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园区结构与发展路径选择

2017-10-10徐常建

社会科学动态 2017年9期
关键词:科技园区工业园区产业园

徐常建

产业园区结构与发展路径选择

徐常建

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园区的结构也在不断调整,而产业园区的发展作为地方政府产业政策的重要抓手,园区的结构和路径选择就尤为重要。一个地区产业园区发展可能选择的两种路径:IP—SP—HTD(工业园区—科技园区—科技新城);IP—BP—CBD(工业园区—商业园区—中央商务区),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取决于一个地区的自身条件,包括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园区结构等。国内外案例的研究表明,产业园区发展路径选择不可逆,非中心区域最优选择是HTD;HTD形态是多元并存的形态。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看,产业园区是调整地区产业供给能力和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必须避免商业地产和过度商务化发展对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挤出效应。在以劳动力为代表的要素结构调整过程中,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工业园区应向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科技园区转型,智能制造、企业创新中心等都是可行的推动方式。

园区结构;生产因素;产业集聚;经济转型

一、引言

产业集聚一般从本地区所具有的自然优势出发,例如便宜的土地、专项资源、宜居性气候等更容易吸引到成熟的劳动力资源,经过比较长时间的自然发展,逐步形成本地的集聚优势,形成本地独有的市场生态环境。然而事实证明,和历史上产业集聚的要素提供不同,20世纪70年代后大部分产业集聚的科技创新园区并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往往具有明显的政府干预特点,我国的产业集聚更是如此。徐雷(2013) 通过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研究,发现政府对制造业的补贴降低了本地的市场效应,提高了制造业的凝聚力,使制造业更偏向于集中在一个地区①。顾元媛(2015)等通过对全国52个高新技术开发区研究,认为开发区建立初期,地方政府干预对开发区集群的绩效影响显著为正②。

对产业园区的研究更多的是从产业园区自身出发研究产业集聚问题。如谈丹(2017)从产业集群的角度研究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认为调整R&D的投入结构,让更多中小企业引入竞争机制等这些有利于园区的发展。从已有的研究来看,还缺乏从产业园区发展到产业集聚的发展,进而引起地区经济结构的变化的研究。产业园区是实现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发展产业园区已经成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在各地纷纷建立新城的情况下,如何支撑新城的发展,无疑需要产业的支撑,产业的发展带来园区的发展,进而引起经济结构的变化,而经济结构的变化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也可以检验转型升级的效果。其中产业园区的发展路径就尤为重要,产业园区的结构决定了经济的结构。在城市发展扁平化、多中心的发展趋势中,非核心中心区发展的目标指向和路径选择是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

二、理论构建

按照配第—克拉克定理:一个国家的经济重心和劳动力将会从农业转移到工业,再转移到服务业,世界产业园区的出现是从工业园区开始的。根据Muhammad Umer Wasim(2014) 等学者对产业园区的研究,工业园区演进的过程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路径,这种路径的交叉口是随着工业发展的深化,产业向更高水平的制造业发展,对服务业产生了巨大的需求③。因此,伴随着科技园区的发展,商业园区(BP)应运而生。集中性的消费性园区(综合体)和集中性的生产性服务产业园区(如金融总部)等快速发展,形成了一支与工业园区演进发展来的科技园区同样对生产资源有强烈需求的力量,即商业园区。科技园区和商业园区发展的指向差异巨大,从而形成了一个地区发展的不同路径选择④。路径一:IP—SP—HTD(工业园区—科技园区—科技新城);路径二:IP—BP—CBD(工业园区—商业园区—中央商务区) (如下图)。

图1 产业园区演进的两种路径

1.路径一:IP—SP—HTD模式

世界上第一批产业园区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和美国,以单一产业(煤炭、钢铁、化工、汽车等)为主导的传统工业区,随着园区的发展,各国开始聚焦产业地产的开发。到了50年代中期,城市郊区产业地产开发与内城问题解决、信息技术的出现和高速公路的发展相伴而生。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入和产业转移,许多发展中国家设立了出口加工区。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产业地产在世界上蓬勃发展,成为重要的经济空间形式。这些产业地产名目繁多,有各种“园”和各种“区”。新技术革命的发展改变了传统工业生产和组织方式,催生了一大批新兴工业部门和新兴企业,其中高科技产园区的数量占世界产业园区的绝大多数,成为产业园的主流趋势。自“硅谷”兴起以来,通过科技产业园区把科研成果转化为高科技产品,已成为在新技术革命世界浪潮中把科学技术变为生产力的最重要途径之一(如表1)。

