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山县老君山发现一例白腰文鸟的巨型越冬巢
2017-10-12孔赤平吴永恒付义强
孔赤平, 吴永恒, 付义强
(1. 新疆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乌鲁木齐830052;2. 西南山地濒危鸟类保护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乐山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四川乐山614004)
屏山县老君山发现一例白腰文鸟的巨型越冬巢
白腰文鸟Lonchurastriata是一种广布于印度、中国南方、东南亚及苏门答腊等地的常见留鸟,体长约11 cm(约翰·马敬能等,2000),属梅花雀科Estrildidae(郑光美,2011)。该鸟冬季有利用旧巢越冬的习性,一般10只或10余只同居一巢,故有“十姐妹”之称(赵正阶,2001)。
2013年12月31日15∶00左右,笔者在四川屏山县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时,看到一群白腰文鸟正在频繁地衔巢材。通过跟踪,发现1个新巢托在一丛慈竹Neosinocalamusaffinis的枝桠中(图1:左)。该巢位于老君山脚下(小地名“水观音”,海拔约900 m)一条溪流旁的慈竹林内(图1:右),巢位高4.5 m,距最近的居民点约100 m。巢体由芒属Miscanthusspp.植物的花穗编织而成,外观像一个绒球。观察显示,当夜有20~25只白腰文鸟在该巢内留宿。这是首次发现白腰文鸟筑新巢越冬,可能是对当地冬季严酷气候的一种适应。
据张敬旗等(2005)的研究,白腰文鸟在四川南充营椭球状巢,巢外径(13.25±1.64) cm×(14.64±1.91) cm (n=49),窝卵数5.61枚±0.78枚(n=18)。而此次发现的该例越冬巢呈圆球状,目测巢外径约30 cm,显著大于繁殖巢。按该鸟年繁殖2~3窝计算(赵正阶,2001),当年一对亲鸟难以成功抚育约20个子代。因此,它们有可能来自不同的家族群。若如此,它们是如何组合在一起的?
2005年冬季,笔者(付义强)曾在江西九江县城子镇做越冬鸟类多样性调查。该乡镇位于长江中下游,紧靠长江边上,冬季多北风,气候寒冷。当地的白腰文鸟以另外一种方式越冬:它们多在低矮的农舍内寻找合适的夜栖场所(如横梁),或像“叠罗汉”一样排成上下两层,或单独排成一行,用身体相互取暖。由此可见,为了抵御寒冬,白腰文鸟或借助建筑物,或利用旧巢,或筑新巢,采用“抱团取暖”的方式集群越冬,显示了对不同环境的强大适应能力。
孔赤平1, 2, 吴永恒1, 2, 付义强2*
(1. 新疆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乌鲁木齐830052;2. 西南山地濒危鸟类保护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乐山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四川乐山614004)
乐山师范学院鸟类生态与进化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计划
*通信作者, E-mail:fyq512@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