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创意人才国家资质认证体系建构及培养模式研究*
——以英国资质认证体系为借鉴

2017-10-10刚2戴丽兰

远程教育杂志 2017年5期
关键词:资格证书资质资格

孟 勇 吴 刚2, 戴丽兰

(1.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管理学院,上海 201620;2.复旦大学 管理学院,上海 200433)

创新创意人才国家资质认证体系建构及培养模式研究*
——以英国资质认证体系为借鉴

孟 勇1吴 刚2,1戴丽兰1

(1.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管理学院,上海 201620;2.复旦大学 管理学院,上海 200433)

资质认证是一套体系,正常包括认证标准结构与认证要素,前者主要依据职种与职级进行分类设计;而后者是通过对具体职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行为的分析来确定,二者共同构成资质认证体系的具体框架。长期以来,中国创新创意人才缺乏权威资质认证、缺乏开发依据,存在结构不合理、培养方向盲目、人才素质总体偏低等问题,无法适应创新创意产业发展的需要。英国是最早提出“创意经济”概念的国家,也是国家资质框架建设较为完备的国家之一,借鉴其人才资质框架的发展历史、设计理念、体系构成及其对应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中国本土实践,构建以学分为基石,以职业能力(胜任素质)为依据,以职种、职级为维度,以贯通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为目标,包含职种、职级、职业能力、学分、学时、课程体系以及考核体系等七要素的创新创意人才国家资质认证框架及人才培养体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创新创意人才;国家资质认证;人才培养模式;规范资格框架(RQF);学习成果;学分

一、前言

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 (Alvin Toffler)曾在其代表作“未来三部曲”中写到:“资本的时代己过去,创意时代在来临”。在托夫勒看来,知识资本取代物质资本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必然趋势,并认为创新创意将成为知识时代的显著特征,谁能占领这一制高点,谁就能获取竞争优势。

经济学家R·弗罗里达 (R·Florida,2005)也将“创意经济”看作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的又一新兴经济时代,并认为知识和创意是一种全新生产要素,必将取代传统自然资源与货币资本,成为创造社会财富、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源泉。而知识与创意又离不开创新创意人才这一载体,所以,拥有一批受过专业训练、具备国际视野,兼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推动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前提与基础[1]。

然而,随着我国创意产业的快速扩张膨胀,创新创意人才缺乏权威资质认证、缺乏开发依据,存在结构不合理、培养方向盲目、人才素质总体偏低等问题,无法适应创新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基于此,我们在反思中国创新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通过研究英国国家资质框架体系、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校企合作等成熟经验,并借鉴欧美其他国家的一些有益做法,结合中国本土实践,运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访谈以及实地考察等多种方法,探索设计中国国家资质框架的建设路径和教育体系创新实验方案。

二、中英人才资质认证体系的比较研究

(一)资质认证与资格认定

人才资质认定在我国尚属于起步阶段,长期以来,我国更多地关注的是资格认定,其中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就是典型代表。两者都是依据某种标准对认证对象进行测评的结果,但资格认证是进入某一行业或领域的强制性要求,更多强调的是准入门槛;而资质认定是对某种条件和能力的认可与肯定,强调的是被测评人是否具备相应的能力水平。因而,本文中的“资质认证”是指依据各种职位的绩效标准,对创新创意人员能力的鉴别和认定的过程。

实际上,资质认证是一套体系,正常包括认证标准结构与认证要素,前者主要依据职种与职级进行分类设计;而后者是通过对具体职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行为的分析来确定,二者共同构成资质认证体系的具体框架。

(二)中国人才资质认证体系发展概况

中国的资质认证体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历资质体系,二是职业资质体系,前者对应正规教育体系下学历教育的学习成果,后者对应非正规教育体系下非学历教育的学习成果。从体系框架来讲,前者涵盖了从中专、大专、本科至研究生教育的学历证书,这些证书目前都由教育行政部门主管,由学校具体颁发,主要授予完成相应学业(学分),并通过考核达到国家人才培养规格基本要求的学生。后者主要包括各种职业资格证书与技能等级证书,学习者在接受由专业机构所组织的职业培训并通过考核后,由人社部颁发其相应的资格证书。

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及其相关管理制度,是构成国家资格框架的核心要件。国家从教育改革及长期发展的需要出发,从2010年起就开始探索构建全国统一的国家资质认证体系的必要性,尽管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没有直接提到国家资质框架,但提到了学习成果认定制度。在围绕这个制度开展实践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学者意识到必须要建立一套统一的资质认证体系,否则学习成果的认定将变得异常困难。所以在2016年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明确提出“国家资历框架”这一概念,提出要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要推进学历教育学习成果、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与职业技能等级学分之间的转换、互认等现实问题。

