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制造2025”

2017-10-11秦龙黄鑫

东西南北 2017年15期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试点制造业

秦龙+黄鑫

在过去的两年里,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实施了“1+X”体系,大力推进各项政策分解细化和落地实施。目前,《中国制造2025》已进入全面实施的新阶段。

最近两年来,标准动车组取得突破并开始试运行、C919大型客机成功首飞、高精度数控齿轮磨床等产品跻身世界先进行列……随着创业创新的兴起和经济结构转型的深入,许多地方和企业都建成了“互联工厂”,探索建立了可视化、智能化、高效化的生产与管理模式。神州飞天创造“中国高度”,高铁奔腾缔造“中国广度”,“中国制造”成绩单甚为靓丽喜人。

“两年来,《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取得了初步成效,为稳定工业增长、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工信部规划司司长罗文表示,将继续深化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过剩产能主动退出,加快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发展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

作为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目标“三步走”的第一阶段行动纲领,《中國制造2025》自2015年5月发布至今,已经实施两年多时间。顶层设计已基本完成,创新能力和基础能力建设均有所提升,为稳定我国工业增长、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

未来,一方面要继续坚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速与互联网融合,另一方面要优先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新材料产业,提升核心基础产业实力。

总理站台

为中国制造加油

近日,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指南》中的11个“X”,包括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业强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等5大工程实施指南,发展服务型制造和装备制造业质量品牌两个专项行动指南,以及新材料、信息产业、医药工业和制造业人才4个发展规划指南。

可以看出,11个“X”均为相关“指南”。工信部明确表示,11个“X”侧重引导,旨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编制“1+X”规划体系的目的,是要通过加强政府引导,凝聚行业共识,汇集社会资源,围绕重点、破解难点。在具体实施中更需“合力而为”,要各级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金融机构等有关方面广泛参与,共同努力。下一步,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将加强《中国制造2025》“1+X”体系的落实,细化分解重点任务和责任分工,以目标为导向,围绕重点任务、重大工程、重点领域梳理凝练一批重点工作,明确时间节点,落实配套政策,与《中国制造2025》实施形成全局统筹、重点推进的工作合力。

其实,“中国制造2025”这一概念最早进入民众视野,源自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当时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而在此后的多次会议、活动中,总理也不断身体力行,为中国制造加油、“站台”。

“工业制造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实现发展升级的‘国之重器。”李克强曾明确表示,“要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提高实体经济竞争力。”在全球科技革命的大背景下,总理不仅身体力行为中国制造“站台”,更在部署推动整个中国制造业从科技到质量的转型升级。李克强曾在一次会议上总结,中国仍处在工业化进程中,绝不能丢掉制造业,但要通过新经济带动传统制造业的创新升级。“互联网+双创+中国制造2025,彼此结合起来进行工业创新,将会催生一场‘新工业革命。”

而在考察东风商用车重卡新工厂时,总理勉励工人们要弘扬“工匠精神”,“要用一场‘品质革命,促进中国制造整体升级”。事实上,本次《中国制造2025》“1+X”规划体系中,其中一个专项行动指南,就是重在“夯实质量基础”的促进装备制造业质量品牌专项行动指南。

李克强在去年年底的一次批示中强调,要围绕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在市场准入、要素配置、降低成本等方面营造良好环境,着力把“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同时着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

遍地开花

城市试点示范

2016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新华社和宁波市政府在京联合召开“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新闻发布会,宣布宁波成为全国第一个试点示范城市。此举意味着试点示范城市工作开始全面推进和正式启动。

继宁波成为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后,武汉、泉州、成都等多个城市近期也正式通过专家组审批,成为第二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目前,还有超过30个城市已向各级工信主管单位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的申请,另有多地正在组织编写“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实施方案。根据工信部工作安排,今年将有20到30个城市成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

据悉,“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的遴选,同时考虑了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等不同区域的城市分布,涵盖了老工业基地、创新型城市、资源型城市等不同城市发展类型,未来的试点示范城市将充分覆盖全国各个地区。更重要的是,在选择试点示范城市时,还将考虑相关城市对周边区域的产业带动效应,部分能够推动区域内形成全新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城市有望优先入列。

专家组介绍,上述城市的试点示范方案均考虑了地方制造业现有优势和未来产业转型趋势,以及区域带动效应。这些城市成为试点示范城市后,有助于今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相关经验,并能带动周边区域协同发展。例如,成都的试点示范方案提出,将在“十三五”期间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产业,并以成都为中心实施10个产业集群协同创新重大项目,以此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成渝城市群、中西部城市群的协同发展。

