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气韵方可生动—智能时代传统书画艺术的不可替代性
2017-10-11郑利权
文/郑利权
有气韵方可生动—智能时代传统书画艺术的不可替代性
文/郑利权
郑利权
书法家、策展人、美术评论家。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浙江美术馆学术部副主任。
伴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机器人技术的日新月异,机器视觉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在将艺术拉下神坛,几乎人类智能的一切领域都正在被人工智能所解构和颠覆,传统书画艺术也不例外,美术院校要办人工智能专业,机器人书画家将对传统书画行业形成彻底的变革,所有书画家将面临失业的危险。在学术界,人工智能应用于书画创作的理论研究也在深入开展。早在2007年,浙江大学徐颂华先生便以《中国书画艺术电子化创作的初步算法性探索》为题开展博士论文的研究,对中国书画艺术电子化创作中涉及到的若干智能设计与美学创作的重要问题以计算机科学研究的方式展开了一系列算法设计工作与软件工程的实践。论文涉及三个方面:一是计算机智能书法生成的研究;二是国画分解及国画风格动画智能生成技术的研究;三是交互式中国书画创作的研究。
阿里云利用AI机器人为员工写对联
阿里云利用AI机器人为员工写出的对联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人工智能是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样思考,也可能超过人的智能。人工智能因其强大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对艺术形态形成强烈冲击。人工智能是数字技术的产物,更容易对电影、音乐、装置艺术等具有声光电特色的艺术形态产生影响与观念变革。在传统书画艺术领域,艺术技法可以被严密数学化,并且可以被提取、变换和转移,但是艺术风格、性情、学养与功力是人工智能不可复制、不可摹仿,更是不可替代的。
会绘画的机器人
会写书法的机器人
会打乒乓球的机器人
其一,学养是电脑难以逾越的鸿沟。中国传统书画艺术追求法度,追求书卷气、文人气,使传统书画不仅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述思想的实际手段,更用书画艺术来体现文人的才情和学养,所谓“字如其人”。清代刘熙载《艺概》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学养是衡量一位书法家是否合格的基本标准,书卷气就是作品中自然流露出来的郁郁勃勃的文雅气象,是评价书法优劣高下的重要标准之一。清代书法家杨守敬说:“一要人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一要学问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 学养不仅是知识渊博,更是一种气质,人工智能在知识方面似乎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具有海量的知识存储空间,但要具备学养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
其二,情感是电脑无法掌握的密码。传统书画艺术是一个渲泄艺术家情感的艺术形态,通过笔墨与线条的造型功能,营构一种表现情感的形式。书画艺术表现的语言是诉之于意象,也就是把情感形式化。书法表现语言的情感形式化,是通过线条、墨色、节奏、章法等方式来呈现的,比如王羲之《兰亭序》的情感表现是“清静雅幽”,我们看到了亲近自然、逸情山水的魏晋风度。这种情感表现通过细腻的用笔、秀美的结构、酣畅流美的笔势来呈现;而颜真卿《祭侄稿》的情感表现是“悲愤慷慨”,整幅章法杂乱,用笔时缓时急,字形时大时小,行距忽宽忽窄,用墨或燥或润,笔锋有藏有露,随情挥洒,任笔涂抹,苍凉悲壮,跃然纸上。艺术情感的本质是一种生命性,这是机械性电脑所无法达到的。人工智能再发展,也无法捕捉到细腻入微的艺术情感。人工智能不可能产生情感,其创作素材只能是色彩或文字符号之类的存储,其作品只能是停留于技术的产物。
其三,个性是电脑难以企及的能力。个性化是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精神,个性是书画家的标识,是真实且不可摹仿的。在古代书画创作论中,关于“如何评价伟大之作”无疑有过不少定论的,其中之一便是对“个性”的推崇。无论是二王、颜柳欧赵,还是四王、八大、石涛,举凡古代书画大家,都注重“个性”,使个人艺术风格呈现出唯一性。这种个性既是书画家个人情感的表征,也是其学养、精神、性情等艺外之旨的印证。人工智能可以完成对于艺术作品与艺术风格的模仿与复制,而且只能局限于技法图像层面的仿制。
机器人自动添加制作披萨的番茄酱
其四,感悟是电脑无法逾越的屏障。感悟形态是中国书画艺术的潜形态,它潜藏于由线条构筑的直觉造型中。这一直觉造型所孕含的意义往往是一种超时空的人生感悟和哲理思致,是庄子所言的“道”或海德格尔所言的“在”的神秘隐约的显示。书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的丰厚的诗性智慧是融哲学思想与文艺思想于一体,展示出一种超越逻辑和知识的灵性。中国书画精神的感悟形态集中于对“道”的理解与体悟之上。徐复观曾指出“道”的精神就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最高精神,这种精神是以老庄道学为基本精神,蕴含着华夏民族深沉而又博大的宇宙观、人生观以及社会历史观。感悟是电脑无法逾越的屏障,“道”在书画艺术中看不到,摸不着,却又是客观存在的。人工智能要掌握书画艺术的“道”,既不现实,也无可能。
勿庸置疑,人工智能应用于书画创作,丰富了表现手段,开拓了想象空间,在书画观念、创作格局等方面,对人类的传统创作提出了挑战。但本质上属于机器的人工智能,尚无法创作出真正具有人性境界的作品。从书画艺术的特质来看,有其人工智能所无法企及的特性,因而是不可替代的。传统书画艺术因此消亡的观点,更是杞人忧天。
传统书画艺术讲究“气韵生动”,无气韵何以生动?笔之气韵,线之气韵,墨之气韵,其本质是人之气韵,人工智能不可能产生气韵,即使能掌握用笔的技法与造型,其创作作品必然是机械的、无生机的。总之,传统书画艺术是一个永恒的生命体,是经过数千年发展累积而形成的一个具有旺盛生命力和超级稳定结构的艺术体,有其自身的发展轨迹,不会因为外在因素的变迁而改变其核心基因或者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