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进口食品安全遭遇监管难题
2017-10-10
跨境进口食品安全遭遇监管难题
从央视“3·15”晚会曝光日本核污染区食品借跨境电子商务渠道悄然入华,再到法润面包事件,这些仅仅是跨境食品安全问题的冰山一角。如今,中国跨境电商平台正发展得如火如荼,在其高速发展的背后伴随着的是问题产品的流入。对此,“溯源难”是治理此类现象的一大难题,此外,还应该警惕的是,部分在“国内造假”的产品贴上外国品牌的标签,变身“洋货”借跨境电商平台销售。这些都是市场对监管部门提出的难题。
产地不明致“溯源难”
今年央视“3·15”曝光无印良品的两款进口食品产自日本核污染区,后无印良品发布声明称此为误解,引起误解的原因是本公司所销售的进口食品日文标识上所标示的“贩壳者 株式会社良品计画RD01东京都丰岛区东池袋4-26-3”,而该信息为其母公司名称及其法定注册地址,并非所售进口食品的产地,由于标签不明产生的乌龙暴露出追溯系统建设过程所面临的难题。
食品不像标准产品一样可以规定规格和尺寸,如果产地没有在产品出厂时进行编码认证,靠流通时制定统一的标准比较困难,在全球分工的大背景下,现在所谓 “溯源、定域不明”,比如一件货物可能是美国的品牌,但工厂建在越南,源头并未界定是原产地、加工原料产地、管理地还是分销商。另一个导致产地不明的客观原因是标签信息不对称问题。各国标签的产地、规格标识规则都不一样的,这十分考验执法人员的外语水平,执法人员未必都能看懂,即使看懂也未必能准确翻译。
关于进口食品的标签管理,2016年公布的《广东省网络食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第三十七条明确要求,入网食品经营者销售的预包装食品应当有包装、标签和说明书,标签和说明书应当符合法律、法规以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要求。进口预包装食品应当有中文标签,还应当有中文说明书。然而在今年初出台的正式文件中却没有这项规定,据称原因是国家对此还没有明文规定,如果广东省先出台了这样的文件,在处罚时,很容易出现混乱,所以在正式稿中删除了。对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起草的《网络食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确实并未找到相关款项。
实际上,我国溯源体系正在逐步完善。今年“3·15”前,广东南沙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建成了全国首个进出口商品全球质量溯源体系。消费者通过手机、网络查询进口商品上的“真知码”,便可获得有关该商品的20项相关信息,若发现商品质量或其他问题,可通过广东“智检口岸”公共服务平台、APP应用、12365热线电话、邮件等多个渠道进行咨询或投诉。通过南沙有关方面开发的“CIQ溯源码”,消费者便可查询到商品是从哪个保税仓发货,产品进入国内的流通变得可查证。
假货借跨境电商变身“洋货”
通常问题产品通过两种途径出现在跨境电商的平台上,一是通过个人去当地的市场直接购买的模式备货,这样的直营商家通常被称为“买手”,买手有可能在当地买到假货带回国内;二是产品其实是在国内生产,只是贴上外国品牌标签,后一种情况比较常见。在外国造假的成本要比购买正品高得多,且不说面临高额的造假处罚,背着假货从对方海关到我国海关就相当麻烦,而国内造假违法成本低,消费者很难辨别。
通过线下渠道进口食品需要面临工商局、食药监不定期的抽检,而且还有各种资质限定,出现问题食品的几率低,但在线上就不一样了,国内还没有“网络食品销售许可证”这样的资质认定,加上网络的隐蔽性、在线办公地点的不稳定性,导致监管困难,查处难度大。很多跨境电商销售的产品,其实是国货“一日游”后的结果,尤其是化妆品、衣服等渠道背书而非产品本身背书的产品,更是造假重灾区。
“慢节奏”难以适应“零等待”
跨境电商的“要速度”给传统程序式监管模式“慢节奏”提出新要求。众所周知,电商追求速度,最好是“零等待”。但出于保证食品安全的需要,结合传统外贸特点,现在实行的是“先检验合格后放行”的进口食品检验监管模式,这种模式从受理报检到出证放行,客观上要完成必要的检验检测等具体工作,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和工作程序,难以突破“零等待”这样的时间瓶颈。如何调整监管方式,达到最大限度地满足跨境电商的速度要求又履行好进口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责,是跨境电商给进口食品检验监管提出的新课题。也可以说是市场在倒逼我们对进口食品检验监管方式进行必要的调整。
跨境电商灵活的经营手法给检验检疫监管带来困难。电商经营有碎片化特性,从进口食品来说,有批次多、数量少,甚至单件、面向个体消费者、交易频次高等特点。最常见的模式:一种是电商经营者利用保税政策在保税仓库备货后,再通过网络平台接受个人订单,然后生成包裹以个人物品的形式销售到国内;另一种是通过网络平台在境外直接形成个人订单,以个人物品的形式入境。这些经营手法非常灵活,以个人包裹形式化整为零地进口,照搬传统监管方式进行监管是不现实的,存在监管制度滞后的问题。大量进口食品正在以这样或类似的方式流入国内,有些是不符合我国国家标准的甚至是假冒伪劣的,有些还重新进入到国内流通领域。
海淘遇假货 维权困难
线上渠道监管的缺失也导致了消费者在退货过程中维权难的问题。2017年3月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了《2016跨境进口电商平台用户格式条款审查报告》,报告指出多家跨境电商不履行“七日无条件退货”。海淘直邮模式下,“七天无理由退货”为何这么难?二次销售成本太高,部分买手是特意按买家需求购买的,可能只拿那么一件货,一旦退货可能就卖不出去了。而且跨境电商是国与国进行交易,而国家间的汇率是不断变化的,很有可能退货后卖家连本钱都亏了。对“假货”的认定是买家和卖家发生纠纷的主要原因,因为监管环节难免有空白地带,产品本来是假货还是在物流过程中被更换为假货,很难说得清。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16年度中国电子商务用户体验与投诉监测报告》显示,2016年跨境网购投诉占比达11.52%,远超2015年的投诉占比7.53%。其中,疑似售假、发货慢、客户服务等成为跨境网购的重点投诉问题。
我国实行的“无理由退货”很难让国外卖家理解并遵守,而且跨境购物流时间长,食品退货很可能再寄到卖家手中就过期了。业内人认为消费者维权难点在于,一是电子证据较易被篡改且时效性短,导致取证困难;二是所购商品产自境外,其质量鉴定、计量标准等无法统一,且商家均使用网络平台账号甚至交际软件账号等与消费者进行交流,真实身份不明确,导致侵权责任难定;三是跨境购可能会涉及多个国家或地区,因语言、法院管辖权等原因,异地维权会进一步加大消费者维权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