工信部部长苗圩在2017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介绍,2017年我国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一方面,通过中国制造2025分省市指南来实现各地的差异化发展;另一方面,通过试点示范城市形成带动效应,引领不同区域的协同发展。endprint

工信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介绍,一旦试点示范城市逐步展开工作,并在各地区形成一定数量,将有助于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并能够在不同区域形成新的制造业格局。

全面对接德国工业4.0

国务院2015年12月发布了关于《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方案》的批复文件。作为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战略对接合作的重要载体,中德产业园成为国家批复的第一个以中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合作为主题的战略平台。

智能制造是中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中的一个亮点,通过智能模拟和传感让企业更有指向性地从事个性化生产。“智能制造绝不仅仅是工业化和自动化这么简单,智能制造是要给客户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德国思爱普公司制造行业首席专家Golan Kwok表示,中德企业大可利用工业4.0的到来,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

中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坐落于东北装备制造业密集区沈阳铁西区,这里规模以上企业482家,跨国公司超100家、世界500强企业超50家。德国在沈阳投资的宝马、巴斯夫等22家企业都在此集中落户。宝马将全球技术最先进的整车工厂、发动机工厂以及本土之外唯一的研发中心都设在了这里。中国制造2025的代表性企业沈阳机床等也集中于此。作为国家战略,中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将担负起承接中德两国制造业深度合作、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示范区的使命,并成为世界级装备制造业集聚区。其规划面积48平方公里,核心区20平方公里。“中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以中德大街为轴线,与中欧路、中法路、中瑞路、中奥路构成‘一纵四横格局,将形成汇聚德国企业的产业走廊。”

李克强总理考察十堰东风商用车重卡新工厂

据了解,园区已在中德两国举行推介活动13次,接待国内外来访团组50多个,与德国国际合作机构、德国商会、德国中小企业联合会、德勤公司等商会协会及中介机构建立合作联系。

星火燎原

智能制造带动

业内专家称,宏观上来说,“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有着巨大的意义和指示作用,也非常准确地切中了中国未来20年到30年在全球战略地位中的发展路径。但上层建筑落地之后,还需要最基础的产业力量,扎实推进。

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目前,数字化工程参考模型、安全一体化、评价体系等关键标准已成功开发。初步建成了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首批109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生产效率平均提高38%、能源效率提升9.5%、运营成本降低21%。

目前,我国已有部分地区表现卓著,成长为智能制造的前沿阵地。在今年的地方两会上,“实体经济”再次进入地方两会热词榜,“智能制造”广受热捧。盘点各地出台的相关政策和地方十三五规划来看,智能制造将成为新的突破口。有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底,已有上海、广东、江苏等25个省区市出台了具体的地方实施政策。相比传统的东中西部“老三极”格局,制造业“新三极”格局正加速成型。

我国智能制造虽刚刚起步,但未来发展潜力巨大。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预测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智能制造产值在1万亿元左右,2020年则有望超过3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20%。

业内普遍认为,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不断实施,我国制造业将进入新一轮升级通道,我国制造业东部转向高端装备制造、中部产业升级、西部优势产业突破的“新三极”格局有望加速成型。

成败关键

人才发展战略

《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是《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配套文件,是“1+X”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制造业人才发展、为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提供人才保证的重要举措。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巡视员王继平指出,必须把制造业人才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发挥人才在制造强国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数据显示,我国制造业人才培养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王继平指出,目前我国制造业人力资源结构逐步优化,制造业人才聚集高地初步形成,制造业人才发展环境逐渐改善。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制造业人才结构性过剩与短缺并存,二是制造業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三是企业在制造业人才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四是制造业生产一线职工,特别是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整体较低、发展通道不畅。

为此,《指南》列出了七部分重点任务:一是推进制造业人才供给结构改革,二是加快实现产业和教育深度融合,三是提升与先进制造业相适应的关键能力和素质,四是打造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五是造就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六是建设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七是优化制造业人才发展环境。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副司长李北光表示,制定并实施《指南》,加快推进我国的人才结构适应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重大变革,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适应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的迫切需求,将激发高素质劳动者“新人口红利”,为推进“中国制造”转型升级提供根本动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国制造2025试点制造业
PCT协作式检索和审查(CS&E)试点将于2019年3月1日重启
2019长三角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100强
国资委力推国企改革“十项试点”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