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典籍英译中比喻形象的取舍问题

2017-10-10张晓红赵文薇臧庆

文教资料 2017年18期
关键词:三国演义

张晓红++赵文薇++臧庆

摘 要: 中国古代典籍中众多的比喻形象的应用是其之所以具有持久的文学魅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在今天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面对大多数英语世界普通读者,他们对中国文化还很陌生。对于他们而言,全面了解典籍中的比喻形象是很艰难的过程,如何在典籍英译过程中做到既有效传播文化,又不会打击英语读者的积极性,这就涉及对于比喻形象如何取舍的问题。文章以《三国演义》英译为例,对这一问题作探讨。

关键词: 比喻形象 典籍英译 《三国演义》

比喻,历来是典籍英译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论题。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浪潮不断高涨,这一古老的翻译问题,越发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翻译界对于比喻的翻译研究已经有了很多比较成熟的经验,仔细分析近二三十年來中外翻译界对比喻翻译的研究成果,分析角度及参照的理论是多种多样的,国内主要有:文艺学、美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现代隐喻研究理论及文化角度;而国外研究成果则多基于奈达的三种比喻方法和纽马克的比喻翻译的七种方法。

众多翻译角度和理论并没有涉及典籍英译过程中比喻形象的取舍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中外文化差距大,尤其是东西方文化差距大。比喻是某种文化中的特定表达,是这种文化的积淀,是特征,是这种文化思维逻辑的体现,是文化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典籍英译中比喻形象的翻译尤为棘手,因为除了文化差异的问题外,还涉及一个时间跨越的问题。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典籍,“泛指古代图书”。在漫长的历史文化变迁中,中国古代的某些比喻形象,恐怕是现代人也已经不用,甚至是不能理解了,那么如何把中国古代人所熟悉,所不言而喻的比喻形象,顺利、通畅且有意义地表达出来,使得现代英语使用者能够理解,能够心领神会,又不失美感,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中国文化“走出去”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国近四十年来,尤其是千禧年以来,发展迅猛,已经在国际社会中奠定了稳固的地位,拥有了相当的影响力。但对新的文化的接受却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并且一定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提升。中国文化“走出去”,不但要做“持久战”的打算,而且要由浅入深,由点到面有策略地进行。以《三国演义》中比喻形象的英译为例。虽说是古典名著,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影响都极为深远,其中的众多比喻形象已深入人心,成为汉语,甚至东南亚很多国家语言中频繁使用的经典,但《三国演义》毕竟成书于元末明初之时,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其中不乏一些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被人们淡化甚至弃用的比喻形象,这些比喻形象对于专业的文学、文字研究者来说,也许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对于普通英语读者来说,更多的可能只是造成理解上的障碍,阻碍了大多数英语读者顺畅地、快速地对这本古典名著有全面的、清晰的认识,因此,从扩大中国古代典籍在英语世界的影响的角度来说,这类比喻形象应该在英译过程中舍弃。《三国演义》全译本译者罗慕士曾说:“尽量把小说(《三国演义》)的精彩部分介绍给西方的读者。”(朱振武,2017)

下面笔者以《三国演义》为例,将其中的比喻形象大概分为三类进行对比,探讨这三类比喻形象在英译过程中的取舍问题。

一、已为英语世界读者接受的比喻形象或表达。

1.“此事易如反掌,何必多议!”视之,乃曹操也。(Chapter 2)

邓罗译:“Solving this issue is as easy as turning over ones hand! Why so much talk!”

2.貂蝉曰:“妾在深闺,闻将军之名,如雷贯耳……”(Chapter 8)

罗慕士译:“Oh, Genera!” cried Diaochan, “even in the seclusion of my boudoir your name resounded like thunder……”

3. 玄德向前抱住,夺剑掷地曰“古人云: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Chapter 15)

罗慕士译: “Theres an old saying,‘Brothers are like arms and legs; wives and children are merely garments that can always be mended. But who can mend a broken limb? ……”

邓罗译:Liu Bei said, “The ancient had a saying:‘Brothers are as hands and feet, wives and children are as clothing. You may mend your torn dress, but who can reattach a lost limb? ……”

4.王子服等四人面面相觑,如坐针毡。(Chapter 23)

罗慕士译:Wang Zifu and his three comrades stared helplessly at one another in torment, as if on a bed of needles.