(三)英国人才资质认证体系的内涵解析

英国人才认证体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如图1所示。

图1 英国认证体系发展的四个阶段[2]

第一阶段是1986年提出的国家职业资格体系(National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 System,简称NVQs体系),NVQs体系是英国最早一套职业资格体系,主要针对在职人员提供岗位教育与职业培训,没有涉及普通学历教育,并依据职业类型、学习内容以及学习结果不同,颁发不同等级证书,整套框架包括11个职业领域,每个领域又分为五个等级。

第二阶段是2004年的国家资格框架(National Qualification Framework,简称NQF体系),NQF体系比NVQ体系范围更广泛,囊括职业资格与学历资格,共包括九个等级,实现了与英国高等教育资格体系及欧洲资格框架(EQF)的有效对接。

第三阶段是2008年的资格学分框架(Qualification and Credit Framework,简称 QCF体系),QCF框架是一个建立在学分基础上的描述性框架,按照二维、三类、九级,共分27个模块。每个模块对应不同的学习难度(等级)和学分,最后基于学分多少来获得不同的认证资格。

第四阶段是2015年的规范资格框架(Regulated Qualification Framework,简称 RQF体系),RQF是一个全纳性国家资格框架,涵盖职业资格、学历资格、学徒资格以及普通资格等内容。该框架从下到上共分11级,只涉及评价标准与要求,不涉及具体评价过程与学习过程,具有很强的 “结果导向”特点,在每一级的标准描述中都明确界定应该掌握的知识与技能。

鉴于后两个框架体系的成熟度以及对我国当前建构国家资格认证体系的借鉴意义,下面就QCF、RQF以及SCQF(苏格兰学分与资格框架)与FHEQ(高等教育资格框架)体系进行详细分析。

1.资格学分框架(QCF)

由于之前的NQF框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每个学习单元的学习内容太多;不同单元之间的学习内容有重复现象;资格名目过于繁杂等。因此,英国政府就想建立一个能够覆盖所有类型学习的简洁明了、灵活易用的全纳性资格框架——英国资格与学分框架。该框架最大特点是建立在学分转换基础上的一种认证体系,整个体系包含两个维度、三个类别、九个等级以及27个模块,如表1所示。

表1 QCF资质与学分框架的结构

其中,两个维度是指纵向的“级别”维度与横向的“学习量”维度。三个类别是指横向学习量维度又按照“证明”、“证书”以及“文凭”分为三个不同类别,每个类别对应不同学分要求。九个等级是指纵向级别维度从入门级到八级,共分9级;27个模块是指由2维3类9级所形成的27个方格,每个方格都由特定学习量、学分以及学习难度所构成的学习单元。

此外,QCF还包含五大构成要素,分别为级别、学习单元、学习量、学分以及资格。其中:

(1)级别(Level):是根据学习内容的难度和学习量的多少来划分的,从入门级(Entry Level)到8级共分9级,难度逐级提升。每个级别QCF都从“概述”、“知识和理解”、“应用和行动”以及 “自主性与问责性”四个方面的指标来进行具体描述,如表2所示。

表2 QCF资格与学分框架1级水平描述举例

表2是针对1级水平的描述,其“概述”中强调“能够使用相关知识、技能或程序解决一些常规问题”。而如果是4级,其对应要求则为“能够运用相关理解、方法和技能解决明确、复杂且非常规问题的能力”。 不同级别之间的描述与要求有着明显的差异。

(2)学分(Credit):是QCF中最为核心的一个要素,是资格认定的基础,也是衡量学习量与学习难度基本尺度,通常修完10小时的国家学习时间(National Learning Time)可以获得1个学分。其中,国家学习时间是一种计量单位,是一种平均学习时间,而不是每个学习者具体所花费的实际时间。同样是1个学分,有的学习者可能实际花费15个小时,也有人可能只用了5个小时。此外,能否获得相应学分,与学习时间、地方和方式无关,只要能修完规定内容并达到相应评估标准即可。

(3)学习量(Credit):是QCF引入的新概念,学习量的大小最终也是靠学分多少来表示,同一个级别(例如1级)根据学习量的不同又被划分为三类不同资格,分别为:学习证明(Award)、资格证书(Certificate)和学位文凭(Diploma)。其中一个学习证明(Award)需要 1~12个学分,具体需要几个学分又根据级别来定,例如,3级别学习证明需要4个学分,也就是40个标准国家学习时间。同样,一个资格证书(Certificate)需要13~36个学分,而一个4级资格证书可能需要20个学分,即200个国家标准学习时间;一个学位文凭(Diploma)需要37个及以上的学分。