表1 世界工业园区的基本概况

与科技园区共同形成的是高收入人群和中产阶层的崛起,中产阶层在生活中对消费性服务需求和在工作中对生产性服务需求不断增加,在科技园区周边嵌入性出现了一些商业园区或商业楼宇。科技园区仍然是占主要规模和比例的产业园区,出现了以松散联合型、创建新区型、旧区拓展型、“孵化器”类等不同形式形成的科技园区。若干科技园区与商业园区协同发展,从功能单一的产业区逐步发展到现代化综合功能区。现代产业发展明显不同于传统工业的发展模式,具有智力资源密集、规模较小、信息网络化等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新的产业区功能的综合性,不只是工业加工、科技产品制造区,还包括与制造业发展相配套的各种商业服务、管理服务、金融信息服务、娱乐休憩服务、医疗服务等综合功能,其核心职能依然是服务于制造业的科技研发和生产制造。

2.路径二:IP—BP—CBD模式

商业园区的发展出现在工业园区之后,但并不一定与工业园区或科技园区长期共存在一个区域内。相比科技园区与商业园区的互补性关系,商业园区与科技园区的发展则具有空间上的可分离性。一个极端的例子就是中央商务区(CBD)。在足够大的购买力人群和购买力条件下,一个地区通常会有自发形成中心区,中心区的形成对原来本地发展的工业产生了挤出效应,工业企业开始承受不住商业发展带来的高成本,因此逐渐开始搬迁至较远的郊区寻求发展空间。

埃森格林和古普塔基于80多个国家的服务业发展数据研究发现,在经济增长中服务业的内部结构变迁会出现如下一些特征:当人均收入比较低时,传统服务业占GDP比重不断上升,在人均收入到达3000美元后,出现拐点,其占GDP比重开始下降,传统服务业总体呈现倒U型增长;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消费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缓慢上升;当人均收入达到4000美元后,现代服务业占GDP比重快速上升,呈现持续快速增长趋势。

中心区商业园区或楼宇经济的发展迅速抬高当地的住宅、商业的租赁市场价格,由于生活的便利性,越来越多的人群向该地区集中,进一步抬高市场价格,直至商业园区的产业集聚产生了对周边工业足够大的辐射作用,中央商务区(CBD)开始形成。至于中央商务区的边界在哪里,取决于周边经济的发展条件和发展水平,也就是外部经济对CBD服务业的需求程度,当CBD外的经济发展对其服务业需求不断增加时,在有限的距离内将引致CBD的扩容。英国的伦敦、日本的东京、中国香港、深圳的福田都是类似的发展阶段。同时,我们发现CBD的产生往往发生在市中心区,而非郊区,郊区的服务业发展往往具有嵌入式特征,此时出现的商业园区并不一定最终演变成为CBD。

三、影响因素与路径选择

结合前面理论分析,产业园区发展路径具有不同的方向,主要展示三条发展路径(如图2)。第一条是走向中等收入陷阱之路。在1950—2008年间,全世界200多个发展中的经济体,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国家或地区由低收入跨入高收入,绝大部分发展中经济体依然深陷贫困之中,很多深陷贫困的国家把大部分资源投入重工业,没有大力发展符合地区比较优势的部门,导致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倒退。第二条是IP—SP—HTD(工业园区—科技园区—科技新城)的发展之路。第三条是IP—BP—CBD(工业园区—商业园区—中央商务区)的发展之路。很明显,第一条发展路径是各地经济发展竭力避免的模式,第二条或第三条发展道路是园区要走的发展模式。但是,是什么因素影响选择第二条还是第三条发展路径呢?这关系到园区结构的发和地区经济的发展。

