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扬州临港经济发展研究
2017-10-12国家统计局扬州调查队课题组
文/国家统计局扬州调查队课题组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扬州临港经济发展研究
文/国家统计局扬州调查队课题组
“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一个以通道建设为基础,以经贸合作制度建设为支撑,发展面向南海、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战略合作经济带,以亚欧非经济贸易一体化为发展目标的经贸合作网络。临港经济区是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改革开放以来,临港经济区作为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区域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一带一路”倡议重构区域经济、产业分工和对外贸易格局的背景下,临港经济将在对接全球资源、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扬州有着优越的地理环境,坐拥86.7公里长江岸线,一级岸线长度在江苏沿江八市中位居前列。在省委、省政府沿江开发战略的指引下,扬州自2003年启动实施沿江开发战略。经过十余年的开发建设,临港经济区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临港经济区的先发效应日益突出,对扬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日益显现。抓住“一带一路”倡议机遇,大力推动临港经济发展,将成为扬州新时期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新抓手。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扬州临港经济的新机遇
(一)“一带一路”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扬州港迎来重大投资建设
扬州港是江苏省重要港口,目前已基本形成以集装箱、液体化工、大宗散货和件杂货运输为主的“一港三区、八个作业区”规划布局,临港经济不断朝港口腹地发展。依托航运业成本、运量优势,扬州港将成为扬州实施“一带一路”对外联通的桥头堡,在汇集产业要素、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013年,扬州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扬州港“亿吨大港,百万标箱”建设的实施意见》,举全市之力,汇聚各种资源推进扬州港的发展。
(二)“一带一路”重塑产业分工格局,促进扬州临港经济转型升级
临港经济区是扬州融入“一带一路”的发展平台,“一带一路”建设将为扬州临港经济汇集产业、技术、资金、信息、人才等资源带来新机遇,推动临港经济打造以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先进制造业为引领的多层次、高端、高效、高辐射的现代产业体系,不仅将推动临港经济区产业的升级发展,更是扬州在“一带一路”产业新格局下实现产业高端化、服务现代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区域跨越式发展的抓手。
(三)“一带一路”重塑对外贸易格局,为扬州临港经济创造新市场
依托“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将更加频繁,生产要素流通将更加便利。现代物流业的蓬勃发展,使扬州临港经济获得更加广阔的市场机遇,更好地适应扬州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扬州历史上的经济衰落是与运河的作用被削弱相伴的。“一带一路”将重塑外贸对扬州经济的拉动作用,自然需要优先发展临港经济区这一重要的物流和产业基地。
二、扬州临港经济的基本情况
从广义上而言,扬州临港经济区与扬州沿江地区基本等同,包括市区和仪征市的大部分行政区域,为便于分析和比较,本文以扬州沿江地区数据分析扬州临港经济的情况。
2014年末扬州沿江地区土地面积3208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8.3%;年末户籍人口288.4万人,占全市总户籍人口62.5%。目前沿江地区已形成了以扬州主城区为中心,江都区和仪征市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布局。2014年,扬州沿江地区GDP总额达2897.3亿元,较2002年的438.7亿元年均增长18.7%。经济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产业结构更趋合理
十余年来,扬州沿江地区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重从2002年的7.7:52.5:39.8调整到2014年的3.5:52.0:44.5。十二年间,沿江地区一产、二产比重分别下降了4.2个和0.5个百分点,三产比重提高了4.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的比重更趋合理,但离扬州市政府总体规划的目标3.0:49.0:48.0尚有一定距离。
从表2可以看出,十二年间沿江地区第一产业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始终在GDP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第三产业占比整体呈现稳步提升态势。目前扬州沿江地区工业主导型产业结构依然明显,服务业正迎头赶上。主导产业为仪征的汽车和化工产业、江都的船舶制造业、城市边缘高新技术产业和都市型农业以及中心城区的现代服务业。