(4)学习单元(Unit):是QCF中最小的学习和认证单位。每个学习单元都是依据所属类别设计的,并且有自己的名称;不同学习单元所对应的学习内容、评估标准和可以获得的学分都不同。只有修完指定内容,并达到对应的评估标准,才能获得相应学分。不同学习单元所获得的学分可以根据目标资格自由组合与累加,组合后的学分只要能够满足特定资格的要求,就可以申请兑换资格证书。此外,依据不同资格对学习内容的要求不同,学习单元又可分为必修单元、选修单元、免修单元和其他单元。同一个学习单元对甲资格是必修单元,对于乙资格可能就是选修单元,这样便于学习者灵活组合。

(5)资格(Qualification):主要包含三个方面要素,涉及职业(行业)、级别与类别。如,婴儿护理6级学习证明,其中“婴儿护理”涉及具体职业(行业),6级是指具体级别,学习证明是资格类别。因此,每种资格都由行业技能委员会(Sector Skills Councils)制定规范标准,具体包括必须完成的学习内容、学分以及“组合规则”(Rules of Combine,简称 ROC),这些学习内容以及学分的获取,可以通过选择不同学习单元来实现。

2.规范资格框架(RQF)

尽管资格学分框架体系较为完整,但是在实际运行中仍存在不少问题:第一,职业资格与学历资格之间的融合度不高,偏重于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而轻视了普通教育。第二,不同资格之间的转化理论上可行,但实践中难以操作,因为每种职业都有自身的特殊性与专业性。第三,QCF的完整设计体系,也限制了灵活性,很多规则过于死板,无法适应行业(或产业)长期发展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Ofqual(英国资格及考试监督办公室)推出了规范资格框架(RQF),并决定从2015年10月1日起正式启用。

与QCF一样,RQF也是一个全纳型的资格认证体系,几乎覆盖了英格兰所有职业资格证书与普通学历证书等,并为学习者提供了一套统一的、简洁的、完整的资格证书管理体系。但与QCF以及其他资格认证不同之处在于:RQF更强调学习结果,而不是学习过程或评价规则,即资格认证主要是测量申请者最终学到了什么,而不是关注怎么测量其学到什么。因此,我们通常认为RQF不是一套规则,也不是一个规范流程,而是一个按照既定规则对各类证书进行有效管理的工具。对于RQF框架而言,除了它有一套完成规范资格要求以外,它还有三个核心要素:资格等级、资格大小与个人学习记录。

(1)资格等级(Qualifications Level):RQF框架如同一个完整的书架,里面摆放着各类供学习者按需所取的图书。书架上的书从左到右,从下到上,依次由薄变厚,既代表资格证书的类别和等级在变化,也代表不同证书所需的时间成本各有不同。其中,最薄的书位于书架最左下角,代表证书等级最低;最厚的书位于最右上角,也表示最高等级的证书,如图2所示。书架从下到上共分11层级(从入门级—8级),分别代表不同水平与不同类别的资格证书,不同类型的证书所具有的级别数是不同的,有的仅有1个级别,有的则跨越所有的11个级别。每级证书对知识与技能的内容与等级的要求都是不同的,如表3所示。

图2 RQF体系架构图

表3 RQF资格等级评价标准的描述范例

(2)资格大小(Qualifications Size):在RQF中,通常采用总学时 (Total Qualification Time,简称TQT)来描述资格大小,这里的总学时也是一种标准学习时间,代表获得某种资格所需要的平均学习时间,对具体学习者而言,其实际所花费的时间有可能等于标准总学时,也有能大于或小于。此外,在总学时中,根据学习方式不同,又可以分为在教师或其他专家指导下进行学习的时间,即指导学时(Guided Learning Hours,简称GLH);自己选择学习地点、学习时间以及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的时间,即自我学习时间 (Self-study Time)以及评价时间(Assessment Time)。为了确保学习质量,每种证书对指导学习时间是有规定,其中必须要在教师或相关专家指导下进行学习的最少时间为“最小指导学时”。与之对应,对“最大指导学时”也有规定,相对于指导性的总学时而言,最小与最大指导时间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3)个人学习记录(Personal Learning Records):这是RQF框架中新添的元素,是一种记录学习者的学习经历、学习成果、培训项目以及所获得证书等信息的在线电子记录档案。通过PLR,学习者可以随时查询自己的学习情况,也可以有计划的安排自己下一步学习目标。

总之,RQF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证书管理工具,为学习者提供了一套统一的、简洁的、完整的资格证书管理体系。如同为学习者呈现了一个大的书架,上面摆满各种资格证书,每种证书都按照一定规则进行编号(即证书编号),每种证书都有自己的证书名称,明确显示取得证书必须达到的学习目标、必须修完的总学时与指导学时,以及证书的级别、类型与专业(职业)领域等信息,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取相应要考取的证书。

在这个过程中,Ofqual像一个图书管理员,一方面,帮助学员选取要考试的证书;另一方面,还要对资格框架的运行过程执行监督。如果发现书被放错位置或其内容不理想,有权责成主管单位对其进行更新,对内容过时、规范缺失、含金量低、社会认可度不高的证书,也有权将其从资格框架体系中剔除。

