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核力量作战指挥体制
2017-10-12汤志成
汤志成
美军实行军政军令分开的领导指挥体制。军政系统主要指日常管理这条线,即通过总统——国防部长——各军种部长、参谋长——各联合司令部下属的军种部队司令部对全军实施行政领导;军令系统主要指作战指挥这条线,即通过总统——国防部长(经由参谋长联席会议)——各联合司令部和特种司令部对所属部队实施作战指挥。核力量作战指挥体制属军令系统。
为确保危机稳定、阻止侵略及维持安全、有效的核威慑,美国构设了一系列核作战指挥机构,规范了严密的核作战指挥程序,形成了复杂的核作战指挥体制。在核作战指挥体制运行过程中,战略通信网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支撑作用。
作战指挥机构
美国核作战指挥机构包括国家军事指挥中心(NMCC)、国家预备军事指挥中心、全球作战中心(GOC)、E-4B空中作战中心(NAOC,“尼普卡”)、E-6B空中预备指挥所(TACAMO,“塔卡莫”)以及空、海军核部队指挥机构等。
国家军事指挥中心位于五角大楼内,是国家最高指挥当局的基本指挥所。国家最高指挥当局由总统和国防部长或由其正式授权的代表或继任人组成。
国家预备军事指挥中心是国家军事指挥中心的备用地下指挥所,位于华盛顿市以北约100千米宾夕法尼亚州和马里兰州交界处的雷文洛克山中。
全球作战中心亦为战略司令部所在地,也是战略司令部的指挥所,位于内布拉斯加州奥弗特空军基地。在战时,美国所有战略核部队均交由战略司令部指挥,使全球作战中心成为美军实施核战争的主要指挥所。
如果国家军事指挥中心、国家预备军事指挥中心、全球作战中心遭到破坏或不能行使职能,则由E-4B“尼普卡”和E-6B“塔卡莫”接替指挥。E-4B“尼普卡”始終处于可在数分钟内起飞状态,且使用机场不固定,生存能力较强。当国家最高指挥当局登上E-4B“尼普卡”时,该机就成为国家主要的作战指挥中心,其职能也不仅限于核战;E-6B“塔卡莫”是全球作战中心的备份。
截止到2016年初,美国空军共部署440枚井式发射“民兵”3洲际弹道导弹。“民兵”3导弹均编入空军第20航空队。第20航空队下辖第90、91、341三个导弹联队,其中,第20航空队、第90导弹联队部署于怀俄明州沃伦空军基地,第91导弹联队部署于北达科他州迈诺特空军基地,第341导弹联队部署于蒙大拿州马姆斯特罗姆空军基地。每个联队辖3个中队,每个中队5个发射控制中心,每个发射控制中心可控制50枚导弹。
根据美国核战争计划,空军约有16架B-2轰炸机和44架B-52H轰炸机被赋予核任务。这些轰炸机均编入空军第8航空队。第8航空队下辖第2、第5、第307、第313、第509五个轰炸机联队(除注明外,均装备B-52H轰炸机)。其中,第8航空队,第2、第307轰炸机联队部署于路易斯安娜州巴克斯代尔空军基地;第5轰炸机联队部署于迈诺特空军基地;第509轰炸机联队(装备B-2轰炸机)及第313轰炸机联队装备B-2轰炸机的第110轰炸机中队部署于密苏里州怀特曼空军基地。
美国共有“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14艘,分别编入太平洋舰队第9潜艇大队和大西洋舰队第10潜艇大队。第9潜艇大队部署于华盛顿州基察普海军基地(原班戈海军潜艇基地),下辖第17、第19潜艇中队;第10潜艇大队部署于佐治亚州金斯湾海军潜艇基地,下辖第 16、第20潜艇中队。不过,潜艇大队、中队均非作战性质的单位,仅负责潜艇在母港的日常管理,如潜艇维修、武器更换、人员培训等。执行作战任务时,每艘潜艇都是独立单位或编入第134、第144特遣部队。
作战指挥程序
根据美国宪法,总统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是全军的最高统帅。美核力量的使用权集中控制在总统手中。
