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支蓝军:令红军胆寒的“磨刀石”部队
2017-10-12
第一支蓝军:令红军胆寒的“磨刀石”部队
王聚生当指挥员前,对抗演习中“红胜蓝败”几乎成了一个定律。这种情况很快就改变了,全军提出大抓实战化训练,官兵的实战化意识增强。他担任“蓝军”指挥官后,要求部队在对抗中不留情面、不走过场,想方设法打败对手。
军事科学院研究员许雪松介绍,蓝军就是在军队组织的对抗性演练和演习中,按照敌军编制装备、作战指导思想、战术原则等组成的专门模拟作战对象的部队,也称“假想敌部队”“反方部队”“影子部队”等。之所以称为蓝军,是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历来以红军代表自身,以蓝军代表敌方。
但外军则不同,如美军传统上以蓝军代表己方,红军代表敌方。
时代孕育“蓝军司令”
1966年,以色列组建了“外国空军模拟大队”,这是世界上第一支正规的蓝军部队。“其实,早在40多年前,我军就已诞生了蓝军部队。”我军第一代“蓝军司令”王聚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1975年6月下旬,原南京军区某师在全军首次运用蓝军诱导演习。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全党全军轰轰烈烈展开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努力肃清以“两个凡是”为代表的“左”的思想在国家和军队建设中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在军事领域,“左”的影响突出表现在,从本本主义出发,沉醉于“红军必胜”的练兵模式,而对世界军事日新月异的发展,包括新的武器装备、新的战略战术思想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具体表现在军事演习上,“蓝军”作为专为“红军”设立的训练对象,在与“红军”的对垒中,永远被设定为被配合、被消灭、被战败的角色。
第一代“蓝军司令”王聚生(右一)
我军要突破“左”的思想框架束缚,首要问题是要“睁开眼睛看世界”,实事求是地认识对手、研究对手。
然而,由于“文革”所形成的思维惯性,仅凭一般号召无法将许多指挥员从“左”的泥潭中解放出来,必须下猛药、强刺激才可能见效。对军人来说,最刻骨铭心的莫过于“吃败仗”,因此必须要有一个熟知敌军勇于挑战的“蓝军司令”来警醒一下我们的指挥员。
“红胜蓝败”模式被打破
时势造英雄。王聚生的出现,及时回应了时代诉求,向全军敲响了一记警钟。他所表现出的战斗精神,不断提醒着众人,训练必须真打实抗,不能自欺欺人。
王聚生,1961年8月入伍,曾任团长、师长、副军长等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各种对抗演习中担任“蓝军司令”近百次。
他担任“蓝军”指挥官后,要求部队在对抗中不留情面、不走过场,想方设法打败对手。
一次对抗演习中,王聚生在丛林高地处处设卡,密布暗哨,抵近侦察的红方侦察员被俘了一大半。王聚生不按套路出牌,光指挥所就设了三个,特别是在几个核心阵地集中了全部炮兵火力,与红方展开激烈的拉锯战,逼着“红军”抛开“脚本”真打实抗。
王聚生先后充当“敌军”排至师的指挥官,组织过近百次对抗演习,被部队官兵誉为“蓝军司令”。他的练兵风格是一狠、二严、三帮,训练总是“凶狠毒辣、诡计多端”。每次演练只要他这个“蓝军司令”一出招,就会有新的突然情况发生,往往使“红军”措手不及、难以应对,许多“红军”指挥员觉得与他对抗十分棘手。有位营长组织加强步兵营对坚固防御之敌进攻,趁夜暗组织接“敌”运动,在离“敌”阵地前12公里处,碰上了“蓝军司令”王聚生派出的侦察群,营长误认为是敌警戒阵地,便组织部队发起攻击,结果暴露了自己的行动企图。因为当时通信联络较差,部队展开后无法收拢,正在营长急得浑身冒汗时,王聚生命令“蓝军”发射照明弹,引导航空兵对该营进行“狂轰滥炸”,这个营“损失惨重”。演习结束后,“蓝军司令”王聚生又与这个营的指挥员共同探讨指挥得失。后来,那位在王聚生手下吃过几次败仗的营长变得聪明了,在指挥同类演习中打了胜仗。
从那以后,对抗演习逐渐告别“折子戏”,“红胜蓝败”的模式被打破。随着实战化训练的不断深化,对抗演练之路也越走越宽。
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蓝军
“不过由于种种原因,我军真正出现专业化的蓝军部队,则是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王聚生说。
1986年,中央军委批复原南京军区在安徽三界正式组建一个合同战术训练中心。至此,中国有了第一个合同战术训练中心,后来改为三界训练基地。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的向守志在接受采访时曾说,合同战术训练中心成立的同时,他就负责在第1集团军某师组建了我军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蓝军。
实际上,第一支蓝军规模不大,只是一个外军模拟营。许雪松指出,蓝军在编制上严格按照外军的序列,训练也严格按照外军的条令、训练大纲进行。在红蓝军仿真对抗训练中,努力体现和运用外军的作战原则和战术手段,从而使对抗训练由单方面的合同演练转变为逼真的两军对抗。
1998年3月,三界训练基地首次对世界开放,接待了美国陆军训练代表团。观看了一场实兵对抗性演练后,一位美军军官说:“这是一个让中国人学会打仗的理想的战争实验室。”
基地化训练是军队战斗力生成和提高的重要途径,是连接训练场与战场的桥梁。如今,我军基地化训练已实现了历史性飞跃,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等都建立了自己的训练基地,每年有数十万官兵进入训练基地,经受“战火”的洗礼和考验。
在今天的人民解放军当中,各大战区、各军兵种都成立了人数不一、装备不同的蓝军,他们始终着眼“形似、神似”,在“知敌、像敌、超敌、胜敌”上下功夫,打造出具有实体对抗能力的强大“磨刀石”部队。
(《军事记者》、《解放军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