3.苏格兰学分与资格框架(SCQF)

与英国主流资格框架不同,苏格兰有自己的学分与资格框架管理系统,它受苏格兰学历管理委员会(SQA)管理。SCQF将所有苏格兰主流资质证书都整合到一个统一的框架中,一共可分为12个级别,实现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的衔接,并通过等级及学分来界定不同资质以及相应的学习内容,如图3所示。此外,苏格兰职业资格特别强调基于工作实践的基础能力与基础知识,多数学分通常都是在工作场所中获得的。

图3 苏格兰学分与资格框架(SCQF)

4.高等教育资格框架(FHEQ)

英国的高等教育资格框架于2001年正式提出,由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构(Quality Assurance Agency for Higher Education,简称QAAHE)开发与维护,一共可以分为五个层级,分别对应RQF4-8,不仅实现不同资格证书之间的学分互认与互换,也打通了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联系,具体如表4所示。

表4 规范资格框架与高等教育框架比较

(四)英国人才资质认证体系的特点及借鉴

毫无疑问,英国的人才资质认证体系相对比较完善,通过对英国人才资质认证体系的发展历程、设计理念、框架构成以及相应的人才培养实践研究,我们可以从中汲取一些有益经验。

1.英国资质认证体系设计的理念及原则

(1)开放性。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国内与国际认证体系的相互衔接,实现各级各类资格证书的纵横融通,为人才的成长搭建可持续发展的立交桥。在对英国教育的研究中可以看出,英国资质认证体系强调学分的互认及工作经验的认可,相同的学分可以在不同的资格以及不同教育机构和培训机构之间进行互认,并实现了普职教等值互通。

其益处在于:一方面,可以进一步促进知识与技能的迁移,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与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可以将学校职业教育、社会职业教育(培训)以及普通学历教育通过学分统一到一个资格平台,避免教育和培训的重复,保障普职教等值互通,最终形成一个人才资质认证的完备体系。

(2)规范性。纵观英国从2004年国家资格九级框架 (NQF)的建立,到2008年资格与学分框架(QCF)的出现,再到2015年规范资格框架(RQF)的推出,每一时期的资格证书改革,都在试图用新的路径解决证书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伴随这些改革背后的“黄金定律”便是“统一”。尽管英国的资格证书制度就像其联邦制国家制度一样,存在各类资格证书且相互独立,但总会有一个统一的象征在引领着各类资格证书的规范走向。

(3)适用性。坚持“产教融合”,坚持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评测原则。

首先,行业协会作为雇主、教育提供方以及政府之间的桥梁,在整合资源、促进教育发展方面影响深远。在英国,行业协会既与高校建立了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关系,又与企业有着深度合作,同时也拥有众多培训服务提供商。一方面,它可以为雇主提供优秀员工;另一方面,通过制定行业培训与教育标准、认证高质量的培训项目,为员工的安置和发展提供解决方案,如图4所示。因而,英国的行业协会在校企合作、技能培训以及学徒制政策方面都颇有建树,成为促进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变革的重要力量。

图4 英国行业协会参与人才教育及培训的体系[3]

其次,雇主的参与进一步提高了“产教融合”的深度与广度。目前,英国的创新创意产业不仅强调专业发展,更关注市场需求,强调要从行业战略角度让雇主参与到高校的人才培养中,通过校企合作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通过提供可转移技能培训为学生开发真正有用的工作技能,确保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雇主代表企业可提供先进的技术、经验及设施,研究行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共同开发课程,提供系列解决方案,从而可以进一步提升高校研究能力与教育水平。

(4)制约性。英国的资质认证体系在设计时,也考虑到不同部门之间的制约性。其中,行业标准制定部门主要负责资格证书中所包含的知识、能力及技能标准的制定;英国资格及考试监督办公室(Ofqual)主要负责国家资质认证体系的设计、优化、运营过程监督以及为学习者提供资质认证的咨询服务;英国教育标准办公室主要负责对资质认证过程及结果的质量监督;英国教育部则主要承担政策引导及资源配置。这就使得知识及技能标准的制定、资质认证过程的管理以及认证结果与质量的监督相互独立、相互制衡,从而确保各类证书的质量及规范。

2.英国资质认证体系构成及运营特点

(1)全纳性的资格框架。英国现有的国家资质认证体系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全纳性,尤其是RQF体系,几乎覆盖了所有英格兰的职业资格与普通资格证书,QCF体系的设计也考虑到了不同资格证书之间的融合贯通。这种全纳性的设计最大优点在于避免了证出多门,标准不一,无法比较等问题。例如,以资格学分框架(QCF)为基础的国家资格框架,如图5所示。

