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高职院校基层行政人员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对策

2017-10-10谢尚町

文教资料 2017年18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高职院校

谢尚町

摘 要: 高职院校某些基层行政人员职业倦怠不仅影响身心健康,而且影响高职院校基层行政工作效率和质量。作者认为,高职院校某些基层行政人员职业倦怠主要由于个人因素、工作因素和组织因素产生。解决高职院校基层行政人员职业倦怠需要从个人层面、组织层面和社会层面三方面入手。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职业倦怠 基层行政人员

职业倦怠是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高职院校某些基层行政人员职业倦怠不仅影响身心健康,会影响行政工作质量和效率。本文旨在厘清高职院校基层行政人员职业倦怠的概念、产生的原因,找出对策,以期为解决高职院校基层行政人员职业倦怠问题提供有力参考。

一、高职院校基层行政人员职业倦怠的概念

职业倦怠是一个心理学问题。根据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的观点,职业倦怠可以等同于职业情绪化的表征。它是一种与情绪密切相关的心理表征[1]。Maslach认为职业倦怠可以等同于心理综合反映[2]。它是个体对应激源所做出的反应,是一种综合的心理状态。综合考虑高职院校基层行政人员的工作情况,笔者将高职院校基层行政人员职业倦态界定为在高职院校基层行政管理工作中,行政人员所表现出消极心理和行为的综合反映。具体来说,高职院校某些基层行政人员职业倦怠表现为四点:第一,态度方面,往往表现为无视、冷漠或者消极。第二,情感方面,往往表现为缺乏活力,没有工作热情,而且易怒易躁易乏,或是心生焦虑。第三,心理方面,往往表现为自我价值定位失准和评价失真,往往认为自己可有可无,无足轻重,或是认为自己只是庞大高职院校机器上的螺丝钉,没有自我。第四,行为方面,往往表现为行动迟缓或者是可以逃避和拖延。

二、高职院校某些基层行政人员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根据职业倦怠归因理论,可以将高职院校某些基层行政人员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归为以下三个方面:

1.个体因素

具体来说,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性格方面。人的性格有多种,不同的性格适合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行业对个人性格也有一定的要求。在大多数情况下,行政工作需要多种性格兼具的人承担,由于个体难以达到,从而产生心理疲倦。或是个人性格需要被调整,产生抵触进而厌恶,导致职业倦怠。第二,期望方面。根据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理、安全、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当现行工作与个人期望不太匹配时,个人对工作会逐渐失去热情,甚至会产生厌恶。第三,认知方面。人的认知决定职业倦怠的程度。职业倦怠有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级,轻度只是危害个人身心健康,而中度和重度则会影响工作质量甚至是学校声誉。当个人认知有限,没有觉察到职业倦怠的危害,而且任由职业倦怠发展,职业倦怠愈来愈严重时,后果将不堪设想。

2.工作因素

具体来说,表现在三方面:第一,工作内容方面。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要求教师队伍与行政管理人员与之相匹配,那么,高职院校基层行政人员由于变化速度没有招生规模和教师快,需要承担比以往更多的工作量,工作内容不断增加,超过其可承受范围,进而会导致其产生职业倦怠。第二,工作规章制度与工作灵活性相冲突。高职院校基层行政岗位都有其规章制度予以规范,但并不是每件事情都是必须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做,比如一些突发性事件,就要求基层行政人员快速反应,妥善解决,这与制度形成了相应的冲突。另外,由于高职院校基层行政工作繁杂,如果每件事情都依规定来,一则会消耗基层行政人员太多精力和时间,二则在这种循环往复的按制度办事中,基层行政人员的个性将会泯灭,三则基层行政人员往往要在工作制度与实际工作中所要求的工作灵活性之间做出取舍,长此以往,将会导致其人格冲突和陷入职业倦怠。

3.组织因素

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组织文化。组织文化对职业倦怠产生具有很大影响。一般而言,刻板的、消极的组织文化或者说没形成组织文化的组织成员更易产生职业倦怠。第二,组织制度。这里的组织制度指的是三种制度,即考核机制、薪酬制度和奖惩机制。一般而言,考核机制过于严格,薪酬制度布局可塑性或者没有激励机制或是激励机制不合理,基层行政人员往往能够预测自己行为所带来的结果,以及组织考核结果的公正性客观性等,往往由于“理性经济人”选择,规避或者说逃避一些任务,工作积极性会消失殆尽,进而逐渐产生职业倦怠。第三,职位晋升。由于高职院校岗位设置为“金字塔式”,基层行政人员往往由于领导偏好、工作要求过严、竞争对手过强,而对晋升表现出无望的态度,进而产生职业倦怠,消极对待工作。

