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举重人才“开源节流”
2017-10-12袁雪婧
袁雪婧
难说再见,这是全运会举重赛场的主旋律。
这里说的有两种人。一种是实力和能力犹在,同级别年轻选手尚未达到足够高度,需要老将继续顶住并完成以老带新的使命,如龙清泉、吕小军、孟苏平等。另一种是一直面临激烈竞争,互有胜负,不甘心在全运会的一次失败后就此退役,仍希望继续拼搏挑战极限的追梦人,如廖辉、吴景彪、张杰等。
留住老将,既是国家队人才厚度的重要保障,也是征战国际赛场、捍卫中国力量的现实需要。一批正值当打之年的中生代选手如邓薇、谌利军、石智勇等在全运会的表现更加沉稳,已经证明自己可以扛起东京奥运周期为国争光的大旗。
能堪大任 优势稳定
近两个奥运周期,中国男子举重仍可称得上优势的只有69和77公斤级,56和62公斤级在与朝鲜的激烈竞争中算是潜优势级别。
本届全运会上,69公斤级是男子举重中竞争最激烈最好看的级别,两位奥运冠军廖辉、石智勇上演巅峰对决。石智勇追平廖辉的挺举世界纪录,以这种方式表达了对前辈的敬意,也宣示了自己在东京奥运周期称霸69公斤级的雄心。对比去年里约奥运会夺冠的成绩,石智勇的提升速度和潜力非常惊人。廖辉作为69公斤级三项世界纪录的保持者,自然不甘心。中国这个级别要在东京奥运周期继续称雄世界赛场,两人一番龙争虎斗,乐见其成。
77公斤级在全运会的争夺悬念不大,主场作战的吕小军轻松夺冠。与伦敦奥运周期还有陆浩杰等年轻好手相比,这个级别的人才厚度从里约奥运周期便已有所下降。吕小军虽是33岁高龄,但身体状态一直维持得非常好。本身底子好力量大,再加上训练场吃苦敢拼的劲头,很多年轻选手都难以企及,创造奇迹并非偶然。如果接下来依然没有具备足够实力的新人顶上来,东京奥运周期还需吕小军继续肩负为国争光的重任。
62公斤级谌利军在全运会上的表现让人欣慰和惊喜。去年里约奥运会赛前意外抽筋,痛失爭夺金牌的机会,这对一个运动员的打击是巨大的。他在全运会上仅用5次试举,就轻松锁定冠军,实现卫冕。用谌利军的话说,全运会只是“吐了一小口气”。这位挺举和总成绩两项世界纪录保持者需要建立更多信心,直至去东京奥运会上弥补遗憾,扬眉吐气。
中国女子举重近年的优势48、63、69公斤级在全运会上表现较为稳定,侯志慧、邓薇、向艳梅夺冠实至名归。
48公斤级一直是女子举重人才厚度较好的级别,全运会的角逐非常激烈。世锦赛冠军谭亚运、青奥会冠军蒋惠花、全国冠军关春迎等人实力出众。去年在奥运选拔赛上就表现出超群实力的侯志慧用5次试举成功夺冠,总成绩208公斤,比里约奥运会冠军的成绩高出8公斤。经历过奥运前被替换的打击,侯志慧没有消沉,她要在更大的国际舞台上历练自己,丰满羽翼,为东京奥运做好准备。
相比之下,来自福建的邓薇让63公斤级成为中国女队最具优势的王牌。里约奥运会上,她一举打破挺举和总成绩两项世界纪录,夺得冠军。令对手无奈的不仅是成绩,还有邓薇沉稳的台风。只要她登场,超高的成功率根本不给对手接近和威胁自己的机会。
女子69公斤级里约奥运冠军向艳梅第三次参加全运会,实现了这一级别奥运会、世锦赛、亚运会、全运会的金牌大满贯。虽然在奥运会、亚运会等多次比赛中,向艳梅赢得都有些惊险,但夺冠的结果已经证明她的实力。全运会夺冠后,向艳梅明确表示自己想退役,至少也要休息一两年再做打算。她只有25岁,想必湖南队和国家队都会挽留她,东京奥运周期继续征战。
含金量低 厚度堪忧
虽然优势和潜优势级别的实力仍在,但全运会举重在很多级别上含金量低。以往的全运会一直是屡破全国纪录甚至狂超世界纪录的赛场,这一次直到最后一个比赛日,才由34岁的老将孙海波在男子+105公斤级打破第一项全国纪录。
男子方面,有4个级别的夺冠成绩都不高,其中原因各异。
56公斤级由于奥运冠军龙清泉因伤退赛,原本三足鼎立变成李发彬和吴景彪的两人相争,最终287公斤的冠军成绩比龙清泉在里约奥运会创造的307公斤的世界纪录相差20公斤。
85公斤级由于田涛在国内赛场过于强势,比赛变成了个人表演,夺冠自然没有悬念。但田涛以往急于冲击纪录的风格仍在,挺举冲击222和223公斤全国纪录并超越世界纪录,两次都没有成功,最终夺冠的总成绩是375公斤,比里约奥运会摘银的成绩少了20公斤。
94和+105公斤级夺冠的刘灏、艾雨南在里约奥运周期就是各自级别的1号种子,全运会夺冠没有多大悬念,但中国男队这两个级别在国际上一直积弱,全运会的成绩仍无起色,与世界纪录的差距在30公斤以上。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东京奥运周期寻求突破的难度依旧很大。
