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五步教学法”加强思政课的互动性探索

2017-10-10范国增

文教资料 2017年18期
关键词:五步教学法互动性思政课

摘 要: 学生愿意、乐于参与思政课教学,积极与教师互动,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学习特点之一。本文基于对学生学习特点的把握,旨在探索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提升课堂互动性的途径,经实践研究发现,通过实施“五步教学法”,运用“读一读”、“听一听”、“讲一讲”、“议一议”、“总结提升”五个步骤进行教学的方法,可以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

关键词: 五步教学法 思政课 互动性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思政课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尤其重要,正确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将教材内容有效地向受教育者进行传授,使教材体系有效地转化为教学体系。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实施“五步教学法”,能提升思政课的互动性,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

一、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工作需要做好三项工作:

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教学小组。为方便实施教学,在实施“五步教学法”前,将学生按宿舍或学号等小团体为单位分成若干小组。上课时各小组相对集中坐于指定的位置,每次课由某一个小组完成相关任务。

其次,根据教材内容设置各章节的教学主题。根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材内容,设计如下教学主题:

第一章的教学主题:

第二节:如何继承毛泽东同志的遗产?

第三节:如何看待邓小平同志的历史作用?

第四节:我们应如何做到实事求是?

第二章的教学主题:

第一、二节:从中国的革命你想到什么?

第三节:三大法宝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何意义?

第三章的教学主题:

第一、二节:通过文献的查阅,介绍1949年中国的现状。

第三节:社会主义改造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第四章的教学主题:

第一节:如何理解杨振宁和邓稼先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

第二节:介绍我国的知青年代。

第五章的教学主题:

第一节:你现在处于人生的什么阶段,要如何渡过这一阶段?

第二节:如何渡过你剩下的大学生活?

第六章的教学主题:

第一、二节:你认为什么样的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

第三节:怎样才算中华民族复兴?

第七章的教学主题:

第一、二节:考察我国历代重大的变革。

第三节:考察明成祖朱棣时代的对外开放。

第八章的教学主题:

第一节:了解我们的保障制度。

第二节:何为民主?

第三节:选择一个角度介绍中国文化。

第四节:如何理解平等?

第五节:考察学院周边的环境。

第九章的教学主题:

第一节:介绍我国分分合合的历史。

第二节:从某一角度深入介绍台湾。

第十章的教学主题:

第一节:本年度我国外交大事及其看法。

第二节:《大秦帝国的崛起》观后感。

第十一章的教学主题:

第一、二节:你所了解的农民、农村、农业现状。

第三节:介绍各民主党派。

第四节:关注萨德。

第十二章的教學主题:

第一、二节: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什么?

第三节:如何建设好我们的班集体?

最后是布置每个小组的任务。教师根据教学主题,指导每小组的同学根据某一次课的理论内容找出一个与理论相联系的主题,围绕这一主题进入图书馆、进入社会、进入网络寻找这一案例视频、评价、文字材料,整理成PPT进行汇报。如:在第一章第四节中我们将学习“思想路线与理论精髓”,我将找出一个主题“我们如何做到实事求是”,本小组的同学分工合作,结合理论收集这一主题的资料,最终制作成PPT向同学们汇报。

二、教学流程

(一)读一读,初识理论。(20分钟)

1.做法: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在学生阅读教材前拟定问题,在学生阅读完教材回答问题。

2.目标:解决教材中的理论问题。

3.激励措施:对主动回答的同学在其平时表现的成绩中奖励3分,由教师进行提问的同学在其平时表现的成绩中奖励2分。

(二)听一听,领会理论。(20分钟)

1.做法:教师结合本节课的理论进行精讲。

2.目标:解决从理论到思维的能力。

3.激励措施:主动向教师提问题的学生,在其平时表现的成绩中奖励3分。

(三)讲一讲,体会理论。(20分钟)

1.做法:各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本小组的主题,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学习、收集资料,并派代表向同学汇报。汇报材料包含一首歌曲、一段视频、一份精美PPT。

2.目标:解决从理论到实践的能力。

3.激励措施:由每个小组对主讲小组进行评价,评价分为优、良、及格。主讲小组得到优,在每位同学平时表现的成绩中奖励4分,得到良奖励3分,得到及格奖励2分。得到不及格没有奖励。

(四)议一议,碰撞思想火花。(20分钟)

1.做法:学生根据前三个环节的学习,向主讲小组或老师提问题,与主讲小组、教师进行交流、辩论。

2.目标:解决用理论指导实践的问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

3.激励措施:每提出一个问题,在其平时表现的成绩中奖励3分。

(五)教师进行总结、布置下一次的任务。(10分钟)

主要由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指出存在问题,提升同学们对理论的理解和认识。

三、教学所达到的效果endprint

(一)促使学生主动地理解教材的理论意义,使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

如在第五章第二节的教学中,教材理论揭示,初级阶段的路线和纲领是在充分认识了初级阶段的国情后制定出来的。学习此理论有何意义?该班学习小组在老师的组织下与同学们进行了一场思想碰撞会。他们认为,学习此理论就是要学习此理论的现实指导作用,这种作用可以让我们认清如何渡过剩下的大学生活,制定符合发展阶段的对策。学生热情洋溢地进行了演讲,演讲后我与同学们进行了思想的碰撞。同学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如何解决现在的烦恼?我不喜欢现在的专业怎么办?如何为两年后做好准备等。现场交流愉快,气氛和谐,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加深学生对教材理论的感性认识,达到理性的升华。

如在第四章第二节的教学中,讲授的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了我国的知青岁月,并组织学生发言,谈谈知青岁月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学生积极发言,通过习近平、王歧山等知青的例子,表明当代大学生应该有所担当,做有理想、能吃苦的青年人。并由此联系现在政府号召大学生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并表示如有机会一定会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出一份力。

(三)活化了课堂,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理论。

如在第四章第一节的教学中,讲授的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学生下载、修改、制作了一段题为“那些年的事”的动漫短片,用轻松、活泼的形式,生动地反映我国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艰辛历程、为祖国奉献青春热血的历史。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被吸引,深受感动。

(四)促使学生进行理论的思考。

如在第五章第一节的教学中,教学内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教师以三个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解决问题。在讲授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含义、特征后,教师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认识清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的基础上得出的,同样地,人生也需要我们认识清楚所处的阶段才能明确目标、行动有效。学习小组的同学作了“我们这个阶段”为主题的演讲,他们结合哲学家尼采的语录,认为人生的阶段分别用骆驼、狮子、婴儿。大学生是狮子的阶段,要自由且能承担责任。如何能自由,就要能独立思考。如何能独立思考,就要能学习,进而列举了学习的策略。演讲完后,学生非常主动、积极地进行交流。有的同学质疑他们,有的同学反对他们。整个互动过程充满了欢声、笑语、掌声。

当然,这种教学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但课堂设计思路明确,有利于提升思政课的互动性。

参考文献:

[1]谭玉兰,王晓平.应用型本科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索[J].新西部,2016(23).

[2]范国增,陈善光.概论课动态教學模式的理论与实践[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9).

[3]范国增.论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学方法革新的原则[J].课程教育研究,2016(11).endprint

猜你喜欢

五步教学法互动性思政课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玩转表演
教育信息化与高职《综合英语》的深度融合探究
句法与语篇的互动性对汉语研究的理论意义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
城市户外广告互动性设计及发展趋势研究
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互动性的测度及其与碳生产率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