当作为核指挥控制系统组成部分的综合战术预警/攻击评估系统(ITW/AA)发出北美遭弹道导弹、太空和空中袭击预警且得到确认时,总统可通过紧急保密电话和电话会议系统与国防部长、参联会主席及其他相关人员一起评估事态、商讨对策。而一旦定下执行核作战计划的决心,总统即通过“核按钮”向国防部长下达包含发射命令、开启密码在内的使用核武器的命令;国防部长随后将命令传送至参谋长联席会议,由参谋长联席会议将其调制成具有特殊加密格式的“核控制命令”并通过国家军事指挥中心或国家预备军事指挥中心发送至全球作战中心,继而由全球作战中心将“核控制命令”按级或越级下达至空军“民兵”3导弹联队、发射控制中心,或者轰炸机联队、具备核能力的B-2和B-52H轰炸机,或者海军第134、144特遣部队、“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在紧急情况下,国家最高指挥当局可以直接将命令下达至第一线核部队。
美国部署在意大利、德国、土耳其、比利时和荷兰5个北约国家的非战略核武器由美空军人员管理且须经美总统授权和北约批准后方可使用。美国在本土也部署了少量非战略核武器,用于支援欧洲以外的盟国(包括中东和东北亚)作战。
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规定,受领“核控制命令”的每一级均须用“密封核实程序”进行核实。若发现其不符合加密和格式要求,即认为该电文无效并中止执行。按照美国宪法,参谋长联席会议没有作战指挥权,故而其在核大战指挥系统中,仅充当连接最高指挥当局和战略司令部的“桥梁”。endprint
最低限度应急通信网
正如美陆军野战条令所言:“国会可以任命将军,但只有通信系统,才能使其成为指挥官。”同样,在核作战指挥体系中,没有通信网络,最高指挥当局的决策指令就难以变成第一线核部队的突击行动。
美军核作战指挥通信网由陆地加固及非加固电话线、海底电缆、空中中继飞机和军事、商业卫星构成,负责在综合战术预警/攻击评估系统、各级指挥机构、总统及其他指挥人员、核武器运载平台等之间建立语音、视频或数据通信联系。
而为保证核条件下总统和国防部长的紧急行动指令(EAM)能及时、准确、可靠地下达到核部队,美构建了可靠、冗余、抗毁能力极强的最低限度应急通信网(MEECN)。
最低限度应急通信网是美国全球军事指挥和控制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在日常通信系统中叠加形成的一个专用网络。美国于1971年底开发该系统的初衷,是确保核力量在受到苏联核攻击的条件下,仍能及时收到最高指挥当局的紧急行动指令。最低限度应急通信网由E-6B“塔卡莫”飞机、导弹超高频广播系统、抗毁卫星、地面广播系统和地波应急通信网等组成。
E-6B“塔卡莫”飞机 E-6B“塔卡莫”飞机的前身,于1969年投入使用的12架EC-130Q飞机(4架部署在太平洋,8架部署在大西洋)就是一个典型的通信中继飞机。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EC-130Q“塔卡莫”均作为海军与太平洋战区弹道导弹核潜艇之间的首选通信联络手段。1989年,E-6A飞机接替了EC-130Q飞机的任务。1997年12月,海军接收首架改进型E-6B“塔卡莫”飞机,该机于1998年10月形成初始作战能力。在被战略司令部相中后,E-6B“塔卡莫”飞机最终成为战略司令部的空中指揮所。
EC-130Q 、E-6A/B“塔卡莫”携带甚低频/低频通信设备,可接收从地面、空中和卫星上发送的总统紧急行动指令,并将其传递至海军弹道导弹核潜艇以及空军的核导弹和轰炸机部队,“塔卡莫”还具有直接发射“民兵”3洲际弹道导弹的能力。其能在核攻击中生存11个小时。
导弹超高频广播系统 导弹超高频广播系统,亦称紧急火箭通信系统,实际上是一枚部署在密苏里州怀特曼空军基地的、将弹头换成超高频无线电发报机的“民兵”2导弹。倘使所有其它通信手段均失效或遭到破坏,E-4B“尼普卡”即可利用已录制在无线电设备内的指令控制导弹超高频广播系统发射升空。该系统进入亚轨道后,通过2个特高频信道发出持续30分钟的事先拟好的电文,从而将紧急行动指令传送至战略轰炸机、E-6B“塔卡莫”和视线内的其它系统等。