邓罗译:……while Wang Zifu and the other three conspirators exchanged glances,looking as though they were sitting on a rug full of needles.

以上四例中所包含的比喻形象:“易如反掌”、“如雷贯耳”、“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如坐针毡”,无论是在中国古代还是在现代,都在被频繁而广泛地使用,是中国文化中非常典型的比喻形象,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在英译过程中舍弃,就会对《三国演义》的色彩和魅力有很大的影响,当然,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思想就背道而驰了。因此,无论是成文于1925的邓罗(C.H.Brewitt-Taylor)的全译本《三国演义》,还是由美国学者罗慕士(Moss Roberts)翻译,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和外文出版社共同出版,于1994年在中国大陆出版的全译本,对于以上例子当中的比喻形象,大体都给予了保留。endprint

二、无论在中国古典文化还是现代文化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但还未完全被英语世界读者接受的比喻形象或表达。

1.国老曰:“玄德有龙凤之姿,天日之表。”(Chapter 54)

罗慕士译:“He has the earmarks of an emperor,” he (State Elder Qiao) replied.

邓罗译:“He has the air of an emperor and a look like the sun,” remarked the State Patriarch Qiao.

2. 玄德视其人(水镜先生),松形鹤骨,器宇不凡。(Chapter 35)

罗慕士译:Xuande remarked that he had the configuration of a pine tree, the bone structure of a crane.

邓罗译:Liu Bei saw before him a figure slender and straight as a pine tree, a very saint-like being.

这一类比喻形象是非常典型的中国式的比喻形象:“龙”、“凤”、“松”、“鹤”。这类形象有着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背后通常蕴含极其深远的中国文化传统。“龙”、“凤”在中国文化中通常意味着“吉祥”、“王室”、“高贵”、“权力”,在西方文化中,“龙”所对应的形象是凶恶的、喷火的怪兽,与以上含义毫无关系。近些年,随着中国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受到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慢慢接受“中国龙”是一种褒义的、高大的形象这一概念,但仍有部分英语读者并不是非常了解,甚至并不知道“龙凤”的概念。对于这种比喻形象,笔者认为在英译过程中,应该给予完全保留,并进行清晰解释,使得英语读者能够更多地接触这些比喻形象,慢慢地理解和接受,而不是在译文中回避。一味地回避只能造成这些重要的比喻形象和概念越来越晦涩难懂,越来越不能为英语读者所理解。这种情形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理想完全不相符的。

同样,“松”、“鹤”也是中国文化中两个历史悠久的概念,负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松树不畏严寒,四季常青,中国人常用松树形容人的青春不老,生命力旺盛。然而,在英语文化中,松树只是一种普通的植物,没有附加的含义和个人的喜好。“鹤”在中西文化中给人带来的感觉非常不一样。在中国文化中,“仙鹤”常与“神仙”联系在一起,而在英语文化里,“鹤”实际上被认为是一种丑陋的动物,(陈德彰,361)与“神”、“上帝”没有任何联系。在中国古代,人们常把“松”、“鹤”、“梅花鹿”这三种事物放在一起表示“长寿”,表示“神仙”,而《三国演义》中这一章用“松形鹤骨”来修饰水镜先生,也是想表达水镜先生,年纪虽大,但精神矍铄,看起来像是神仙的样子。

既然英语读者对于“松”、“鹤”的概念完全不同,那么要不要在英译过程中把这两个比喻形象舍弃呢?笔者认为还是不妥。同“龙”、“凤”的概念一样,“松”、“鹤”也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古典文化中很重要的概念,而且当代文化中,其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同“龙”、“凤”一样,对于“松”、“鹤”的接受也需要一个渐进的、不断巩固的过程,不能因为这个过程很漫长,或很烦琐就舍弃了,如果舍弃过多重要的比喻形象,那么典籍英译就不再是中国文化“走出去”了,而是完全为了适应英语读者的口味,而把中国典籍改头换面了,这当然不是我们的初衷。