表1:2002-2014年扬州市沿江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长情况
表2:2002-2014年扬州三次产业增加值份额表单位:亿元、%
(二)三大需求大幅增长
十余年来,扬州沿江地区加大投资力度,固定资产投资、居民消费和进出口这三大需求大幅增长。2014年该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538.6亿元,占全市的63.7%,较2002年的117.4亿元年均增长26.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6.5亿元,是2002的6.0倍,年均增长17.6%;进出口总额88.2亿美元,较2002年的13.7亿美元年均增长18.4%。
(三)经济运行质量逐步提高
十余年来,沿江地区整体经济在稳步增长的同时,经济运行质量逐步提高,经济效益保持较快增长。2014年扬州沿江地区工业总产值7550.5亿元,较2002年的574.2亿元年均增长26.4%;利税总额879.7亿元,较2002年的45.6亿元年均增长30.9%。利税总额年均增长速度高出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4.5个百分点,说明沿江地区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三、扬州临港经济存在的发展问题与挑战
扬州临港经济在扬州占有重要地位,与苏中地区相比也具有一定优势,但与苏南的临港经济相比,差距较明显。扬州临港开发在发展方式、联动机制等方面是短板,在如何实现跨江融合、尽快融入长三角核心圈方面还存在较大挑战。
(一)区域竞争关系长期存在,配套综合服务能力较弱
目前,扬州临港经济区与周边城市临港经济区的关系是竞争大于合作,各市在产业结构、发展重点方面同质化竞争明显,在重大发展战略上合作尚不紧密。例如,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扬州与泰州、镇江大多雷同,地区竞争削弱了产业的产出效应;在区域发展方面,宁镇扬三市主要从本市利益出发采取选择性“合作”,宁镇扬同城化的效应难以充分发挥。
同时,扬州临港经济区商贸、物流、交易、信息服务等综合服务能力较弱,锚地、引航功能缺失,在接轨上海、服务长江中上游、带动苏中苏北发展等方面的能力还不强。与省内长江沿岸港区相比,各地港口区存在功能趋于雷同,货主泊位多而利用率低,港口及其配套用地缺少规划等问题。
(二)经济总量和发展质态有待提升,产业布局的均衡性有待加强
从经济发展看,扬州临港经济区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仍占主导地位,转变发展方式仍处于不断的探索过程。扬州经济的总量还不大、效益还不高,经济发展对土地、能源、原材料和环境容量的依赖性还很大。2014年沿江地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为8.2%,这一比重在沿江八市中总体偏低,说明扬州财政收入结构不够合理,反映了临港经济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与周边港口比较,从腹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来看,扬州临港产业对港口支撑不足,腹地工业基础较为薄弱,临港产业不强,尚未形成“港、产、园”一体化发展格局,缺乏推动港口快速发展的动力。
(三)外向型经济发展尚不充分,承接国际资本力度不够
尽管扬州临港经济区进出口总额近年来不断扩张,但人均进出口总额指标与省内沿江各市相比差距明显。2014年扬州沿江地区从业人员人均进出口总额0.5万美元,远低于江苏沿江八市1.8万美元的平均水平,说明扬州外向型经济发展尚不充分。同时利用外资结构不够合理,外商投资企业规模偏小,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市场适应能力不强。
四、国内外优秀港口和港区的发展经验
港口的快速发展是发展临港经济的先行条件。发展扬州临港经济有必要学习吸收国内外优秀港口和港区的发展经验。纵览国内外知名港口和港区的发展史,有两条发展经验是国际通行的。
(一)重视港口建设是发展临港经济的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经济和贸易相互依赖,港口不但是运输枢纽,而且成为全球化大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许多国家在发展港口的指导思想上发生了重大转变——从单一追求港口吞吐量和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转向以实现港口长期价值最大化为主要目标,即利用港口发展国民经济和增加就业机会。纵观港口发展的成功案例,可以看出健全的港口设施、完善的港口功能、发达的港口服务,是港口参与国际竞争的保证,也是发展临港经济的基础。近年来,国内外港口纷纷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不断提升港口功能,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港口基础设施、装卸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作业效率和质量。同时以港口功能多元化带动腹地产业的多元化,实现港口与腹地经济的共同腾飞。