抗毁卫星 目前,美国80%具有固定地面站的军事卫星通信是由商业通信卫星运营商提供的。但至2020年,美国军事卫星通信系统的核心系统将是10颗宽带全球卫星系统(WGS)卫星、5颗窄带类型的移动用户目标系统(MUOS)卫星和6颗抗毁类型的先进极高频(AEHF)卫星(“军事星”卫星也是抗毁卫星)。一般而言,用于战略目的的抗毁军事卫星通信系统要求在核及其它作战环境下具备低截获/低侦测/低被利用概率和高生存力、抗闪烁与抗干扰通信能力;用于战术目的的抗毁军事卫星通信系统要求在对抗环境下及和平时期提供抗干扰和低截获/低探测/低被利用概率通信。AEHF卫星工作在地球同步轨道,主要覆盖南北纬65度之间地区,通信容量超过5颗现役在轨的第二代“军事星”卫星的总和,是美军近十年来规模最大的太空项目之一。而更重要的是,AEHF卫星还具备极强的生存能力和抗干扰能力。
就生存能力而言,AEHF卫星携带一个大推力液体主发动机、一个推力仅为主发动机1/20的反作用发动机和一个只能提供0.02千克推力的氙离子流体霍尔推进器。据报道,首颗AEHF-1卫星于2010年8月成功发射后,地面操作人员在主发动机失效的情况下,使用氙离子流体霍尔推进器,经过500余次点火,历时14个月,最终将卫星逼近到预定的地球同步轨道,展示出极强的变轨机动能力。前兰德公司斯坦顿核安全计划研究团队成员桑卡兰曾在美国空军研究所《战略研究》杂志 2014年冬季刊发表文章,认为对军用通信卫星而言,在反卫星火箭或导弹发射之后需要进行一系列转轨机动操作,以到达距离地球3.6万千米的通信卫星运行轨道。而“从低轨道到地球同步轨道的转轨操作需要至少5小时,从发射到实际攻击之间的时间间隔足以让美国地球同步轨道上的军用通信卫星实施规避动作”。换言之,世界上现有的反卫星能力尚难以对AEHF卫星构成实质性的威胁。AEHF卫星还具有星间通信和星上信号处理能力,从而可大幅降低对地面控制系统的依赖程度,即使地面控制系统遭到破坏,整个卫星星座仍能自主运行半年以上。
就抗干扰能力而言,AEHF卫星通过电子方式改变射频波束的指向,其相控阵天线能很便捷地使用户之间的波束瞬间跳变、自由切换;AEHF卫星天线还能自动调零,以应对潜在的干扰;AEHF卫星还具备“眨眼”光学保护功能,以及一定时间内在核电磁脉冲环境下进行通信和实施卫星控制的能力。
AEHF卫星已发射3颗,另3颗拟于2019年前部署。
地面广播系统 地面广播系统主要针对对潜通信。
由于在无线电波中,只有长波可穿透海水,且作用距离比声信号要远得多,故而目前世界上主流对潜通信系统均采用甚低频段(VLF,3千赫兹~30千赫兹),但也有极少数国家采用极低频段(ELF,30赫兹~300赫兹,此处是按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频段与波段标准分类。其对应于国际电信联盟分类标准的超低频,SLF)。与之相对应,陆基长波台是实施对潜通信的主要设施。endprint
迄今为止,包括曾经出现过的、正在使用的和即将交付的在内,全世界共有16个国家建有42座陆基甚低频长波通信台。其中美国16座,位居第一,分布在本土、夏威夷、波多黎各、日本、英国、德国、冰岛、土耳其和澳大利亚等处,可实现全球覆盖;苏联/俄罗斯第二,7座。但甚低频长波通信系统穿透海水的深度并不大:依通信距离远近、电离层状态和海水盐度的不同,只有数米到30米不等。
至于陆基极/超低频长波电台,除美俄外,据英国《简氏防务周刊》报道,印度已于2012年3月在南部库丹库拉姆核电厂以北约23千米处开工建造一座极低频通信站。该站原计划2015年投入使用,但迄今尚未见后续报道。
