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澜的教育管理思想
2017-10-10赵欣
赵欣
摘 要: 张澜先生是中国民主同盟的创始人与领导者,也是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民主革命的伟业,为改善民生、普及民主思想大声疾呼。其“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参政意识,勇于大胆探索创新的教育理念,重视教育对象思想品德的重要性等教育主张,即便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
关键词: 张澜 参政意识 教育理念 德育
张澜先生是中国民主同盟的创始人与领导者,也是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教育家。他的一生是为民生疾苦殚精竭虑、无私奉献的一生,也是光辉磊落、襟怀坦荡的一生。正如《人民日报》1982年4月1日纪念张澜先生110周年诞辰的一篇文章所言:“张澜始终保持着无私的品质。这种宝贵品质,他自己叫作‘无欲。用毛泽东的话,就是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他言行一致,生活艰苦朴素,生平极为注意自我修养,是一位热诚的民主主义者、爱国主义者。”①关于张澜先生一生所作的文稿、演讲词等文字史料的整理,龙显昭、谢增寿、康大寿、胡孝章等先生于1991年编订出版《张澜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然由于研究条件所限,集中所辑存张澜先生作品并不完整。2011年,谢增寿、何尊沛、张广华三位先生在爬梳整理大量史料的基础上,重新修订《张澜文集》,并由群言出版社在2014年10月出版,集中收录了张澜先生1911年到1954年所写的主要文章(包含演讲词、函电、政府公文等)282篇,基本上涵蓋了能够集中凸显张澜先生政治思想与学术观点的所有文字资料,张澜先生一生所作文章大致汇集于此。《张澜文集》修订本的出版,不仅真实再现了张澜先生在这43年间一心为民主自由大声疾呼的爱国热忱,还为后人研究张澜的政治思想、教育思想、经济思想等提供了直观的史料。既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又可以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参考教材。其嘉惠后人之功,非一辈人也。
我们在细心品读《张澜文集》后,不仅进一步加深了对民盟发展历史的认识,而且时时为张澜先生一生的求索与抗争经历击节感叹,概而言之,张澜先生一生行迹主要有如下方面值得后人肯定:
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参政意识
无私是张澜先生为人品行的一个明显特征。联系张澜一生的所作所为,我们可以明显感知到,他之所以一生为民生大众的疾苦积极奔走,正是与张澜先生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尚品德分不开的。自古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就具有关注时政民生的传统。从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从于谦的“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种对社会民生热切关注的用世精神构成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明显表征。从张澜先生的文稿与讲话之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张澜先生一心关注底层民众,为民生积极奔走呼号的爱国热忱。如他在1917年4月15日任四川嘉陵道尹时所发《致中央政府告川局危急电》中云:“川省治乱,动关全局,欲奠中国,断难漠视。矧蜀经三次革命,民坠涂炭,衽席之安,至今未复……澜谬膺道尹,身负地方之责,睹兹险象,迫切陈词,曲突徙薪尚犹可及,断弦离柱一逝难追。”②此虽为电文,然其中措辞言语恳切,字字可见张澜先生于时局日非之痛感,也凸显了张澜意欲解救百姓苍生于水火间的急切心情。又如他在1911年8月15日川汉铁路股东特别大会上的演说中一一驳斥赵尔丰训话的荒谬性,大声疾呼“我们四川的股东宁肯含辛茹苦,再吃倒款的亏,断断不能附和邮传部盛宣怀,来吃亡国民的苦”③。值得强调的是,1911年8月15日,川汉铁路股东特别大会在成都召开。