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从六看”悟真谛
——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

2017-10-12张志初

湘潮(上半月) 2017年10期
关键词:总书记特色发展

★张志初

“六从六看”悟真谛
——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

★张志初

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研讨班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开好党的十九大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理论基础。本文试从六个方面,谈谈学习领悟的体会。

从“重大背景”看意义

这个重大背景,就是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总书记在这个时候发表重要讲话,围绕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等重大问题,提出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旨在重要历史关头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为开好十九大奠基定调。

同时要看到,“7•26”重要讲话发表在建党96周年的“红色七月”。96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谱写了中华民族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党快要进入百年了,总书记在这个历史节点发表重要讲话,明确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根本方向、大政方针,也是在为党永葆青春、长期执政提供行动指南。

人们还会注意到,“7•26”重要讲话发表在建军90周年的八一前夕,总书记接着就到朱日和“沙场点兵”,其寓意不言自明。人民解放军90年风雨兼程,军旗跟着党旗走,党的绝对领导是不变的军魂。

从以上背景特别是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的重大历史关头可以看出,“7•26”重要讲话既是政治宣示,又是政治动员,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讲话通篇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光辉,提出具有开创性的重要思想观点,丰富、发展了党的创新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讲话为我们把握发展大势、明确发展方针提供了行动指南,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从“三大情势”看方位

“7•26”重要讲话强调,科学把握世情、国情、党情,准确判断我国发展所处方位,是推进改革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从世情来看。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发展面临重大机遇也受到严峻挑战。去年“最忆在杭州”,我国成功主办“G20”峰会;今年5月在北京,成功举办“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今年9月在厦门,又成功主办“金砖峰会”。这些都是我们创造并抓住的重大机遇。同时必须看到,大国博弈、周边关系、多元渗透等异常复杂,“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修昔底德陷阱”不绝于耳。这些都考验着执政者的智慧,需要我们不断提高应对和处置国际事务的能力。

从国情来看。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这是前所未有的“里程碑”。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改革和发展已经进入“深水区”。现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利益调整期、矛盾凸显期、经济换挡期,面临多年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且共享发展还远未实现,需要我们攻坚克难、勇往直前。

从党情来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凝聚力、战斗力、领导力、号召力不断增强,但仍然面临着“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只有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才能团结带领人民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基于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入分析,对于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可以这样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个“新”字,一是“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不断变化的特点,必须牢牢把握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二是“新”在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如期全面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进而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发。因此,“新”阶段意味着要站在新的起点,经过新的拐点,依托新的支点,迈向新的高点。

8月7日,张志初应邀在古丈县委中心组解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

从“四个自信”看主题

习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这就告诉我们,主题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然包括“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四个自信”有助于我们领悟这一重要思想。

道路自信。“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植根于中国社会沃土,既体现社会主义共性又凸显中国特色的创新道路。实践证明,我们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只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理论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继毛泽东思想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飞跃。实践没有尽头,理论创新也不会停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增添了新的底气。

制度自信。当西方国家遭遇经济危机、政治衰退、民主失灵时,中国改革发展却逆势而上。靠什么?靠制度,靠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三者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源头,以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为基础,以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为主体。这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支撑,也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四个自信”告诉我们,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就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

从“四个伟大”看使命

“7•26”重要讲话,提出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深化对这“四个伟大”的理解和认识,有助于领悟新形势下我党肩负的历史使命。

进行伟大斗争。这一斗争,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没有斗争,就没有真正的和谐稳定。我们要勇于进行改革中的斗争,勇于进行向贫困彻底宣战的斗争,勇于进行反侵略、反颠覆、反分裂的斗争,勇于进行党内反腐败、反违法乱纪和“老虎苍蝇一起打”的斗争。

建设伟大工程。党的建设,是一项新的伟大工程。必须加强理论指导,净化政治生态,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确保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是办好中国一切事情的关键。

推进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接力奋进、继往开来的伟大事业,要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我国发展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

实现伟大梦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现在距新中国成立100周年只有30多年的时间,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国梦的目标。

“四个伟大”昭示我们,必须以铁一般的信仰、铁一般的信念、铁一般的纪律、铁一般的担当,肩负起神圣的历史使命。

从“一个向往”看目标

“7•26”重要讲话强调,要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两个牢牢把握”,是我们谋划与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而其中的“一个向往”,则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十八大刚刚闭幕,习总书记与中外记者见面时就郑重宣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实施精准扶贫,“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全面深化改革,强调“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全面从严治党,强调“关键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7•26”重要讲话强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8个“更”最接地气,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呼声,也是对“一个向往”的具体化。

还需要领悟的是,这“一个向往”的奋斗目标,是有步骤、分阶段来实现的。到本世纪中叶,主要走好两大步:第一步,到2020年,全面建成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小康社会;第二步,到新中国诞生100周年的时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总之,要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社会全面进步的目标前进。

从“两个新态”看践行

两个“新态”,就是“7•26”重要讲话强调的“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这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所特别需要的,也是践行“7•26”重要讲话精神、做好当前工作所特别需要的。

以新的精神状态来践行。学习“7•26”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首要的政治任务。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作出的形势研判、战略部署和确定的奋斗目标上来,以讲话精神统一认识,凝聚力量,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努力把讲话精神转化为推进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

以新的奋斗姿态来践行。美好蓝图能够激发斗志,豪情壮志能够鼓舞人心。把目标变成现实,关键是“撸起袖子加油干”。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说到底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唯有真抓实干,才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抵达胜利彼岸。我们要用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脚踏实地,不懈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猜你喜欢

总书记特色发展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特色种植促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