新加坡是利用港口发展经济的典型国家之一,目前新加坡港约有400余条航线连接130多个国家的750个港口,任何时候在港船舶都达到800艘以上,运作效率之高使其有“世界利用率最高的港口”之称。青岛港加快拓展全球航线,全力打造区域航运物流中心港。已建成世界级大码头,吸引了世界知名船运公司全部登陆青岛港,开通航线150多条,航线数量和密度稳居中国北方港口之首。青岛港正在建设中的董家口港区面积达150平方公里,是标准的第四代世界物流大港,为国家“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发展港口物流是加快临港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经济全球化使临港工业和物流业在港口前沿对接,引发国际航运和物流的新发展,即对集海、陆、空等运输方式为一体的多式联运需求。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和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各国普遍重视物流在港口及临港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如各国企业为了充分运用大批量运输的规模经济效应,纷纷在港口建立了仓库或物资配送中心,如安特卫普港有福特公司、孟山都化学公司的配送中心。
为了适应企业对在港口设立仓库和配送中心的需求,世界主要港口都专门开辟特定区域,配备所需设施为企业提供仓储和物流配送所需的全部服务,如日本横滨港的“综合物流码头”因地制宜地发展物流业,兴建物流中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其投入产出比达到了1:6。深圳盐田港投入18亿元建现代物流中心,将成为国内最大的单体物流中心,总建筑面积近50万平方米,集仓储、商务和金融等多功能为一体。正是港口物流的发展推动了港口的壮大,港口的进一步壮大又促进了港口物流业的发展,港口与物流之间形成良性循环,有力地促进了临港经济的发展。
五、扬州临港经济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的对策
“一带一路”倡议在给扬州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对临港经济区产业发展、功能建设、开放水平等提出新要求,需要临港经济区从战略定位、功能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等多方面着手,提升发展能级,成为新常态下推动扬州经济新发展的重要抓手。
(一)积极调整战略定位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未来几年国内港口业务量将出现新一轮快速增长,许多临港经济区岸线、深水航道资源不足、陆域发展空间受限问题将愈加突出,临港经济区将迎来新一轮扩建周期。根据当前的经济形势,扬州港可以努力建设成长江中下游衔接段北岸的开放型区域性中心港,部分物流直接面向国际、部分面向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扬州临港经济区应抓住“一带一路”倡议机遇,充分发挥扬州港的区位优势,完善公铁水联运,积极发展成为苏中地区面向长江经济带和内陆腹地的区域航运中心和物流枢纽。
(二)强化港口功能升级
首先,扬州港应积极完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物流业务信息系统建设,尽快在信息开放、数据交换等管理层面和工作层面上取得突破,提高铁水联运信息共享水平,为用户提供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全方位铁水联运全程物流信息一体化服务。
其次,扬州临港经济区应加快物联网、大数据、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在自动装卸装载、运输信息查询等方面争取运用智能化设备,构建完备的物流信息网络,实现各产业信息互联互通,大大提高产业效率。此外,顺应全球船舶大型化、深水化、专业化和工业4.0的发展趋势,积极完善扬州港码头、货场建设,提升港口的承载能力和自动化水平,强化仓储和物流配送服务水平,建设专业、现代、高效的现代临港经济区。
(三)着力优化产业结构
“一带一路”倡议为扬州临港经济区争取全球要素资源、推动产业升级带来机遇,临港工业将从传统的能源矿产、原材料向重型装备、精细化工、现代食品等制造业拓展,并积极开发位于价值链高端的电子信息设备制造、精细化工、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实现集约式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而港口物流业在继续发展货物中转和承揽、外贸进出口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同时,将向航运保险、物流信息咨询、跨境电子商务等高附加值的高端服务业发展。
扬州临港经济区未来发展应进一步依托集装箱码头和临港加工区,利用港口集散过程中形成的现代物流链,借助现代化理念和信息处理手段,建设物流园区,完善配送功能,构建国际物流中心。以信息技术为平台,实现金融、商务、设计、资讯、中介等现代服务业与港口产业(航运、物流)的网络式交互,拓宽港口的服务领域,提升服务的附加值。推动产业创新,优化产业环境,支撑高端服务业的发展需求。
(四)积极开展跨境贸易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沿线国间的贸易往来将更加便利,跨境电子商务这一新兴外贸业态将获得快速发展。临港经济区在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方面具有先天优势,扬州临港经济区可以通过积极申请国家跨境电子商务试点,推动跨境电子商务通关流程的优化简化,搭建跨境电子商务通关公共服务平台、交易服务平台,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同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外贸企业在保税区内建设保税仓库、保税展示交易中心、保税体验店等,推动跨境电商业务形态的多元化。
(课题组成员:游立华、李江、张艳、叶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