会上,新任四川总督赵尔丰训话,赵氏族出于忠君保皇的保守力场对保路运动颇多指责之语,张澜当即发表该篇演说,对赵尔丰训话中的诸多谬论一一驳斥,号召民众积极投身于保路运动的洪流之中。张澜先生的讲话极大地鼓舞了在场听众的抗争决心与意志,我们从《四川保路同志会报告》第三十号整理记录中所记现场不时出现的“众大拍掌,声震瓦屋”、“众大号哭,声震瓦屋”、“众大叫拍掌”等记载中,不难看到民众对张澜政治思想的支持与认同。正是由于保路运动中四川民众的愤怒抗争,清政府急调鄂军入川平定局势,导致武昌内防空虚,方才为武昌起义的成功提供了有利条件,可以说张澜倡导的“保路”、“破约”为辛亥革命的胜利打响了第一枪。相较于对满清政府的“横眉冷对千夫指”,张澜在政治立场上对中国共产党的支持态度是极其鲜明的。他在《题中共三十一周年成渝铁路全线通车画刊》中感慨道:“四十多年前,即为四川人民与满清政府斗争之川汉铁路,迄为反动统治者弃置,西南解放才三年,成渝铁路便修筑完工,于此见人民政府建设之突飞猛进,更足见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领导新中国之胜利成功。”④一条修了四十年的铁路见证了张澜先生一心为民生呼号奔走的兼济之志。作为知识分子的一员,我们要学习张澜先生关注民生的高尚品德,尽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做一个有识见、有个性、有抱负的社会责任担当者。
二、勇于探索,大胆改革的教育理念
在张澜积极推行教育改革的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一时期既是近代中国社会上最动荡、政治最黑暗的时期,又是旧式书塾教育逐渐在全国各地被废除,新型教育方式不断涌现的时期。这种微妙的社会背景为张澜在教育上的大胆改革提供了绝佳的施展平台。以女性教育为例,自宋代以后,传统礼教对女性的束缚愈来愈严重,女性为争取自身人格独立与平等权利而进行的斗争愈发艰难。清末民初,虽然伴随着中国最后封建末世王朝——清朝的寿终正寝,女性的社会地位较之于前代有了一定改观,但毋庸讳言,整个社会观念仍然是重男轻女的思想占据主流,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正是成为人们道德观念中颠扑不破的真理。与这一观念相适应的是,女子在生活中的实际遭遇与处境仍然处在水生火热之中,而在远离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四川内陆更是如此,女性很少能够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与机会。张澜先生大胆创办南充端明女塾,其后改名为端明女子学堂,让川东北一带女性能够接受新式教育,享有与女性同等的权利,这在近代四川教育发展史上是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大事。女塾最初办学时,时众多地方乡绅出于种种疑虑而持观望态度,张澜积极奔走、多方动员,打消了地方乡绅的疑虑,入校求学的女童日渐增多,改变了川东北一带女性很少走出家门、接受教育的落后局面。1922年,鉴于张澜在地方教育上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南充地方人士公推张澜担任南充中学校长,张澜有感于中学讲授知识与社会实际需求多有脱节的矛盾,大胆提出学用相结合的教育思想,认为必须改革现行中学教育体制,强化职业技术教育,让学生能够真正学有所用,与社会需求接轨。于是,“他不顾四川教育厅的阻挠,毅然改革学校体制。成为四川全省开办职业中学之先端。南充中学内设立中学部、师范部、农蚕部,中学部内又分理科班、文科班、工业班、中医班。各专业班均有实习工厂、农场及临床实习,提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⑤。这种强化职业技术教育的理念与地方实业发展密不可分。事实上,正是南充中学丝绸班、工业班的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了此后引领南充地区丝绸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也铸就了南充丝绸之都的名声享誉至今。南充中学师范班的建立与逐步完善,为南充师范学校的正式创建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时至今日,南充蚕丝职业学校与南充师范学校均是川东北地区职业教育的佼佼者,为四川培养了大量丝绸技术人才与师范教育工作者,成了南充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两张名片。追根溯源,其实均受惠于张澜先生于教育模式勇于变革的创新理念。
