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合花》 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2017-10-10徐莉

文教资料 2017年18期
关键词:美育渗透百合花人物形象

徐莉

摘 要: 美育作为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渗透在各科教育中的。语文教学中重视美感教育,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本文以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课文《百合花》为例,从优美的自然景色、崇高的人物形象和悲剧的结局三方面进行美育的三种审美形态的渗透。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美育渗透 自然景色 人物形象 悲剧结局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指出:“我们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使我们的青年像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呼吸它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好习惯。”可见,美育是提高和完善人的才能与品格不可或缺的途径。如何将美育渗透于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就成了每位教师都需要思考的课题。

在一次课堂教学研究活动中,我执教了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百合花》一文,重点进行了课堂教学的美育渗透尝试,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并较好地带动学生感知了美学中的优美、崇高及悲剧这三种审美意识形态。小说《百合花》在解放战争的广阔背景下截取了前沿包扎所内发生的一个感人故事,从侧面反映了军民团结、生死与共的深刻主题,取得了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在课堂中我从以下三方面切入进行美育课堂渗透。

一、优美的自然景色

文章中有多处优美的环境描写,在写到通讯员在老家天目山曾帮人拖毛竹时,“立即在我眼前出现了一片绿雾似的竹海,海中间,一条窄窄的石级山道,盘旋而上。一个肩膀宽宽的小伙,肩上垫了一块老蓝布,扛了几枝青竹,竹梢长长地拖在他后面,刮打得石级哗哗作响”。这是多么优美静谧之景,自然风光与劳动生活结合,正是这样的景色才能孕育出这么一位有着强健体魄与开阔胸襟的大山的儿子。

在回忆故乡中秋节时:“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孩子们急切地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或唱着:‘月亮嬷嬷,照你照我……。”这样优美欢快的场景出现在战争中的回忆里,不免让人心生感慨,是战争让这样原本属于我们美好的中秋场景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中秋夜的炮火。在反差中更让学生体会到这原本普通的景色的优美与不寻常。

课堂中力图让学生多感受、多朗读,在阅读过程中领略到作者表现的那种美。抓住环境描写,对优美的环境进行赏析,体会当时的情境,捕捉语言所表达的信息,感受清新优美的直觉形象,从而让学生产生由阅读文本生发出的精神上的美的享受。

二、崇高的人物形象

小说塑造了两个平凡又动人的人物形象:小通讯员和新媳妇。

“高挑挑的个子,块头不大,厚实实的肩膀,年轻稚气的圆脸,顶多十八岁,穿着一身洗淡了的黄色军装”。小通讯员朴实纯真。在送“我”去包扎所的一路上,“总是和我保持着丈把远的距离,见我挨他坐下,立即张皇起来,好像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局促不安,和我对话,反倒出了一头的汗”。在向老百姓借被子的时候,“我开口叫他拿被子,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将人物形象展现得栩栩如生,无不透露出小通讯员的淳朴与害羞。

不仅如此,还有个细节是值得我们引导学生关注的:小通讯员在肩上扛着的步枪筒里插上了树枝和野花。在当时战争年代里,他作为通讯员往来穿梭于前线和后方,随时随地都有牺牲的危险,但他却在枪林弹雨中执着地追求美的装饰和美的形象,他用树枝和野菊花这些大自然优美的景物,寄予内心对美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一种多么积极乐观的心态。

就是这样一个对美有着追求的小战士却在掩护队友撤退时,用自己的身躯扑住了手榴弹保护了队友,无畏地牺牲了自己保全了同志,此时的他一反之前的害羞可爱,展现出了勇敢的牺牲。这是一种何等高大的形象和崇高的精神。一个美好生命消逝了,而一种崇高的人格却得到了升华。