图5 英国基于QCF的国家资格框架[4]

(2)简洁性的结构要素。通过学分、学习单元、级别、学习量以及资格等有限几个要素,将英国所有资格认证都纳入到框架体系中。其中,以级别为纵向维度划分不同等级资格;以学习量为横向维度划分不同种类资格(如,证明、证书及文凭);学习量又以学分来衡量,学分又以学习时间来计算;而学习单元是所有资格的基本组成单位,它界定了每种资格的具体学习内容。利用有限几个要素,不仅能够有效认证所有资格,而且能够将资格框架以一种最为简洁的方式呈现出来。

(3)规范的运行模式。英国现有资格认证的运行模式大约可以分为:注册—登陆—选择学习单元—学习并获取学分—组合学分—申请资格认证等步骤。首先,学习者需要在英国资格及考试监督办公室(Ofqual)的注册服务中心进行注册,以获取一个唯一的学习帐号;其次,学习者登陆帐号依据自身需求选择资格类型,每种资格类型都对应有具体的学习单元;第三,根据学习单元指定的学习内容,学习者完成规定学习量,并经过评估合格后就可以获得相应学分;第四,组合学习成绩,申请资格认证。整个运行模式相对完整、简洁、规范。

(4)通畅的学习路径。建立通畅的学习路径,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需求,是英国资质认证体系的又一特点。第一,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学分互换;第二,以前的学分可以累积,并可以折算到新的资格申请中;第三,相同学分通过自由组合可以在申请不同资格时互相转化利用,也可以在不同教育机构之间互认,这就避免学习者重复学习;第四,学习单元是最小的学习单位,也是学分授予的基础。利用学习单元分解学习内容,既方便学习者利用碎片时间,随时随地小步快跑地进行学习,也方便学习者通过学分组合自由申请资格,促进学习者在不同资格类型及层次之间自由选择。

3.从中可以借鉴的经验

英国资质认证体系的发展走过了30多年,尽管也存在众多问题,例如:过于强调职业资格而忽视专业学历资格,崇尚“精英”文化传统与“普职等价”实践之间的冲突,设计原则与运行规则缺乏灵活等系列问题。但其处理问题的方式以及取得的显著进步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

第一,英国的资质认证体系独立于欧洲资格框架体系之外,尽管他们之间实现了有效对接。但英国人认为每个国家的具体情况是不同的,英国应该拥有自己的资质认证体系。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文化悠久、社会经济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国家来说,坚持本土化原则更是我们在构建国家资质认证框架时必须坚持的原则。

第二,“普职融合、中外贯通”是英国资质认证给我们的又一启示,尽管我国也早有这样提法,但多年一直没有落到实处,究其原因在于缺乏从国家层面建立统一的国家资格框架及认定标准。如何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校职业教育与社会职业培训通过学分互认统一到一个资格体系中,以构建一个包容性强、普适性高又与国际接轨的认证体系,对于创新创意产业发展尤为重要。

第三,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一大主流趋势,碎片化的学习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学习的主要特征之一。英国资质体系以“学习单元”为基础,通过“学分互认”以及“学分组合”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个性化选择。尽管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不同职业由于其自身特殊性和专业性,很难完全互换,但其设计思想值得我们借鉴。

第四,“产教融合”。多年来,为解决教育与人才需求之间脱节现象,我们也做了很多探索,但大多效果不佳,流于形式。而英国人借助行业协会的力量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在英国,行业协会既与学校联系密切,又与企业深度合作;既为企业留住优秀的、合适员工,又为学校提供教育资源,成为政府、教育机构以及企业之间桥梁,不仅为“产教融合”提供解决方案,更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及资质认证。

第五,结构简洁、层次清晰、要素突出、实用性强,是英国新资格框架一大亮点。例如,RQF不是一套规则,也不是一个规范流程,而是一个按照既定规则对各类证书进行有效管理的工具。它为学习者提供了一套统一的、简洁的、完整的资格证书管理体系,帮助学习者很便捷地获取相关资格证书的所有信息以及评价方法等。这种以有限核心要素架构起的认证体系简洁实用,值得我们借鉴与参考。

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意人才资质认证体系设计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一)创新创意产业与创新创意人才

“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的核心理念是创新,而创新理念最早是由德国经济学家熊彼特(Schumpeter,1912)提出的。熊彼特认为,创新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将取代传统要素中的资本和劳动力,成为推动经济成长的根本动力[5]。

而“创意产业”与“创意经济”的概念最早由英国政府于1998年在其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专题报告》中首次提出,它特指“那些从个体创造力、技能和天赋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创造和开发来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6]”。此后,“创意产业之父”约翰·霍金斯(John Howkins,2001)第一次从产业角度给创意经济做了界定,他在《创意经济:如何点石成金》一书中,将创意产业界定为产品都在知识产权法的保护范围内的经济部门;而知识产权法所保护的知识产权主要有四大类:商标、版权、设计和专利。霍金斯认为,“与这四类相关的工业就组成了创造性产业和创造性经济”[7]。