美国的极低频长波通信系统代号“桑格文”,工作频率76赫兹左右。有两处设施:一处位于威斯康星州的契瓜密冈(Chequamegon)国家森林公园,发射天线45千米;另一处位于密歇根州的埃斯卡诺巴(Escanaba)森林公园,发射天线90千米。两处设施相距260千米,既可独立工作亦可联机,于1989年交付使用,可在7 000千米~8 000千米范围内对水下100余米处潜航的潜艇发送报文。然而,该系统通信速率极低,一般只能用约定意义的几个字母的组合进行通信,发送一封由3个字母组合的报文需要十余分钟,因此只能起到“振铃”作用。“听”到“振铃”后,潜艇视情上浮至相应高度,接收来自甚低频通信系统或通信卫星的报文。“桑格文”项目最初计划实现全球覆盖,但由于耗资特别巨大以及遭到当地居民、生态保护团体反对等原因,实际建成的系统已大幅“缩水”,仅能提供对北半球部分海区的通信。一些现在美国认为非常重要的海区,如日本与菲律宾之间的西太平洋海区等,均属“桑格文”系统的通信盲区。此外,印度洋和阿拉伯海也不在“桑格文”系统通信覆盖范围之内。据报道,从2004年9月30日起,“桑格文”已停止发射极低频信号,其任务由美国遍布全球的12座甚低频长波通信台代替(已关闭4座)。
苏联/俄罗斯采用国际联盟频段划分标准,类似系统称为超低频通信,代号“宙斯”,位于科拉半岛摩尔曼斯克附近,由2条平行的长60千米东西向接地天线组成,工作频率82赫兹左右,最大通信距离达8 000千米,可保障俄海军在大西洋、太平洋和北冰洋的对潜通信。“宙斯”系统于1991年投入使用。
为避免敌方掌握己方对潜发信规律,防止己方潜艇在海上的位置、数量等信息泄露,长波台通常采用连续工作体制,每年工作不少于11个月,每天工作16小时~20小时。也就是说,不论海上有没有潜艇、有多少潜艇,也不论这些潜艇处于什么位置、处在什么状态,长波台的发信状态皆保持不变,每天总发信量保持恒定,属于广播式通信,而潜艇则仅收取而不能(也无需)发送长波信号。
不过,甚低频和极低频通信作为对潜通信的主要手段,平战时均可使用,其陆基台站属固定设施,在核战争条件下极易被摧毁,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其难堪最低限度应急之用。此外,为兼顾收报效果和隐蔽性要求,在潜艇出航前,上级通信部门要制订相应的潜艇收报方案和应急预案,以供潜艇在指定时间、位置上浮到一定深度接收报文之用。
当然,潜艇也可浮出水面或者用浮标天线收发其它频段的無线电信号,与己方卫星、飞机、军舰等主动通联。
地波应急通信网(GWEN) 利用150khz~190khz低频无线电传输受高空核爆炸产生的电磁脉冲影响不大的特点,美国空军于1985年启动GWEN建设。最初计划在美国建造约300座低频无线电收发器,后改为96座高88米的钢塔。这些钢塔与49个终端相联。空军试图让GWEN在1992年1月形成初始作战能力。
冷战结束后,GWEN的价值大大降低。1994年,国会拨款法案禁止在一年内建造新的GWEN塔。随后不久,空军决定终止GWEN项目,此时共有58座钢塔已建造完毕。
自1998~1999财年始,GWEN被“军事星”卫星单信道抗干扰便携终端(SCAMP)取代,其运营与维修工作也随即中止。
发展预算有所削减
在美国国会预算局2013年12月发布的《美国核力量预算规划(2014~2023)》中,用于与核力量指挥、控制、通信及早期预警系统有关的支出大约560亿美元;而同为国会预算局在2015年1月发布的《美国核力量预算规划(2015~2024)》中,相应的支出大约为520亿美元,降额约40亿美元。其中,指挥控制项目费用减少约10亿美元,与通信相关的费用减少超过20亿美元。至于原因,前者因战略指挥与全球打击指挥活动减少所致,后者则由于国防部计划以两颗新的较小的卫星来取代尚未发射的3颗AEHF卫星。但辅助AEHF卫星、用于覆盖北纬65度以上地区的增强型极轨道系统(EPS)卫星仍将于2018年形成作战能力,对兼容AEHF卫星、EPS卫星的先进超视距终端(FAB-T)的升级亦在推进之中。
此外,拟用于B-21轰炸机核指挥控制的空乘人员全球战略网络终端(Global ASNT)预计将于2019年形成全面作战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