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十感言

2017-10-10李红霞

火花 2017年7期
关键词:物欲感言围城

李红霞

五十感言

李红霞

小时候觉得日子很慢,岁月很长,但不知不觉中,自己竟也一脚踏进五十岁的门槛了。记得四十八岁生日时写过篇《生日感言》,似乎已幡然了悟,加上言辞畅快,文采斐然,自然引来朋友圈一片叫好声。但两年过去,回头看看,却似一场将文字化作舞蹈的作秀。

想说的话很多,但遵“吾日三省吾身”古训,也以“三省”为限,各写几句话。

一省:尝试减损自己的物欲。有人说,人生实苦,因为有90%的人的90%的愿望要落空,但这是针对过多的物欲、权欲、情欲等等而言,究其根本又可归结于对外物的占有欲。中华文明传承几千年,积淀了一些实用主义的文化基因;加上国门开放后,又把西方潘多拉盒子里的拜金主义妖魔放了进来,以至于现在的中国,比任何时代更耽于物欲。一个人年轻时因为要撑起家庭,要干事业,要出人头地,带着“辎重”前行,是可以理解的。但经过半辈子的奋斗,已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生活已基本无虞,为什么不尝试从物质的泥淖中拔出身子来,将更多的心力投入精神领域呢?即使从实用主义的角度讲,物欲满足时得到的快乐是重复的、有限度的、呈递减规律的,而对精神的追寻和思想的修炼却是多元的、无限的,每天都在递增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老子这句话有多种释义,这里我姑且引申为:人要想真正得道,就要减损自己过多的欲望。周国平曾在一篇《生命的减法》中写道,一次旅行,他乘法国航空从北京出发时带了六十公斤行李,到圣地亚哥后,改乘智利航空,规定只能带二十公斤,精简后东西少了,却并没有感到缺了什么。生活就是这样,一个人在这个世界生存,真正的物质需求其实是很少的,多余出来的是从习惯、虚荣、贪婪、占有欲的腐殖土中长出的蘖株。“一无所需最像神”,如果你践行了苏格拉底这句箴言,尽可能地减少了不必要的对名利的欲望,你会惊喜地发现,你的身心会变得轻松、清明、愉悦,而且没准儿哪天已长出了一小撮神的翅膀。

二省:尝试逃离你自造的“围城”。杨绛解释钱钟书《围城》的含义,说“围城”不仅指方鸿渐的婚姻、事业,更泛指人性中某些可悲的因素,就是对自己处境的不满。这句话一箭中鹄,这也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困境。从社会学角度而论,每个人都不单纯是你自己,而是自身社会关系的总和,是自身环境的产物。鲁迅有言:一个人要想离开社会而生存,那正像人拔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一样的不可能。人从进入社会开始,就在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建立各种各样的关系,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经过不断地摩擦、妥协、斗争、融合,慢慢地你会发现,你早已与你所处的环境密不可分,沾染了它的颜色,浸润了它的气味,甚至已与它连成一体。最终你会发现,你的“自我”仿佛迷失在了卡夫卡笔下那座错综纷繁、冷漠森严,有着迷宫般构造、梦魇般气氛的城堡;而你的“超我”却像那个测量员,永远只能在城外徘徊。——这就是大多数人对自己处境不满的深层次原因吧?但细究起来,所谓“围城”,有一些确实是源于现实的困局,但更多的其实是心灵的迷障。所谓五十知天命,我认为就是要勘破这一“迷障”,让“自我”和“本我”讲和,再让“超我”从天上落回地面,当你的人格不再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时候,不但做到“天人合一”“人我合一”,还要“己我合一”,才可能走出现实和心灵的双重困境,摆脱环境和他人对你的影响,真正走向自由之境。

三省:尝试补上“经典”这堂课。物质生活而外,精神生活也是有不同层次的。近两年粗涉了一些中西方哲学、古代文学,以及艺术理论方面的书,深为自己之前浅薄的阅读经验而羞愧。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不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而除亲身经历外,阅读应该是省察人生的另一种方式。我认为阅读就像人交朋友,年轻时经验少、不识人,可以泛交甚至滥交,但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应该能让你明白,人生如梦,且时日无多,一定要找最智慧、最有趣、最好的朋友来交,他们能帮助你将自身有限的生活体验升华,变成哲思,变成箴言,变成“文学之心”,变成“艺术之眼”,变成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这就是阅读经典的意义。好的阅读,还能让你突破有限的时间与空间,以及狭隘的自我与本我,思接千载,心游万仞,与老子对晤,与庄子同游,与五柳先生卧谈,与东坡居士笑谑,与苏格拉底辩驳,与尼采“如是去说”,与叔本华、康德、黑格尔、鲁迅一同沉在黑暗中洞幽烛明……有时我甚至觉得庄子就是他《逍遥游》里的大鹏鸟,在历史的天空中展翼遨游,逍遥自在,不可一世,发出嘎吱嘎吱的大笑声。想到我在有生之年,能每天轻松地在文字中与这些中外贤哲相遇,泠然相视,御风同行,委实是一件快乐至极、幸福至极的事情。

人生也有四季,如果二十岁之前是春,二十至四十是夏,四十至六十是秋,那么六十岁以后就是人生的冬季了。五十过后,即使你已果实累累,也要做好进入漫长“冬藏”的准备了。孔子在“五十知天命”后,六十做到了“耳顺”,七十以后便“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了。“耳顺”不是作顺民,而是什么都听得进去,什么都能包容,不以个人得失而影响对世界的判断;“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更是一种自由的境界,一种与天地精神独往来的“大自在”,一种勘破命运、看透人生的“大智慧”。既然这是一条成圣之路,得道之路,为什么我们不能提前去尝试一下呢?

杨绛先生曾对一位感到“有点茫茫然”的女子说:“你才四十岁,我已过九十八周岁,愈老愈增加智慧,心情也愈加平静愉快。乖孩子,请相信我说的话。”这句话一如杨先生般温文从容,却像水一样渗透进我的心里。未来的日子里,我要像杨先生那样在名利面前深自敛抑,将追求智慧作为人生圭臬,将周围的一切人,将可能发生的一切事,哪怕是苦难,哪怕是悲剧,哪怕平庸琐屑如“一地鸡毛”,都化为自己继续成长的养分,去做一个真正的平和快乐之人。

感之,以为记。

猜你喜欢

物欲感言围城
章金宇
追忆黄蜀芹:敢拍《围城》,尽情绽放
城郊经济“围城”——申家村“弃工务农”现象解析
去彼取此
“谁也比不上我聪明!”
社交电商的“围城”
《后物欲时代的来临》
打破无形的围城
运动能够抑制物欲
学员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