女子的全运夺冠成绩似乎更不乐观。除了48、63、+75公斤级是世界水平,其他级别都较为平淡。
53公斤级冠军廖秋云是大黑马,面对世界冠军陈晓婷、黎雅君毫不畏惧,勇敢挺举127公斤成功,大幅提升了自己的比赛成绩。这位小将的潜力和未来的发展令人期待,但这次夺冠的总成绩222公斤,比近年世锦赛冠军的成绩有5公斤以上的差距。
58公斤级冠军柴丽娜敢打敢拼,面对近两年几乎垄断该级别所有国内赛事冠军的陈桂明以及名将周俊等,拿下了分量很重的金牌。她的总成绩238公斤尚可,但比里约奥运会冠军泰国选手斯里苏拉特的总成绩240公斤,竞争力尚有不足。
75公斤级的成绩难以令人满意,康月因伤弃赛后,比赛变得一边倒,但汪周雨夺冠的成绩与世界纪录和全国纪录相比,都有超过20公斤的差距。目前来看,这个级别的国际竞争力恐怕是最低的。endprint
成绩不算亮眼,存在一定的客观原因。冠军到手后,很多选手选择放弃剩余的试举机会,以免增加伤病。也有人锁定金牌后选择直接冲击纪录,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人才厚度不足导致比赛竞争不够激烈,无法激发顶尖选手和顶尖成绩的碰撞。这在女子后三个级别体现尤为明显。向艳梅、孟苏平这样的选手选择在全运会后退役,69和+75公斤级面临在国际比赛上几乎无人可用的处境,年轻选手还没有足够实力顶上来,或者比赛气质不够稳定,75公斤级已经处在无人可用的境地。
留住老将 深度挖潜
留住老将,是中国举重在东京奥运周期的关键词。不仅是发挥老将传帮带的作用,很多级别依然要靠老将去拼争。
男子方面,拥有廖辉、吕小军这样的老将是一种福气。两人虽已超过30岁,但还愿意坚持,身体状态都保持得很好,拥有丰富的大赛经验和沉稳的台风。更重要的是在两人的影响下,中国男队出现一股老将回归之风。62公斤级世界冠军张杰就说:“这两个老家伙都还在练,我比他们年轻,可以考虑坚持试试。”
很多举重选手虽然年龄不算大,却已是征战赛场的老将。27岁的杨哲在天津完成105公斤级全运三连冠,他在国内称雄多年,在亚运会也完成了两连冠,虽然去年里约奥运会与领獎台仅一步之差,遗憾地获得第四名,但已代表中国男子大级别迈出历史性的第一步。东京奥运周期,杨哲仍有可能继续坚持,并再创佳绩。
女子+75公斤级比赛中,里约奥运会冠军孟苏平表现非常稳定,夺冠成绩比里约奥运会时提高了22公斤。孟苏平已经28岁,原本打算退役,毕竟已经拿到奥运会、全运会冠军,对一个从事举重这样艰苦项目十余年的姑娘来说,已是足够辉煌了。但目前这个级别除她之外,尚无年轻小将能在国际舞台与俄罗斯名将卡什丽娜一决高低,中国队需要孟苏平继续扛着最大级别征战大赛的重任。
如何深挖老将的潜力,帮助他们为中国举重奉献余热,是摆在国家队面前的一大课题。老将们年龄摆在那里,身体素质与年轻选手相比已经没有优势,伤病隐患多。如何合理调整训练方法,运用科研医疗等辅助手段延长他们的运动寿命,还需国家队教练员和科研医疗团队重点研究。
处变不惊 迎接挑战
奥运会举重项目体重级别设置肯定要改革。此前已经确定男子要减少一个级别,达到性别平等。以往的奥运名额限定每队男子6人、女子4人,在东京奥运会确定男举和女举将各有7个级别的背景下,满额席位有可能变更,女子名额可能有所增加。
曾几何时,中国女队在奥运级别选择上总需要忍痛割爱,由于在所有级别上都有竞争力,大量世界冠军因为满额资格“7中选4”而无缘奥运会。时移世易,如今已不再是中国女队轻松称雄所有级别的时代了。其实,这是符合竞技体育项目发展规律的正常现象。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注重发展女子举重,并加大投入,中国女子举重因开展早而得到的优势已成过去。
底蕴和文化是一项运动持续发展的基础,中国女队一直有勇于拼搏的传统,比赛作风顽强。在女子满额席位有可能增加的背景下,中国队需要全面提升竞争力,才能赢在起跑线上。
男子举重是从目前的8个级别中减掉一个,还是打乱原有分级重新划定,尚没有定论。变革有可能改变如今国际举重格局,对中国男队的影响不会小。相信以中国男队的实力和底子,能做到处变不惊,尽快适应调整,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
中国举重目前存在个别级别年龄结构偏大、新人未成气候的情况,留住有实力的老将,尽快提升新人的训练比赛能力,将是中国举重队集训的重要任务。期待中国举重一如既往地延续“铁军”作风,在东京奥运会上继续展现中国力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