三、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强调品德在学生成才中的重要性
在具体教育实践中,张澜一向重视学生健康品德思想的培育工作,强调“德”在学生成才中的重要性。“德”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内在核心。古之君子,重视修身明德,主张不断以道德实践来实现道德水平的提升。《大学》篇篇首即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种德行的提升,很大层面专指儒家提倡的仁义思想。张澜先生对传统儒家思想中的仁、义观念做了批判性的继承,使其在实践层面上更趋于合理与完善。如他在1942年1月26日所作《说仁·说义》篇序中云:“二十九年夏秋之间,余寓居建华中学,感于国家之阽危,政治之窳败,世道人心之日益败坏,所谓不耻、不仁、不畏、不义,嚣然成风,而恬不为怪。爰集经、子旧说,为诸生言仁义,考《春秋》之法,仁在爱人,不在爱我,义在正我,不在正人。故欲其毋自私自利,而能宏爱人利物之用也,则为之言仁;欲其有廉耻,有气节,而能严立身处世之则也,则为之言义。振末俗之衰颓,育真才于晦否,舍此无他道也。昨岁,客成渝,复取前稿,时加修改,又得邵明叔、蒙文通、熊十力诸先生之教正,文义既繁,非中学生所能尽喻,特复写存自励,并以励夫世之君子。”⑥张澜先生结合墨家之兼爱思想,对传统儒家仁义这一思想观念进行了新的诠释。他指出:“仁的核心在于宏爱人利物。”“义”的核心在于“严立身处世之则”,这就在忠实原义的基础上对“仁义”内涵做了适度拓展,而这一拓展于学生思想品德的提升而言又是至关重要的。在1942年11月5日所做的《四勉·一戒》中,他亦在篇章起首即云:“人不可以不自爱,不可以不自修,不可以不自尊,不可以不自强,断不可以自欺。”张澜先生将品德素质的修养归纳为“自爱”、“自修”、“自尊”、“自强”,“不自欺”,同样是强调品德在个体生命成长历程中的重要性。自1905年张澜被聘为官立中学堂正兼总务长始,他多次在公开演讲场合积极向学生灌输爱国、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引领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1921年张澜担任南充中学校长后,张澜邀请老友吴玉章为南充中小学学生作“建设平民政治,改造社会经济,以反对军阀专制”的演讲,为让学生树立平等、自由、民主的政治理念不遗余力。1929年,张澜先生在《我们对于教育的主张》一文中指出,要改变教育现状首先要逾越“教育奴隶化”的障碍,“千万应该发表精神独立的宣言,以实现学生的求学自由,研究自由、言论、出版的自由,而完成教育精神的民主化”。因为“我们是一个独立自由的人,应该要有天赋的独立自由的思想”⑦。人作为高等动物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大重要特征,即对于作为个体存在的生命而言具有独立自由的思想意识。张澜先生强调这种精神独立于教育对象成长的必要性,正是在精神独立的基础上,方能进一步实现精神民主化的目标。他以精辟的语言概括了民主自由思想的核心理念,充分起到了启迪心智的教育作用。
张澜先生一生致力于民主革命的伟业,为改善民生、普及民主思想大声疾呼。其“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参政意识,勇于大胆探索创新的教育理念,重视教育对象思想品德的重要性等教育主张,即便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品读《张澜文集》,既为张澜先生的求索与努力感慨不已,又提醒自己在现代中国的新环境之下,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分子,我们该如何继承张澜先生勇于为民生奔走的参政意識,该如何积极为改善民生建言献计,尽到应尽的责任与义务,这既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使命,又是时代给予我们的考验。
注释:
①与日俱进奋斗不息——纪念张澜同志一百一十周年诞辰[N].人民日报,1982-4-1.
②③④⑥谢增寿,何尊沛,张广华,编.张澜文集[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4:18,4,18,166.
⑤崔崇复.张澜先生年谱[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5:68.
⑦张澜.我们对于教育的主张[J].现代教育,19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