图2 不同的发展路径选择

由产业发展特征和产业园区演进过程来看,政府选择园区的发展路径要根据本地区的情况,主要取决于地区的产业基础、区位因素、园区结构。对于一个地区的非核心中心区,制造业比较发达,占比在三产中领先;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增长较快,具备了相应科技产业升级的基础;工业园区、科技园区和商业园区处于多元共存的阶段。对于这样的区域可以选择第二条路径,走工业园区到科技新城的发展模式。因为由世界城市产业发展规律可以看出,一个城市多个副中心若都采取商业园区的模式时,也就意味着商业园区所占的比重将快速上升,很可能将产生对科技园区的挤出效应,不利于地区的发展。相对应的,如果一个区域处于地区的核心区域,经历了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各种资源汇聚于此,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开始受制于空间的限制、人口过快增长、诸多社会方面问题时,可以选择走工业区到中央商务区的发展模式,制造业转移到周边区域,大力发展服务业。

四、案例考察与启示

从产业园区发展路径视角下考察世界上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如我国台湾新竹、硅谷、北京中关村、东京、我国香港、伦敦的形成路径。根据上面的理论分析,新竹、硅谷、中关村的发展路径是IP—SP—HTD(工业园区—科技园区—科技新城)模式,东京、香港、伦敦的发展路径是IP—BP—CBD(工业园区—商业园区—中央商务区) 模式。这几个地区或城市是结合本地的条件,剖析两种模式中发展比较成功的典型案例,对我们现在区域的园区发展路径选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对科技新城发展模式的考察

新竹、硅谷、中关村发展选择的是科技新城模式。新竹科学园区逐渐成为北台湾的科技中心,并且按照发展计划包括苗栗铜锣园区、桃园龙潭园区、竹北生物医学园区以及宜兰园区,发展成为著名的科技重镇。地处美国加州北部旧金山湾以南的硅谷,以硅芯片的设计与制造而得名,后来其它高技术产业也蓬勃发展,硅谷就成了高新技术的代名词。硅谷是随着20世纪60年代中期微电子技术高速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以斯坦福、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世界知名大学为依托,以高技术的中小公司群为基础,并拥有思科、惠普、英特尔、苹果等大公司,融科学、技术、生产为一体。中关村,即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中国高科技产业中心,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第一个“国家级”人才特区,是我国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形成了一区多园的空间格局,被誉为“中国的硅谷”。驱动它们发展的因素除了便捷的交通条件,还有就是人才、研发中心等载体的聚集地,促使其发展成为区域乃至全球科技高地(如表2)。

表2 新竹、硅谷、中关村发展的对比

2.对中央商务区发展模式的考察

中国香港、东京、伦敦选择发展的是中央商务区模式。香港目前是贸易、金融、港口等服务业发展的高地。东京同它南面的横滨和东面的千叶地区共同构成了闻名日本的京滨叶工业区。东京都市圈的周边聚集了以工业为主的八王子市、横滨等市,东京金融业和商业发达,对内对外商务活动频繁。作为全球城市的伦敦,稳居欧洲最大的金融中心城市地位,在二战之后的 70多年里成功地实现了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实现了从“工业之城”向“金融之都”、“创意之都”的华丽蜕变,成为城市转型的典范。在伦敦分布有许多银行、保险公司和金融机构,超过一半的英国百强公司和100多个欧洲500强企业均在伦敦设有总部。分析上述三个地区可以发现,都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这是促使它们转型的前提条件。香港由于靠近祖国大陆,制造业转向内地,利用自身优势转型成为集港口、金融、高端服务发展独具优势的地区。东京借助都市圈,将制造业转移到周边城市,核心区发展成为商贸金融中心,带动了整个东京圈的发展。伦敦在制造业的大发展中由于附加值的降低以及带来环境的污染,结合自身优势逐步转型发展成面向世界的金融、创意服务业的高地(如表3)。

表3 香港、东京、伦敦发展的对比

3.不同地区产业园区发展路径启示

(1)路径选择不可逆。根据世界产业园区发展的路径显示,一个地区一旦走上CBD的路径,那么就会产生对科技园区的挤出效应,尤其是在科技园区的产业发展相对缓慢,没有足够的利润来支付不断上涨的租金时,企业将不得不迁离CBD,只有与商业一样具有高利润的企业才会进来。

