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校国际化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若干思考

2017-10-10徐玫瑰仲盛来

文教资料 2017年18期
关键词:高水平国际化学术

徐玫瑰++仲盛来

摘 要: 随着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高校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建设高水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团队是高校实施人才强教、人才强校战略的必经之道,是高校响应国家加强“高水平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创新团队的建设”的需要,是高校提升学科水平的重要内容。高校应正视国际创新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正视团队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改革和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模式,优化调整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思路,开创国际化创新团队建设新局面。

关键词: 高校国际化科研创新团队建设 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取得效果

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科研创新团队是加速人才队伍建设、改善人才队伍结构、建设一流学科队伍的一条快捷途径和必由之路。新时期,高校队伍建设工作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在当前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高等院校如何统筹规划,高效地开展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而如何建设国际化的科研创新团队又成为人才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本文拟就新时期高校国际化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存在误区等问题做初步的探讨,以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国际化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方面探索的有效措施为基础,阐述新时期国际化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出现问题的应对措施和取得的效果。

一、高校国际化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国际化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是适应国家的战略发展目标的需求。

随着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高水平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创新团队的建设”被逐步提升到国家战略。作为科技创新的知识源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的主力军,高校创新团队建设被写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我国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通过建设人才队伍来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需要有培养若干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大师级人物和一流的科研团队增强国家的硬实力和软实力。高校特别是高水平大学则应主动承担人才强国的使命,加快推进国际化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发挥我国人才强国的先导性作用。

2.国际化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需要。

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创新团队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指标,在提高高校竞争力的进程中,通过创新团队国际化建设,加大力度引进具有海外背景的教师可以直接推动教学科研与国际接轨,推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学者队伍的产生,提升学校的学术起点,扩大学校的国际学术影响,提高学术地位,缩小同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作为高校跨越式发展的驱动力,创新团队国际化进程将加快增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直接影响高校的整体办学水平[1]。

3.国际化创新团队建设是推动高水平学科建设的需要。

同世界一流大学相比,我国高校学科整体水平有很大差距,缺少一批能够进入国际前沿、在世界上有较大影响的基础学科,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科学家和学科领军人物的科研创新团队。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团队是推动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驱动力。拥有由国际学术大师和领军人物为领衔的国际化的科研团队,可以产生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研究成果,造就一批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从而推动世界一流高水平学科的建设[2]。

二、当前高校国际化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内各高校认真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和人才发展规划,贯彻科教兴国、科教强国战略,深入推进人才强教、人才强校,高校在国际化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工作成效显著。但是,高校在国际化创新团队建设中存在海外高端人才引进不足、国际学术大师培养欠缺、团队建设管理机制落后等问题,具体可归纳如下。

1.创新团队整体水平和数量不足。研究人员数量总体偏少,学术拔尖人才偏少,海外高层次人才不足。高层次的领军人才的引进与培育欠缺,同时,规模也不够大[3]。

2.团队国际化水平不够,国际化水平有待提升。缺乏与国外高校与机构的合作,缺少国际合作平台,团队学术带头人和骨干缺少与国际学术的接轨[4]。

3.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布局不合理,往往不能同时兼顾优势特色方向和新兴方向科研创新团队,部分高校只针对优势特色团队进行打造没有考虑到学科的交叉发展新兴方向的科研创新团队。

4.创新团队建设机制不完善,国际创新团队的建设往往依然按照国内已有的建设和管理模式执行,没有参照国际水平进行人员招聘及团队的建设与管理[5]。

三、高校国际化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对策和效果

1.国际化的科研创新团队需要加大国际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加强海外智力的吸纳,整体提升创新团队的国际化水平。

加大海外高水平人才引进力度。大幅度引进高端人才和有海外背景的博士,扩大团队整体规模。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设定专项人才引进基金,吸引国内外高水平人才,5年內引进海外高水平人才20余人,包括青年千人3人、江苏省特聘教授3人、江苏省双创计划4人。实验室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在享受我校人才引进办法规定固定年薪和科研启动经费外,同时可获得实验室通过中地共建项目、江苏省优势学科项目及实验室设立的自主课题等人才引进专项资金的资助。每年用于人才引进的专项经费平均在1000万以上。根据引进人才的不同层次,给予充足的科研启动费,以利其更快更好地开展工作。如青年千人引进后除享受学校给予每年48万-60万的协议工资、科研启动经费100-300万元、生活补贴100-150万元外,实验室根据人才的实际需求,将额外给予10万-20万元的生活补贴、200万-300万元的科研经费、200平方米-300平方米的实验室。

柔性引进海外智力。加大海外智力的引进力度,强化柔性引才理念,聘请海外知名专家担任讲座教授,提升团队的国际化水平。与海外专家签订工作协议,明确工作时间、工作任务和职责,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生活待遇和必要的工作条件。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瞄准国际化人才战略目标,依托平台和学科优势,搭建海外人才引进平台,形成汇聚海外高端人才机制,依托学校针对海外教授的“柔性引进”政策吸纳一批国际著名高校和研究院所等外籍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加盟实验室。近五年,聘请10余位国际知名学者为讲座教授,如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Robert Huber教授、美国工程院Carol Hall院士、JACS主编Peter J. Stang、德国莱布尼兹奖获得者Gabriele Sadowski教授。