對于“龙凤之姿”,邓译和罗译都不约而同地进行了省略,笔者认为,如果全译本发生在当今这个时代,译文就一定会有所不同。对于“松”、“鹤”的比喻形象,邓译似乎更适合普通英语读者的胃口,在保留了原文比喻形象的同时,对这些比喻形象进行了解释,使得英文读者能够初步读懂这个比喻形象,虽然不可能立刻像一个汉语为母语的人那样产生共鸣,但至少可以接受,知道了中国文化中“松”、“鹤”所代表含义的不同,这就够了,这也许可以算作是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个漫长历程中迈出了第一步。

三、在中国古典文化中占有一定地位,但在现代文化中已很少使用的比喻形象或表达。

1.郭常夫妇出拜于堂前,谢曰:“犬子冒渎虎威……”(Chapter 28)

罗慕士译:“Our son dared to affront you, esteemed General,” they said. ...

邓罗译:“ My son has insulted your tiger dignity, I know, ...”

2.“布当效犬马之劳!”(Chapter 8)

罗慕士译:“For that I would be bound to you in loyalty even as a horse or a dog.”

邓罗译:“If that is so, you may rely upon my abject gratitude.”

3.腾大怒曰:“汝尚以曹贼为好人耶?” 承曰:“耳目甚近,请公低声。” (Chapter 20)

罗慕士译:“There are eyes and ears everywhere,” Dong Cheng cautioned, “You must lower your voice.”

邓罗译:“Pray speak lower. There are eyes and ears very near us.”

4.孔明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Chapter 85)

罗慕士译:“Could I do otherwise,” he said tearfully, “ than serve him as aide and vassal,...”endprint

鄧罗译:“I could never do otherwise than wear myself to the bone in the service of your son...“

“犬子”、“虎威”、“犬马之劳”、“耳目”、“股肱”这些表达都是中国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表达。在现代白话文中,除非特定场合,几乎很少使用了。而且,即使是在古代文言文中,这些比喻形象所表达的含义与形象本身之间也几乎没有联系。“犬子”是对自己孩子的谦虚的说法,“虎威”用来夸赞别人气势强大,高贵,而“犬马之劳”则是表达要尽心竭力为别人做事的愿望。“犬”、“虎”只是一个礼貌性的用语,与形象本身联系不大,而“犬马之劳”里的“犬”、“马”的比喻形象,则几乎没有任何意义了。“耳目”、“股肱”的比喻形象则与实际含义相差更远,分别以身体的某个部分借代人或表达程度之高。现代文学中少有提及,加上解释过程的繁杂,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学功底,恐怕现代中国读者就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对于这类比喻形象,笔者认为在典籍英译过程中,尤其是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初级阶段,完全可以舍弃,只拣重要的,常用的比喻形象先行走出国门。罗选民曾说:“中国典籍翻译要‘借船出海。……如果是给西方读者看的,我们就要弄清楚译作如何能顺畅地抵达彼岸。”(罗选民,2012)

当然,在典籍英译过程中,对于比喻形象的重要性的评价实际上是非常主观的一个决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的个人的判断和理解,因此才会各有所见,才形成了不同风格的译文。但是,以上对于比喻形象的分类是一个方向,在典籍英译中,译者可以以此决定大部头典籍该如何取舍才能更好、更有效地为英语读者所接受。另外,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逐渐深入,中国文化影响力日趋强大,到时也许根本不必有所舍弃,对于热心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专业人士来说,这些比喻形象都是研究的对象。

参考文献:

[1]朱振武.汉学家的中国文学英译历程[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157.

[2]罗选民,杨文地.文化自觉与典籍英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5):63-66.

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文学作品中比喻的翻译补偿研究——以《三国演义》罗译本为例”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4SJD101)。endprint

猜你喜欢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骗了你多少年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O2O 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