特色的高端人才、高技术和高科技产业集聚效应,打造“中国船舶配套之谷”。
园区自建设以来,共引进16个研究中心,初步形成创新研发集聚;引进企业68家,注册资本4.5亿元,实现总产值2107万元,利税102.8万元,初步形成创新产业集聚;建设军民融合舰船装备技术保障中心,初步形成海军装备配套集聚。
看得见的未来
“刚开始的时候,四周全是荒地。”孙宏放回忆说。两年来配套设施迅速集聚,大学一路、大学二路、三沙路在此形成新的交通网,落户于此的中铁世界博览城也已开工建设。
这种快速发展,让哈尔滨工程大学看到了另外一种可能一建设青岛分校。
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聚集产业发展需求,集成各类创新资源,着力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培育产学研结合、上中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协同的良好创新格局。”作为集聚了一批船海工程装备先进技术、同时拥有产学研优秀传统的哈工程,期待通过新校区的发展在新格局中有所作为。
对青岛而言,在十三五重点项目规划中,明确指出了“打造国际先进的海洋发展中心。围绕海洋强国国家战略,加快项目引进建设,撬动青岛在更高层面更高水平实现突破”。
8月30日,青岛市政府与哈尔滨工程大学签署共建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校区框架协议,主要建设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学院)、国际联合学院、校企联合学院、青岛研究院和青岛船舶产业园。
而在古镇口示范区的规划图上,中科院青岛研究院和中国海洋大学的签约,更为这里成为海洋科技集聚地提供了无限可能。
作为拓荒者和亲历者,孙宏放见证了学校规划在古镇口从无到有,从有到实施的渐变过程,一路走来踏实的脚印让他相信:“未来的青岛分校将会更好地支撑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军民融合战略实施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endprint
猜你喜欢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