文中的另一位新媳妇从开始的出场便让我们感受到一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的刘海……”作为一个刚刚过门的新娘子,她有着羞涩的一面,对于小通讯员前来借被子起初是忸怩地不愿借,后来借给了战士们并且去帮忙,直到最后把被子献给了牺牲的小通讯员。小说对新媳妇的变化刻画得愈加明晰:“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针地缝。”“‘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她的感情愈发强烈,情绪也越来越激动,这些都显示着这位新媳妇对战士的拥护和热爱。她不仅仅代表自己,还代表着广大的人民群众,他们在与战士的相处中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谊。小说出场时新媳妇身上带有的女性柔美此刻一下子变得崇高起来,这是一种具有力量的美。作者巧妙地用那条枣红底色上缀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连接了军民的鱼水关系,象征了崇高深厚的军民情谊,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动人壮美的画卷。

这两位人物出场虽然都带有羞涩、柔美,但读完小说,我们无疑感受到了他们人格的崇高。这种形象的崇高是在变化中慢慢展现的。他们身上共同的反差式形象的改变,是值得引导学生思考、品味的。在课堂上,教师不要过于急切地让学生总结小说人物形象的崇高,而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在初读的基础上寻找人物描写的段落,并在书上做好旁批,让学生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精神。随后在班级交流赏析中引导学生体味人物性格的变化,从而理解文本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崇高,让学生通过对人物描写的诵读再次体会作者的匠心。

三、悲剧的结局

优美的环境和崇高的人物形象不断打动着读者的内心,而将我们的心紧紧地揪起的则是小说的结尾:中秋节夕,小通讯员为了救担架员们,自己扑倒在冒着烟的手榴弹上牺牲了,新媳妇毫不犹豫地把绣着百合花的新被子盖在他身上,献给了这位年轻的战士。鲁迅曾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战火纷飞的大环境下,在景色优美的村庄中,小说的主人公以这样一种方式离世,让原本沉浸在极为轻快气氛中的读者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突然跌入了感情的深谷,一时让人透不过气来。就这样作者将悲剧展现得淋漓尽致,读来让人难以接受,但細细品读会发现恐怕只有这样的结局才能更深地打动人心,让读者久久地铭记这位可爱的、可敬的又可怜的小战士,小说的悲剧意蕴由此生发得更加强烈。

战争夺去了战士鲜活的生命,在这场战争中被夺走宝贵生命的又岂止是这一位小通讯员,千千万万的战士牺牲了。从这一层面来看,这篇小说再也不仅仅是带有强烈政治倾向的“英雄颂歌”,而是成了一种悲剧化的抒写。战争无疑是残酷的,人类的生命在战争中显得那么脆弱与不堪。战后的和平是无数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百合花》除了让我们铭记外,更多的是让我们学会珍惜。小说突破了战争文化心理特征中的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单一模式,用浓浓的悲剧意识写出了作者对战争的认识和对生命的关怀。

在对文末悲剧的解读中,我们要让学生着重体味小通讯员牺牲的突然及给周围人带来的震撼并且注意新媳妇面对小通讯员死亡时的种种细节表现,在课堂中我们可以尝试以抛出问题的形式加深学生对悲剧的理解,如“你是如何看待小通讯员的牺牲的”,“对于小说的结局你认为安排得好不好?这样的结局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有何意义”?让学生在思考中体会作者给我们制造的这个悲剧,用心感受,达到悲剧的共鸣并理解现在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引导学生对和平年代美好生活的珍惜,从而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小说《百合花》看似普通平淡,但在其中却有着丰富的美学内蕴,这是值得教师在备课中仔细琢磨和精心设计的,在此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正如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的:“语文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面对抽象的美的概念,教师需要在学生和作品间构筑起一座桥梁,引导学生感受美,在课堂中接受美的教育。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常常感受美、体会美,才能在长此以往的积累中将美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内化为自己的美学积累,并在生活和作品中体现这种美。如果能坚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学渗透,那么相信这种渗透将给学生带来长久的有价值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刘书成.美学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茹志鹃.《百合花》语文[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美育渗透百合花人物形象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百合花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一朵百合花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美育渗透策略
浅析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百合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