三、高职院校基层行政人员职业倦怠的解决对策

高职院校基层行政人员职业倦怠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具体来说:

第一,个人层面,自觉认识并疏导职业倦怠。首先,高职院校基层行政人员必须提高对职业倦怠的思想认识,积极参加解决职业倦怠的主题讲座,主动了解和学习关于职业倦怠的危害和防治措施。其次,高职院校基层行政人员必须学会主动调整心态[3]。不难看出,职业倦态产生的原因大多是心态失衡,要么是对自我要求过高,要么是对工作期望过高。因此,高职院校基层行政人员必须学会自我适时调整心态,做到对自我宽容,对工作包容。再次,高职院校基层行政人员必须进行有效的时间管理。高职院校基层行政人员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那么,在有限的工作时间里,高职院校基层行政人員该如何合理制订和执行个人的工作计划,提高工作效率,就需要高职院校基层行政人员学会有效的时间管理,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最后,高职院校基层行政人员要建立自己的心理疏导系统,包括但不限于建立向同事、上司、家人和专业机构寻求帮助的系统疏导职业倦怠。

第二,组织层面,培育文化和健全制度。高职院校首先应该培育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一方面,要建立专门的机构和人员队伍,为疏导高职院校基层行政人员职业倦怠提供相应的场所和人员配备。另一方面,要定期组织心理专业人员与基层行政人员进行深度交谈,通过了解其职业倦怠的程度,有针对性地排解其内心的疑虑和倦怠。其次,高职院校要健全相关制度。一是要建立完善的薪酬体系。高职院校要适时提高基层行政人员的工资,提高其津贴,提升个人职业幸福感[4]。二是要健全岗位职责制度。高职院校要根据基层行政人员的工作承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合理安排和适时调整基层行政人员的岗位职责与内容,减轻其多余的任务负担。三是健全考核体系。考核是对工作结果的最终评定。过于严苛考核方式与过于陈旧的考核内容,会让人产生倦怠。因此,高职院校要不断更新考核内容,采取灵活的考核方式对基层行政人员予以考核。四是要完善晋升制度。晋升是大多基层行政人员不断努力的目标。因此,高职院校要为基层行政人员积极开拓多样化的晋升渠道,同时要采取公平公正公开的晋升方式。

第三,社会层面,营造氛围和建立支持系统。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基层行政人员工作效率和质量,同时提升其工作成就感。一方面,社会上应对高职院校基层行政人员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加强对高职院校基层行政人员职业倦怠问题进行跟踪和报道,宣传高职院校基层行政人员的工作内容和业绩,增强社会对高职院校行政人员的职业认同和信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社会大众要对高职院校基层行政人员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尊重,为他们“减负”[5]。高职院校基层行政人员往往会遇到或是要处理一些公共突发事件,这时就需要社会大众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尊重,为他们减负。此外,建立专门的心理援助基金和组织,对高职院校基层行政人员职业倦怠问题提供援助。根据英美缓解职业倦怠问题经验[6],可以依据行政区域划分,一个片区设立一个援助中心,一个援助中心分管一个区域,并定期对高职院校发放相关的职业倦怠量表,当高职院校职业倦怠人数达到一定的数量时,必须提供职业援助。

参考文献:

[1]Freudenberger HJ. Staff burnout[J].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74,30(1):159-165.

[2]赵崇莲,苏铭鑫.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8).

[3]黄薇.我国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财经大学,2010.

[4]肖飞.乡镇公务员职业压力研究——以常德市L县为例[D].湘潭:湘潭大学,2016.

[5]李艳萍.高职院校基层行政人员职业倦怠问题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4.

[6]魏楠.我国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研究——以江苏省基层公务员为例[D].南京:南京大学,2012.endprint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高职院校
养老护理员职业倦怠研究进展
放射科住院医师职业倦怠研究进展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