2.通过搭建国际合作平台,输送师资海外研修,承办国际学术会议等提升整体提升创新团队国际化水平。

培养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的一流科学家和学科领军人物。定位国外优质高校,通过建立联合研究中心、合作申报和开展项目、海外访学、短期交流等形式与国外知名学府和研究机构开展实质性交流与合作,建立国际联合中心。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国际合作中心,与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际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效合作机制。聘请美国北卡州立大学Keith Gubbins院士为国际合作中心名誉主任。集聚海内外知名学者来实验室开展合作与交流工作。与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10余所国际知名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并展开深入合作,通过合作引进20余人,培养以长江、千人、国家杰青等为领衔的一批学科前沿领军人才。如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合作,引进邵宗平教授,累计在Nature、Chem. Rev.、Adv. Mater.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400余篇,获得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称号,是活跃在国际新能源领域权威专家。

输送师资海外研修,提高教师国际化水平。为拓展研究生导师视野,让他们深切感受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国际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新理论成果,高校实施分类别、多形式的海外研修计划。海外研修有益于高校教师开设全英文专业课程,转变课程教学方法,对高校课程国际化建设效果也是显著的。积极鼓励研究生导师申请国家、省政府留学奖学金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境外研修项目,选派青年骨干教师赴海外名校研修、学术访问。近五年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已资助20余名中青年教师进修,远赴英国帝国理工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等国际知名学府深造学习,教师通过深造有利提升学术水平,并在深造期间在本学科领域高水平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培育效果显著,获得国家级人才计划2人、省级人才计划10人次。

承办学科领域内国际学术会议,邀请本学科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前来做报告,促进科研队伍与国际接轨。学术会议和学术讲座是对内对外学术交流的平台,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承办材料化学工程领域国际高水平学术会议及邀请国际专家做学术报告,倡导健康的学术争鸣,为重点实验室教师进一步打造、国际化、宽松、自由的交流平台,为实验室教师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促进实验室研究生导师与学科领域国际专家的交流合作。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主办了多个大型国际国内会议,相关学者专家受邀在国际会议大会作邀请报告,不仅与国际同行开展了广泛交流,推进了多项国际合作和交流,还有力提升了我国材料化学工程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实验室承办了第十届国际膜与膜过程(ICOM2014)学术会议,邀请了来自38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多位膜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该会议是30年来第一次在中国举办;承办12th-PPEPPD2010、5th-ISIM2013、4th-SCPPE2016、8th-AMS2013材料、化工等领域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实验室多位学者受邀在国际学学术会议做重要报告,如金万勤教授受邀在AIChE年会、国际无机膜大会、亚太膜会议等国际会议上做大会报告、邀请报告,陆小华教授受邀在5th MTMS、5th SCPPE等国际会议上做大会报告。

支持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推动研究生导师队伍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积极鼓励实验室人才参加学科领域内国际高水平学术会议,让人才不断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方法,学习新技能,把握学科最新动态,开拓学术思维,充分调动他们的学术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研究生教师的国际化水平。实验室积极组织研究人员参加AIChE年会、PPEPPD、ICOM等化工、材料领域国际学术会议,每年有80余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3.合理布局,兼顾优势特色和新兴方向国际化创新团队的打造。

注重坚持近期需要和长期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既要注重重点研究方向的发展,又要兼顾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方向的建设。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在膜与膜过程团队、生物基材料团队、界面与分子模拟团队等团队建设,聚集骨干,提升更有影响力的团队;在催化与反应过程、新能源、纳米传感材料等符合国家重大需求及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方向上,重点引进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促进创新团队的形成。目前,实验室已建有“材料化学工程”、“生物炼制化学品”、“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应用”和“特种分离膜”四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其中“生物炼制化学品”和“特种分离膜”教育部创新团队验收取得优秀的成绩获得教育部滚动支持;建有“膜分离”江苏省创新团队、“先进生物制造”江苏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等10余个省级创新团队,形成以被国际同行称赞为“strong group”的膜材料与膜过程、生物基材料等研究团队。

4.加强人才机制体制建设,进一步完善团队人才管理机制,加大对团队人才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

建立与完善“竞争、激励、退出”机制。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建立《学科人才考核评价与目标管理制度》,强化人才的竞争、激励、约束、退出机制。对创新团队的凝聚力和学术风气,研究方向和进展情况,产生的高水平科研成果、承担的国家级和部省级的重大和重点项目、成果转化的业绩,获得国家级和部省级奖励,人才培养业绩等方面进行定期的考核,并建立科学的收入分配体系,加大对取得突出成果的人员獎励分配力度。机制的完善和改革收效显著,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有效激发高层次人才科研动力,产出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5年来,实验室在Nature. Commun.、Nature Energy、Chem. Rev、Chem. Soci. Review、Angew. Chem. Int.Ed.、J. Am. Chem. Soc.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1200余篇,影响因子10.0以上论文46篇,化工三大主流期刊发表论文52篇。

参考文献:

[1]黄宇,李战国,冯爱明.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困境与突围[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2):103-106.

[2]张浩,杨阳.加强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相关对策研究——以苏州大学为例[J].江苏科技信息,2016(12):37-38.

[3]陆萍,曾卫明.高校创新团队管理的协同机制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6):47-50.

[4]宋秀兰,齐昕.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政策措施研究[J].高教与经济,2010(4):23-28.

[5]何述义,胡红英.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的必要性及组织优势分析[J].高教探索,2016(12):13-16.

基金项目:南京工业大学自选课题(科研管理专项):高校国际化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与高水平人才引育(kygl2016012)

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国际化视野下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构建(JGLX16_021)

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基于新工科要求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平台管理机制研究(JGZZ17_024)

猜你喜欢

高水平国际化学术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聚焦港口国际化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学术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