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经济差异分析
2017-10-10
(西南财经大学 四川 成都 611130)
长江经济带经济差异分析
王艳
(西南财经大学四川成都611130)
通过计算theil指数,将长江经济带经济差异的分解为上中下游地带间以及三大地带内部的经济差异,发现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差异主要是有地带间的经济差异和下游地带内部的经济差异相互影响作用造成的。
经济差异;theil指数;长江经济带
一、绪论
长江经济带横跨了东中西部,是促进东中西协调发展的重要推力。[1]认识区域内各主体间的发展差异对研究现阶段区域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众多学者在研究区域协调发展时对区域内经济差异做了很多研究,如杨开忠发现中国各省区的经济差异呈现倒U型趋势;[2]杨伟民从东中西部考量区域经济差异,认为东部优先发展的倾斜政策并没有扩大东中西的经济发展差距,反而减小了东中西的经济发展差距;[3]蔡昉则具体分解了东中西内部和东中西部之间的经济差距,得出经济差距是先降低后上升的过程;[4]MasahisaFuj i ta,Dapeng Hu 则认为经济的全球化和市场化对区域经济的差异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5]
现有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中,主要是针对全国区域的经济差距而言,很少对全国系统下面的子系统区域的经济差距进行研究。长江经济带横跨东中西部,形成了沿长江的带状发展布局,这对东中西部协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本文的研究中,加入了对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内部的区域差距对整个长江经济大经济差距贡献率的研究。
二、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分析研究方法及数据选择
1.研究区域
在本文的研究中,根据东中西部的划分将长江经济带划分为下游、中游、上游。其中长江经济带下游包括:江苏、上海、浙江;长江经济带中游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安徽;长江经济带上游包括:四川、重庆、云南、贵州。
2.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选取地区生产总值作为衡量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指标。本文按照1978年可比价格计算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本文选取了1978-2014年的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各省统计年鉴。
3.研究方法
锡尔指数在衡量区域经济差异时可以同时测算组内差异和组间差异对区域整体的差异。[6]在本文的研究中选取相对指标中的锡尔指数(Theil entropy)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距进行衡量。
锡尔指数(Theil entropy)又称锡尔熵,最早是由锡尔等人(Theiland Henri,1967)于1967年首先提出。锡尔系数的分解包含以人均GDP比重为权重的T指标和以人口比重为权重的L指标。在下文的研究中,采用T指数分解研究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差异。计算公式为:
公式I
其中n为地区数,yi为i地区GDP占区域总体GDP的份额,pi为i地区人口数占区域总人口的份额。T指标越大,就表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大;反之就表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小。
T指标的一阶段分解:区域总体差异分为上中下游区域差异(TRD)和各省市之间的区域差异(TPD):
公式II
其中,yi、yij分别代表i部门GDP占区域总体地区生产总值比重、i部门j省市占i部门GDP比重;pi、pij分别代表i部门人口占区域总人口比重、i部门j省市占i部门人口比重。
三、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基于锡尔指数(Theil entropy)的分解结果,得出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趋势变动,如下图所示。
图1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趋势变动
图1是长江经济带经济差异的theil指数图。可以看出,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的总体空间差异在1978-2007年呈现出U型,即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2007年至今则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中,长江经济带地带间的经济发展差异1978-2007年呈现上升趋势,2007年以后的变化趋势同长江经济带总体经济差异的变化趋势一致;中上游内部的经济差异有较小的上升趋势;下游的经济差异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由此可见,自改革开放以来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差异主要是由下游的内部差异和地带间差异的相互作用造成的,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差距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三大地带间的相对差异水平还处于相对较高水平,下游内部的经济差异不断缩小,中上游内部的经济差异有相对扩大的趋势。
图2 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之间及内部的经济差异
由图2可以看出,(1)下游内部的经济差异对总体经济差异贡献份额最大,但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2).中游内部的经济差异对总体经济差异贡献份额很小,但呈现出不断上升趋势;(3)上游内部的经济差异对总体经济差异贡献份额较小,且呈现上升趋势;(4)地带之间的经济差异对总体经济差异贡献份额很大,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并超过下游内部经济差异成为长江经济带经济总体差异的重要贡献部分。由此可见,地带间差异的缩小将成为未来长江经济带总体发展差距缩小的主要动力。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杨开忠.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研究[J],经济研究,1994(12):28-33.
[3]杨伟民.地区间收入差距变动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1992(1):70-74.
[4]蔡昉,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J],经济研究,2000(10):30-37
[5]MasahisaFujita,DapengHu.Regional disparity in China 1985 -1994:The effects of g lobalization and economic liberalization[J].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2001,35:3-37.
[6]李小建,乔家君.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县际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J].地理学报,2001,56(2):136-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