(2)非中心区域最优选择是HTD(科技新城)。非中心区的产业以工业园区和科技园区为主,按照产业发展规律,应着重实现产业的升级来不断提高地区产业的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的提高。因此,非中心区最优的选择是持续发展科技园区,尽量避免商业园区的发展超过科技园区造成对科技园区的挤出。

(3) HTD形态是多元并存的形态。HTD形态下,科技园区为主,商业园区嵌入式发展,工业园区同样并存,难以忽视,根据三者之间的比重关系,可以判断该片区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当工业园区比重较大时,产业仍然处于工业化早期阶段,当科技园区比重较大时,产业或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和后期,商业的功能服务于科技园区的企业和工业园区的企业。

五、结论与建议

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看,产业园区是调整地区产业供给能力和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经济转型过程中必须避免商业地产和过度商务化发展对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挤出效应。在以劳动力为代表的要素结构调整过程中,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工业园区,应向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科技园区转型,智能制造、企业创新中心等都是可行的推动方式。

对于一个区域,如果满足以下条件:此区不是城市的核心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高新技术产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快速发展,在经济中的占比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园区既有低端的传统制造业园区,又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域、商业园区、创意园区等多元并存;工业在经济中的比重比较大。对于同时存在这些情况的区域,园区发展可以向科技新城的方向发展,在主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的同时,发展为这些产业服务的科技服务型产业,并辅以发展其它的服务业,从而促进区域要素的集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最后形成将技术创新和创业两方面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较长时间的培养,拓展至较大规模的商业运营区域,包括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创新园区和商业园区,并形成独有的区域性经济生态环境,形成若干科技产业园区、商业园区、工业园区组成的科技新城。

对于一个地区而言,拥有港口等便利的区位优势,已经经历了前期工业化的过程,未来的发展方向要结合自身优势,若有制造业发展的腹地,并且与制造业发展地区紧密相连或者处于核心区,可以考虑将此地区发展成为为制造业配套和服务的中央商务区,带动周边制造业的发展,也实现本地区的转型升级。

注释:

①徐雷:《政府干预下的产业集聚与转移——以辽宁沿海经济带为例》,《经济研究参考》2013年第27期。

② 顾元媛、沈坤荣:《简单堆积还是创新园地?——考察高新区的创新绩效》,《科研管理》2015年第9期。

③Muhammad Umer Wasim,Factors for Science Park Planning,World Technopolis Review,2014,3(2),pp.97-108.

④ IP(Industrial Park):专门提供针对某一类工业发展的集聚区,较之Business Park,更偏向于重工业发展集群的工业区。BP(Business Park):提供商业办公场所和轻工业集聚,鼓励并提供伴随轻型制造业的各类商业服务机构的商业园区。SP(Science and Tech Park):创新为目的,并鼓励技术转化和孵化创业行为,一般以地区性大学或研究机构为核心的科技园区。HTD(High Tech Business District):将技术创新和创业两方面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较长时间的培养,拓展至较大规模的商业运营区域,内部可能包括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创新园区和商业园区,并形成了独有的区域性经济生态环境,形成若干科技产业园区、商业园区、工业园区组成的科技新城。CBD(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位于城市中心,高度集中了城市的经济、科技和文化力量,作为城市的核心具备金融、贸易、服务、展览、咨询等多种功能,并配以完善的市政交通与通讯条件的商务活动区。

(责任编辑 陈孝兵)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经济特区产业转型与发展机会的社会分配研究”(15JJDZONGHE032)

F276

A

(2017)09-0030-05

徐常建,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广东深圳,518060。

猜你喜欢

科技园区工业园区产业园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磐安工业园区
山西打造首个电商快递产业园
山西首个快递+农产品产业园将于10月建成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该不该在小镇附近建立工业园区
江苏宿迁建成扶贫产业园
邮亭工业园区管委会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
工业园区环境治理之法律思考——以新疆阿克苏市工业园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