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2017-10-11温阳
温阳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7-0189-01
学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理应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德育工作的首要位置。那么作为老师应该做些什么呢?课堂教育是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场所,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在课堂教育实践中,唤醒受教育者深沉的爱国思想和浓烈的爱国情怀,对学生进行民族自豪感、忧患感和使命感等多层次的爱国主义教育。
那么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应该做些什么呢?音乐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感性途径去感染人、影响人,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使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 现在,我国已经将德育融入到小学音乐教学之中,以各种新颖的方法来促进两者的完美融合,从而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1.小学音乐教育学中融入德育的方法
将德育融入到小学音乐教育学中的办法有很多。在众多的方法之中,大部分是从基础入手的,从教育的根源就注入德育的因子,使长成的大树更加茁壮,而完成这个过程的主要承担者是我們的小学音乐老师。
1.1 善于挑选适合的音乐教材渗透德育教育。我们的音乐书本中,有一些内容,是非常适合我们进行德育教育的,将德育教学有效地融入到小学音乐的教学之中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从最基本的教材的选择做起。人教版社的教材第六册《祖国祖国我们爱你》,这是一首活泼、欢快的儿童歌曲.歌词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和"画个图画比一比"的情景创设,展现了小朋友们的丰富的想象力和用画笔表达爱祖国的纯真心灵。又如教材歌曲《只怕不抵抗》,这是冼星海所作的一首反映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儿童歌曲。这种描写了儿童团员们不畏强暴,英勇杀敌的战斗精神就是一次德育课,像这类具有德育功能的曲目应该被更多的编入小学音乐教材之中,滋养孩子们的心灵。
1.2 要发挥音乐老师的引导作用。在小学音乐教育过程中融入德育,其中起重大作用的就是小学音乐老师。教师对于学生的作用就是引导,尤其是在小学这个特殊的阶段里。老师要在这一环节中将德育部分与音乐教学相结合,那么老师首先自己要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吃透,通过各种形式,比如朗诵,表演唱,视频观看,布置学生预习等方式,让孩子对作品有更深的了解,比如在《卢沟谣》这首童声合唱作品,它只有八句话,没有豪言壮语和空洞的口号,而是用简单、清新、贴切的语言,呈现卢沟桥地区的千年历史画卷。它以中国历史文化为创作背景,用孩子的视角将卢沟桥见证的民族兴衰与永定河畔的自然美景巧妙地融合起来,很容易通过画面感地语言将人们带入了过往的历史中。歌曲以朗朗上口的童谣形式表达,即大气深邃又空灵婉转,抒发出一种发自肺腑的爱国情怀。
1.3 渲染情景,激励学生热爱生活之情和民族自豪感。在欣赏我国的民族音乐和民歌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优美的动人的民族音乐旋律,使学生感到存在于我国民族音乐宝库中大量的音乐财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如《国歌》是一首雄壮、高昂、激奋人心的歌曲,它鲜明的节奏和号角式的音调及催人奋进的音符,塑造了中国人民威武不屈,为争取自由解放而英勇奋战的音乐形象。过去它曾激励无数中华儿女、爱国志士,奔赴抗日前线。而今,又以新的姿态与活力鼓舞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建设。在教学中,通过教师扣人心弦地讲述这首歌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并结合每周一升国旗仪式,仰望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那激动人心的场面,激起学生的满腔热情,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1.4 结合课外艺术活动,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艺术活动,也是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品德的重要途径,在校内组织合唱,舞蹈,民乐等社团使学生懂得,只有协调一致,团结协作,才能唱出统一和谐的音调,才能使演唱、表演、演奏得以成功,孩子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音乐活动有着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愿望,这些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和珍惜集体荣誉、严守纪律的良好品质。
2.德育与小学音乐教育相融合的重要意义
将德育融入到小学生的音乐教育学中来,这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以音乐为载体传递德育,是对孩子们思想品德培养的一种捷径,孩子们自小学开始就接受了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这对以后塑造良好的人格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比起一板一眼的讲述硬道理,这些会跳动的音符对于孩子有着更大的吸引力,对孩子的培养有着更突出的作用。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它能够更加有效地对学生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寓教育思想于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一切美好事物,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深入挖掘出音乐歌曲中内在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充分发挥音乐的情感作用,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审美趣味,使学生们一个个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