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源头培育竞争力,走差异化之路
2017-10-10高心如
本刊特约记者 高心如
从源头培育竞争力,走差异化之路
本刊特约记者 高心如
东南造船公司批量出口的客滚船
船企仍面临“接单难、融资难、交船难”的挑战,随着手持订单的持续下滑,开工不足的矛盾将日益显现。
8月10日,2017年国家船舶基地联席会议在江苏南通市召开,商务部、工信部、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有关领导,12个船舶基地及18家基地企业负责人和部分金融机构人员参加了会议。各船舶基地与基地企业负责人均表示,当前,船企仍面临“接单难、融资难、交船难”的挑战;不仅如此,随着手持订单的持续下滑,船企开工不足的矛盾将日益显现。对此,业界人士开出了“药方”:船企还需从源头培育国际竞争力,走差异化发展道路。
订单“井喷”难再现交船难题依然待解
与会的业内专家认为,国际船舶市场曾出现过的订单“井喷”现象,再度出现的概率极低。其原因是,当时是在新世纪初期,造船技术迈上一个新台阶,船舶产品的设计水平较高,功能配置较先进,建造吨位较大,品种规格较齐全,数量不断增加,分布地域较广,更新换代速度较快,从而造成了订单大量增加的现象,但也导致此后市场需求大幅减少。
与会业内人士表示,曾有一家船企批量建造了同一规格的海工辅助船近180艘,销往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此外,集装箱船不断向着大型化发展,从最初的280TEU发展到18000TEU,1艘超大型集装箱船的运力相当于60余艘小集装箱船。然而,新船的使用年限平均为20—30年,有的船型的使用年限甚至更长。因此,在国际船舶市场“井喷期”建造的各类船舶,足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满足航运业的需求。这意味着,新船市场全面复苏,订单再度“井喷”的可能性很小。
不仅如此,“交船难”的问题依然困扰着船舶行业。导致船企“交船难”的原因有二,一是船舶数量过剩,二是与船企签约的“船东”本身不是运营商,而是以“先造后卖”的“二船东”。由于市场不景气,他们既无法支付合同余款以及船舶滞留维护费,又无力将船接走,甚至弃船。举例来说,某家国内船企的滞留船舶价值高达200多亿元,还有一条江内滞留船舶多达几十艘的现象。上述问题对新造船市场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造船行业还需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马尾公司加紧建造227米挖矿
从源头培育国际竞争力走差异化竞争之路
不过,与会的业内人士也指出,尽管新船订单“井喷”导致了产能与运能双双过剩,但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市场需求总会存在。此外,当前国际市场对于具有“特、优、新”特点的船舶仍有需求,如深海挖矿船、海洋采金船、海洋可燃冰开采专用船、支线集装箱船等。
事实上,我国造船业当前承接的订单或在建产品中就有这一类的船舶,部分船企正是凭借着技术先进、配置优良、制作精湛、功能独特、质量上乘、国内首创或国际领先的船型,在国际市场占有了一席之地。这表明,推进技术创新是船企从源头上强化市场竞争力的利器。
对此,业界人士认为,船舶行业要继续保持自身优势并提升竞争力,不妨对于在“新、特、优”产品设计方面做出贡献的个人、设计中心(研发中心)、企业等,由国家有关部门会同行业组织联合给予表彰与奖励。对于个人而言,此举能激发其再创新的热情;对于设计中心(研发中心)而言,这有助于团队进一步发挥集体优势;对于企业而言,这有助于充实研发资金,推进再创新、再研发工作,使企业做到产品“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保持竞争优势。
回顾新造船市场订单“井喷”时期,有部分经营者盲目进军造船业,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大兴土木建船厂,大胆融资搞造船,同质竞争抢订单等现象,最终导致船老板“跑路”、企业破产、工人讨薪、银行追贷等乱象,不仅给骨干船企带来不少冲击,也给国家造成极大损失。
与会的业界人士指出,造船行业必须吸取上述教训,避免再度出现豪华邮轮热、游艇热、海工装备热……为此,船企要坚持差异化经营,避免同质竞争;企业的经营决策者则要站在国际市场的高度,从全局出发,科学分析、研判、预测市场,努力做市场的引领者,实现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