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多层次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
2017-10-11张寿清
张寿清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7-0197-01
合作学习已经提出几十年了,很多专家学者和教育的前辈不断地探索研究和实际应用,对合作学习也褒贬不一,近些年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单打独斗已经不能适应社会需要,不能跟上社会的步伐,甚而被淘汰掉。马云当初要是不和孙正义合作,可能阿里巴巴就流产了。在经济领域和新科技新发明方面,都需要合作,国际社会国与国,跨国集团之间都需要合作。最受全球关注的中国提出来的“一带一路”更是国际化的大合作,很多国家都不愿错过这个机遇,就连美国和日本也抵挡不了,所以合作是共识,合作是当今世界的需要,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教育的培养所向。
1.合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人类社会出现伊始,人们便群居生活,那时生产力水平低,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热的能力及其有限,靠一个人的能力是生存不了的,所以那时人们便学会了合作,共同狩猎、共同耕种,我们说那是为了生存,必须合作,否则便难于生存,是生存环境所迫。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人们的生存能力不断加强,特别是到了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人们生存已经不是问题,但是人们却发现社会越进步,越需要人与人的合作,国家要生存也离不开国与国的合作,人们在解决了基本的生存条件之后,却发现世界发展迅猛,科技更新太快,虽然个人的能力增强,但是靠个人的能力,没有他人的协助,依然不能创造出成绩,而且还及易被淘汰,所以说合作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社会上需要的人才都是从学校中培养出来的,学校承担着培养人才的责任,教育的培养方向决定着人才的走向,一旦培养方向有误,将会造成社会的停滞不前,历来的教育改革都是为了适应社会而改变的,教育者是教育改革的执行者,一定要走在改革的前沿。
2.多角度多层面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合作意识是一个人发自内心的行动自觉,是一种潜意识的意愿,这种意识是经过长时间的行动积累,在大脑中形成了积印,变成了大脑中固有的存在。这种意识通过后天的培养也可以形成。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呢?根据多年的教学积累,我感觉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 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必须要先改变自己的意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典范作用至关重要。一个人在改变别人的时候,如果不从自身内心里发生改变,不从骨子里树立合作意识,又怎么能去影响改变学生的行为呢?也就是说在改变别人之前必须要自己成为被改变成的人。书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要养成看书学习的习惯,让看书学习成为自觉。从书本中学习先進理念,从书本中学习前人和教育专家的经验,用句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要经常给自己洗脑。用教育观念给自己洗脑,让自己成为教育的学习者、思想者、实践者。这是任何时代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只有教师从内心里认同了,才能不折不扣地执行。才能潜心研究教育方法,才能让自己的教学思路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2.2 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识的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合作机会。现实生活中的机会很多,但是因为课业负担的增多,挤掉了本来应该有的一切,现今的学校体育活动越来越少,学生变成了学习的机器,被动的接受教师的输灌,课后参加各种补习班特长班,加之每个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什么都不去参加,手机电脑的普及让更多的学生沉迷于此,不愿意参加文体活动,宅男宅女越来越多,抑郁症也呈现上升的趋势,这不是我们教育要的结果,我们一定要从现状中警醒过来,多给孩子们创造共同相处的机会,让孩子们在相处中学会合作,学会分享,体验合作带来的快乐。
2.3 要讲究正确的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中凸显合作意识的培养。现在的教育方法很多,最典型的就是分小组进行,以小组的方式,让学生在竞争中,合作学习,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不合作就很难成功,不合作就很难再竞争中取胜,通过合作提升自己的能力,通过合作可以把自己的弱势在群体中获得提升。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根据教育前辈的经验,把学生分成了五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8人,学生的基础各组都一样,分派的任务和学习目标都是一样的,每个月根据月考成绩进行评比,以小组的平均分作为竞争目标,设立一定的奖励措施,通过这样的分组半学期的时间,就调动了学生的整体学习兴趣,一些差生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兴趣上来了,整体的成绩也都有了明显的上升。
合作是潮流,合作是社会发展的趋势,社会越进步,科技越发展,合作越来越重要,没有了合作,社会就会失去正常的秩序,试想一下没有社会的和谐分工,合作共处,会是什么样的景象,小到一个人的成功,达到这个社会秩序的存在都离不开,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如果没有环卫工人,哪里来清洁的环境,社会需要各种角色的人才,教师就是要培养社会所需的各种人才,而不是千篇一律清一色一样的人才,教育也不可能整齐划一,所以才有了因材施教,合作意识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投入更多的经历去研究去探讨,在不知不觉的从业中去引导,让其常态化、经常化、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