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寄宿制小学寝室文化建设
2017-10-11武正平
武正平
摘要:当前,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教育资源的整合,学校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校园环境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由此也导制了一些学校寄宿制学生人数的增加,寄宿制学生宿舍的管理问题就成了学校学生管理的主要工作,如何管理好宿舍,让这些远离家庭的孩子在学校这个"新家"健康成长呢?我们认为应该加强学生寝室的文化建设,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向上、健康的宿舍文化氛围。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关键词:农村小学;寄宿制;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7-0216-01
1.农村寄宿制学校应当负起寄宿寝室文化建设的责任
与一般的非寄宿学校进行比较,不难看出寄宿制学校无论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方面都有不少的差别。这是由于寄宿学校不单单负责学生们的教育任务,而且还要负责他们在学习之余的生活甚至是娱乐的任务。这是由于学生们为了保证学习进度,下课后基本不会有出校的机会,在寄宿过程中,学习以及生活所发生的所有场所都是在学校这一场所进行。因此,为了更好地让学生适应寄宿学校的生活,寄宿制学校的体制不能和普通学校一概而论,在学校的管理和发展方向上,都要进行不同程度的变革。
在农村寄宿制寢室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分为静态建设和动态建设。静态建设是指比如寝室的卫生清洁情况,用具摆放,床铺被褥摆放等。如寝室管理工作人员应定时对寝室进行检查,确保寝室内环境适宜学生居住,如空气清新良好,地面洁净,物品摆放整齐合理等。以确保寝室在学生整个寄宿过程中,都能感觉到舒适和温馨,也能在整理居住环境的过程中,学会清洁等生活技能。而动态建设,则是强调寝室风气,室友团结,寝室文艺等下功夫,以达到寝室文化的教育功能,作为日常学习之余的补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或者试验:
学校应制定相应的寄宿管理条例,在制度化的前提下,奖罚分明,积极调动学生,同时制定出合理的考量标准和评分标准,对每一个寝室都能合理化,规范化,透明化地进行管理。
学校应注重寝室的文化氛围,不定时组织寝室之间的活动,如寝室布置,文明寝室,寝室球赛,歌唱比赛,舞蹈比赛等。让学生们以寝室为单位,有共同的奋斗目标,营造出良好的寝室文化氛围。
学校应当设立相应的心理教育课堂或者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由于在农村中,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以及背景都不同。因此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们聚在同一个寝室中,环境与性格的差异就会更加凸显。也有可能因此引起文化上的冲突和矛盾。学校应重视这一情况,引导学生们团结起来,并且树立期正确的三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建立健全管理机构
宿舍同教室一样是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的主要场所,同学们大部分时间是在宿舍度过的,在宿舍朝夕相处长期生活,宿舍文化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有必要成立一个管理委员会,由学校主管领导、分管领导、班主任、管理员、生活老师、室长等组成,并就宿舍纪律、卫生安全、文明建设作出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同时指导,定期召开住校生座谈会,听听他们的建议,不断地改进工作方法,把宿舍建成温馨和谐的家园。
3.宿舍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加强宿舍文化建设,可以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方向,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可以规范学生的语言、激励学生自主自强的意识,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无形中成就文明人,如过道上用文字、图片宣传:"开开心心上学去,快快乐乐回宿舍","放轻你的脚步,会铃听到四面八方感激的心声"等,表扬好人好事,批评不良现象,形成健康向上的情趣,体现出学校积极向上的校风、文明进取的学风。
4.宿舍文化建设的意义
搞好宿舍文化建设,对学校管理的工作将产生的重大影响,宿舍文化建设是校风、学风的具体表现,它体现了学生的精神风貌,通过学生参与寝室文化建设,也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展现了学生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对学校形成积极的校风,文明进取的学风将产生促进作用,对学校的发展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学校有必要加强和搞好宿舍文化建设。
丰富学校寝室文化生活不单单能让学生获取到课堂以外的知识,并且能让学生培养出优秀的自我价值。寝室文化的建设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场所。在新课改的环境下,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寝室文化的建设则是农村学生在学校学习中必不可少的步骤。
学校的主体毫无疑问是学生。因此学校的建设也必须以他们为中心。学校为学生们打造优良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能让学生们在校期间学会知识以及培养出良好的生活习惯,为日后面对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重视学生的寝室文化建设,让这一工作成为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 袁振国,吴霓等.贫困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课余生活管理研究——基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县、河北省丰宁县的调研[J].教育研究,2008(04)
[2] 王树涛,毛亚庆.寄宿对留守儿童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的影响:基于西部11省区的实证研究[J].教育学报,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