2005年,R·弗罗里达更是大胆预测“创意时代”(Creative Age)已经到来,他还设计了一套衡量创意经济发展水平的3T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人才(Talent)、技术(Technology)和包容(Tolerance);并进一步提出“创意阶层”与“创意资本”概念,这些概念的提出,标志着对创新创意产业的研究从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社会价值的转变[8]。

所谓“创新创意产业”,通常是指以“人才、技术与包容”为要素,以“文化、创意、设计等知识产品为核心,以“创造、创作、创新”为手段,以“提供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为目的,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类精神需求,引领文化消费潮流的新兴产业。所谓“创新创意人才”也就是创意产品的生产者,而创意的基础离不开“知识”与“技术”。 如,克鲁沃和巴(Kelloway&Barling,2000)认为,创意人才是一种脑力劳动者,是一种与知识创造活动相关的工作者,所从事的工作与活动主要涉及知识的获取(Acquisition)、应用(Application)、创造(Creation)和迁移(Transmission)[9]。坦波(Tampoe,1993)认为,创意人才是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并热衷创新活动的特殊知识工作者[10]。而德鲁克(Drucker,1999)则将知识工作者定义为:掌握运用符号、信息或概念的能力,并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11]。

此外,也有一些学者从学历与职业角度来界定创意人才,如,贝尔(Bell,1973)认为,创意人才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是“后工业”时代的产物,包括工程师、技师、科学家以及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创造者等职业阶层[12]。富塞尔(Fussel,1983)提出了“X阶层”说,强调创新创意人才主要是从事艺术、创作、设计等创意工作,有独立心智,崇尚自由并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群体[13]。布鲁克斯(Brooks,2001)的“波波族(BoBo)”概念也凸显创意人才的知识性与包容性特征[14]。

毫无疑问,在这一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还属弗罗里达,他不仅提出了“创意阶层”(Creative Class)的概念,并将创意阶层进行了分类,分为“超级创意核心”和“创新专家”两部分,还界定了创意阶层的层级和边界以及不同创意层级之间的演化关系,如图6所示[15]。

图6 Florida的创意阶层示意图

综上所述,“创新创意人才”是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以“头脑”服务为特征,运用大脑对知识产品进行加工、处理与创新,进而产生附加值的人才,包括能够利用自己创新创意能力提供相关产品或服务而进行生产、流通、经营与管理的专业人才。

(二)创新创意人才资质认证体系的设计原则

(1)本土化原则。我们学习英国的成功经验并不是要全盘照搬,而是要学习他们资质认证体系设计的思想及内涵。中英两国国情及文化都存在差异,中国已经建立起具有自身特点的教育体系,因而,在设计国家资格认证体系时必须要坚持本土化原则。只有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与考核标准一致,建构起来的认证体系才有意义。

(2)国际化原则。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人才全球流动已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构建一种具备包容性和普适性的资质认证体系,既有利于创新创意人才的国际交流,也便于不同资质体系间的互认与对接。

(3)包容性原则。实现学历教育、职业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学习等多种学习成果的互认,是构建人才资质认证体系的主流趋势,创新创意人才更应如此,很多技能与知识无法通过传统教育获取。

(4)个性化原则。一方面,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学习者的学习时间、方式以及需求越来越趋向个性化;另一方面,用人单位的需求也趋向定制化。英国的RQF体系在这一点上处理得非常灵活。在RQF的书架图上,每一本书都代表了一个独特的学习单元,可以把这些学习单元结合在一起,按照不同的排列重新组合,以获得所需的相关资格,从而提供通向资格发展的不同路径,以满足雇主与学员的个性化需求。

(5)适用性原则。众所周知,国内现有很多资格证书含金量不高,不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原因在于:一是资格拥有者的知识、技能及素养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人才适用性差;二是资格证书获取的过程缺乏有效监督。如何使得证书持有者名副其实,成为用人单位真正所需要的人才,这是提高资格认证含金量及可信度的一个重要命题。

(三)创新创意人才资质认证体系的框架设计

通过借鉴国外比较成熟的经验,我们结合中国本土实践,在数据分析与比较研究的基础上,以学分为基石,以职业能力(胜任素质)为依据,以职种、职级为维度,以贯通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为目标,构建统一的创新创意人才国家资质认证架构及人才培养体系,如图7所示。

图7 创新创意人才国家资质认证体系示意图

具体来说,资质认证体系可分为纵向模块和横向模块两部分,涉及到的核心要素有职种、职级、职业能力、学分、学时等,其中:

