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房间》:“出门”与“成人”的现代童话

2017-10-10王帅乃

中国图书评论 2017年9期
关键词:考验杰克成人

王帅乃

从小说到电影改编,《房间》一路收获了太多荣耀,叙述方式的智慧选择与作品本身的多义性彰显着它具备的所有“优秀”文本应有的特质。“反乌托邦”作品的气息、对两性权力关系的隐喻投射,又或者是對性侵事件的控诉,这些都隐约在《房间》中潜伏。

不过,原著作者爱玛·多诺霍曾在接受采访时说过:“虽然这个故事确实基于约瑟夫·弗莱茨勒案,但她从一开始,就不想去写一个犯罪故事,而更情愿把这个关于‘囚禁的故事写成一个基于现实主义的童话。”———而所有“童话”都事关“成长”。在《房间》中———如同孕育在民间的口述文学中最早的“童话”一般———那些人类种族发育的原始碎片,那些古老的、关于“成长”的文化基因,依然为这个现代版成长童话所保存。

其实从某种角度而言,相当大一部分文学作品都是在以不同的方式讲述关于“成长”的故事,主人公要“出门”“历险”,克服困境或者无法克服,在经历某种切肤之痛后塑成自己的世界观,作品中展示的事件如同原始时期部落的“成人仪式”一般,以“考验”的方式将主人公的童年终结,促其走向成年。《房间》继承了欧洲优秀的成长叙事传统,巧妙地化用了众多原始成长仪式元素,重新讲述了一个“出门”的故事。小说中巧妙地穿插了许多不同文体的“不守规矩的漫游者、冒险者和叛逃者”故事,它们出现在床头故事或歌曲里,也出现在整个文本对经典童话《杰克与豆茎》的互文中,它们是那头顶上开启的天窗和飞机从天窗外的高空一瞬而过留下的印痕,甚至连小主人公都“恰好”以杰克为名。不过这次,现代的“杰克”不是把天堂的财富运回母亲身边,而是把母亲带回到本该属于他们的更广阔的世界。尤其令人感动的是,这个现代版冒险故事里,母亲与儿子互相扶助、彼此救赎,缺一不可。

“房间”或许是某种政治隐喻,但它一定是杰克“成人”(尤其是当我们把“成年”视作个体人格独立的开端时)之途中的某个“阈限期”。它黑暗混沌,在其中使人忘却时间,向生与向死的两种性质在这里交融汇合,如同《圣经》中“约拿的鱼腹”。在原始的成人仪式中“阈限”是人造的考验棚屋(往往屋外还有栅栏或守卫),在精神分析的世界里它们象征着深潜的无意识领域。小屋、树洞、冥界、深井,不论哪一幽暗封闭的所在,都是我们经验的最深处,如果我们渴望长大,就得顺着那一丝缝隙与光线找到出口。

“出逃”是艰难的,我们的祖先都知道“长大”必得经受非同寻常的考验,这考验可能源于自然世界也可能来自社会组织,于是他们往往模拟极严酷的棚屋挑战,其中永远伴随着一系列禁忌,关于食物、关于性;在“饥饿”之外,许多原始部落为少年们设置的考验中就包含着对“疾病”与“死亡”本身的模拟。弗雷泽就在《金枝》中为我们列举了不少这类考验,譬如塞兰岛西部的男孩子到了青春期都被接纳为卡基恩会(Kakianassociation)的会员,其会所就是森林深处的幽暗木棚,进行成年仪式时有人会从棚顶扔出一把血淋淋的刀或矛来,表示魔鬼已经砍下孩子的脑袋,把孩子带往另一天地予以变形复生。这些孩子要在棚里待上五天或九天,身上涂抹黄色染料,模拟成被魔鬼吞噬过的样子。离开卡基恩会所20天或30天时大祭司把他们带到树林中偏僻的地方从他们每人头顶剪下一绺头发,至此孩子们才算是成人。装病、假死、鞭打、刺舌等,这些“创伤”模拟是如同《金枝》所言的施展“顺势”或“交感”巫术,目的在于祈福孩子顺利度过险恶成人;在文学作品中,从沉睡在玫瑰荆棘中的公主到《仙境之桥》中莱斯利的忽然死亡,从哈儿在巴瑞的坟上之舞到《最蓝的眼睛》中被母亲男友强暴而感觉“被撕成了碎片……我以为我死了”从而陷入沉默的玛格丽特,关于亲密他人又或者说是“另一自我”的创伤尤其是“濒死”经验被一次又一次以新的方式演绎,使主人公必须经历巨大的痛苦,以待最后破茧成蝶。在《房间》里,除了杰克被迫忍受“折磨”装病装死的情节外,还有两个细节的设计颇有意味,一是母亲的牙,二是杰克的头发。这两个小物件被赋予了“力量来源”的功能,在由小说改编的电影中这一点尤为突出。

有意思的是这种设计在原始的成年仪式中似乎能找到其源头:在新南威尔士州、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地域,都有牙齿与少年间存在交感关系(某人身上的“部件”具有“替身”作用)的观念;关于头发、指甲、牙齿等的迷信遍布全球,而在童话中我们随处可见被拔了三根金发就失去力量的巨人或者小矮子精;传说苏门答腊西边的尼亚斯岛上有位酋长被敌人俘虏了,但水淹、火烧、刀砍都杀不死他,最后酋长的妻子泄露了秘密:他头上有一根头发,像钢丝一样坚硬,他的生命是和钢丝头发结合在一起的。敌人拔掉了他头上这根头发,酋长就一命而亡了———如果我们把这类故事和《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毫毛替身法术(尤其是后颈那三根钢丝一般硬的“救命毫毛”)放在一起对读,显然会很有意思。在《房间》文本中,也正是这两个小物件暗示着母亲与儿子间的彼此救赎———如果我们联想到这些本是人类以“肉体”传承、铭记千万年的集体文化基因密码,那么故事中母子“那是我身体一部分”的力量赠予和灵魂追随背后的分量则更令人震撼———要知道,那里没有祭司也没有村民的助力,更没有超自然寄托,在这个故事里,这种“身体”密码是披着“魔法”“巫术”外衣,实质却是只凭着母子二人的情感去创立与读译的。

不论是黑暗的棚屋、紧裹的毯子还是初时为自我保护紧合窗帘的新家,“杰克”总是要到更广大的世界中去的,有着创伤经验的乔伊也始终要重新适应“屋外的世界”。小说中关于哺乳与断乳的两个片段彰显着故事的主题,杰克接受新世界存在与适应新世界的过程虽然充满恐惧、排斥和痛苦(甚至直到最后也没被外公接受),但好就好在这个故事以勇敢作结———不是盲目的光明和乐观,只是勇敢———“我和妈达成协议,我们每件事都要尝试一次,那样我们就能知道自己喜欢的是什么”。尽管杰克也会怀念小屋中单纯的快乐和无尽的想象延伸,怀念在那里母子的双向独占,但杰克再也不会回去———因为他见过一个更好的世界。这世界充满未知与风险,但孩子已获得了“死而重生”的勇气去穷尽真相、创造一切可能。endprint

猜你喜欢

考验杰克成人
杰克和吉尔
养大成人
眼力大考验
变成什么好
眼力大考验
On Cultivation of Learners’ Pragmatic Competence in ELT
神奇的太阳
被冤枉的小杰克
The Doll’s House——成人世界的缩微模型
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