(1)职种:是指同一业务系统内承担相同业务板块功能与责任的多个职位的组合。资格框架的纵向模块按照职种将创新创意人才进行分类,职种初步按照两级划分:一级职种按照人才类别划分,二级职种按照工作岗位划分(注:受图表限制,图7并未呈现二级职种),所有职种分类主要依据产业发展现状与人才学科中的人才分类标准。

(2)职级:是指与一定职种所对应的级别,是知识、能力及资历的综合体现。资格框架按照职级不同,将每个职种分为五级,分别为:入门级、初级、中级、高级与特级。

(3)职业能力:是指人们从事其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根据不同职种,职业能力的构成是不一样的。表5以“工业设计”为例,主要从设计研究、设计创意、设计制作、设计管理等四个维度进行考核。

表5 国家创新创意人才学分、资质及课程体系示意图范例——专业技术人才(工业设计)

(4)学分:同一个职种中不同职级依据学分来确定,每一级要修满20学分。其中学历教育中的实践学分不少于4学分(20学分×20%=4学分);职业教育中实践学分不少于10学分(20学分×50%=10学分)。

(5)学时:每1学分包含16个学时(按照本研究中方参与院校全学分制的实践确定)。但学时如何计算?有效学时认定标准等问题尚需要进一步完善。

(四)创新创意人才资质认证体系互认研究

资格教育与学历教育的互通是终身教育以及网络教育时代亟需解决问题之一,新的国家资质认证体系必须要考虑两者之间的互认与衔接问题。此外,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必然带动人才流动的全球化,因此,中国的创新创意人才资质认证体系,也需要与国际权威的认证体系通过等级的转换进行衔接(比如,英国RQF体系)。

在对比学分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并结合中国创新创意人才发展的现状,我们初步构建了资格教育、学历教育以及与RQF体系之间的转换与衔接关系,具体如表6所示:

表6 资质认证体系与RQF以及高等教育体系的衔接

(五)基于资质认证体系的创新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我们认为,产业发展的需要决定人才培养目标;而人才培养目标又决定人才培养规格,即决定培养什么样的人;人才培养规格则影响到课程体系的设计及教学方式的选择,如图8所示。具体来说:

图8 基于资质认证体系的创新创意人才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目标要符合产业发展的需求。现代创新创意产业需要拥有创新思想、创作技巧和创造技术等知识和智慧要素的精英人才;与传统意义上的人才相比,创意产业人才更需要具有独特的性格特征和鲜明的外在表现。

(2)人才培养规格(人才特征)要符合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所谓人才培养目标也就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即人才培养的规格问题。

与其他专业不同,创新创意人才具有自身特点:第一,创造性。创新创意人才的工作具有创造性,其思维过程基本是跳跃性,依托自身的知识与禀赋,借助灵感和想象,进行创新与创作的过程。第二,个性与独立性。创新创意人才一般都具有很强独立性,不愿意接受过多条条框框的束缚,具有强烈的自我实现愿望与创新挑战精神。第三,高知识性。创新创意产业与信息技术、传播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等领域关系密切,呈现出高知识性、智能化等特征。因此,创新创意人才既要掌握一定科学技术,将创意及思想借用技术手段转化为最终作品;还需要熟知市场经营与资本运作知识与技能。

(3)课程体系设置及教学方式要符合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基于创新创意人才自身特征,首先,要突出专业教育,兼顾通识教育。既要满足人才发展的专业需求,也要培养人才的综合素养,因为对创新创意人才来说,很多创意都来自于好奇心及灵感。其次,要坚持道(人文)、艺(艺术)、技(技能)并重发展的原则,将人文、艺术与技能有效结合。第三,变规模化生产为个性化培养。自由、自主与独立是创新创意人才的共性,富于想象,突破常规是创新、创造的基础。因而,创新创意人才的教学设计要凸显个性化培养模式。第四,坚持“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意识来自于活动,灵感来自于生活;最好的创意大多是来自于实践与生活,坚持工学结合,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课程考核与学习评价办法要符合教学目标要求。要构建以创新能力考核为主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秉持人才培养与人才考核分离是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提高人才评价质量的基本原则。

(5)教学管理机制要符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第一,变学年制为学分制。构建统一的国家资质认证体系要以学分为基础,学分是衡量不同职级的根本标志。因而,基于国家资质认证体系的人才培养机制也需要以学分制代替学年制。第二,贯通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建立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等值制度。一方面,可以实现多种学习渠道、学习方式、学习过程的相互衔接,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另一方面,也是构建统一国家资质认证体系的目标之一。第三,推进中外合作交流与学分互认制度。文化与艺术已经超越国界与民族,创新创意人才的全球流动已成为趋势,构建一个具有包容性和普适性的资质认证体系,既可借鉴国外成熟经验,也有利于人才的交流及资源的共享,而资质互认的基础是学分互认。

四、结束语

构建一个统一的国家资质认证体系,既要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也要兼顾雇主、教育机构以及国家的利益。从国家角度来说,资质认证体系建构可以规范当前资格证书市场,从根本上解决证出多门、证书泛滥、质量低下等问题;还可以贯通不同教育间的联系,推动终生教育的发展。从个体角度来说,建立统一的国家认证体系,可以帮助学习者明确自身职业发展路径,降低重复学习成本,拓展学习渠道及方式。从雇主角度来说,规范资质认证既可确保人才质量,又能明确人才的分级、分类,从而可以降低企业选人、用人成本。最后,从教育机构来说,一个统一、规范的国家资质认证体系,不仅可以为教育机构人才培养指明方向,也为其人才培养质量提供评价依据。

总之,对快速发展的创新创意产业而言,国家资质认证体系的构建,对提升行业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产业升级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但由于参与本次研究的学校数量有限,且缺乏行业协会及企业代表的参与,使得研究样本缺乏普遍性,收集的数据不够饱和,建构的国家资质认证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本文希望能够给众多同行今后的研究提供一种思路、启迪或参照模式。

[1]R Florida.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and how it’s transforming work,leisure,community and everyday life[M].New York:Basic Books,2002.

[2]Jodie Duffy.Education in the United Kingdom,PPT,21 November 2016.

[3][4]Jonathan Ledger.The role of sector skills councils in developing national occupational standards.,PPT,21 November 2016.

[5]赵瑾璐,潘志恒.浅析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02):79-83.

[6]The British Department for Culture,Media&Sport.Creative industries mapping documents 1998[DB/OL].[2017-06-25].https://www.gov. uk/government/publications/creative-industries-mapping-documents-1998.

[7]John Howkins.The creative economy:How people make money from ideas[M].Penguin Global,2001.

[8][16]理查德·佛罗里达,司徒爱勤 译.创意阶层之崛起[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9]E Kelvin Kelloway,J Barling.Knowledge work a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2000(3): 287-304.

[10]Mahen Tampoe.Motivating knowledge workers-The challenge for the 1990s[J].Long Range Planning,1993,26(3):49-55.

[11]林剑,李中斌.创意人才研究述评[J].经济问题探索,2012(10): 165-171.

[12]Ken G Smith,Christopher J Collins,Kevin D Clark.Existing knowledge,knowledge creation capability,and the rate of new product introduction in high-technology firm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5(2):346-357.

[13]Daniel Bell.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A venture in social forecasting[M].New York:Basic Books,1973.

[14]Paul Fussell.Class:A guide through the American status system[M]. Simon&Schuster,1983.

[15]David Brooks.Bobos in Paradise:The new upper class and how they got there[M].Thorndike Press,2001.170.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Qualification System and Training Model for Innovate and Creative Talents:Take UK National Qualification System as an Example

Meng Yong1,Wu Gang2,1&Dai Lilan1
(1.School of Management,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Shanghai 201620;2.School of Management,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

The standard system of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ion is usually composed of two parts:the struc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qualification standard.The former mainly designs the classification according to the grade and rank,and the latter focuses on the ability and behavior of the talented pers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osition,both of which make up the multidimensional framework of qualification system.For a long time,authorities certificating the creative talents of Chinese culture and basis of development are scarce.In addition,there exist an unreasonable structure and a blind training direction.And the composition of talents’quality does not match the practical development of creative industry.All problems mentioned above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severely.Britain,putting forward the concept of“creative economy”in the early time,is one of the countries with relatively complete national qualification framework.Hence,China can take Britain as lessons in aspects of the development history,design idea,system constitution and corresponding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of the talent qualification framework with local practices to build a national qualification framework and a cultivation system of talents of innovation and creation,which take the credits as the cornerstone,the professional ability(competency)as the basis, the job and rank as the dimension and the vocational and academic education as the goal and contain job,rank,professional competence,credit,learning hours and systems of assessment and course.

Talents of innovation and creation;National qualification;Talent training mode;Regulative qualification framework(RQF);Learning outcome;Credit

G420

A

1672-0008(2017)05—0064—11

2017年7月5日

责任编辑:陶 侃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工作场所学习与学习变革:革新实验室的理论及应用模型研究”(项目编号:BKA160155)研究成果之一。

孟勇,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副院长,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东方管理、教育改革等;吴刚,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开发与教育、工作场所学习等;戴丽兰,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开发、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教育等。

猜你喜欢

资格证书资质资格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拟发布《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等4项资质标准
2023年,这四类考生拥有保送资格
资质/荣誉
对完善查验员资格管理机制的思考
第二道 川菜资格人
资格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培训包的应用研究——以安防技术应用二级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为例
论高职院校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必要性
背叛的资格
2014年第四批农药生产资质合并企业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