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泗窑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实际意义

2017-10-09张学龙

景德镇陶瓷 2017年4期

张学龙

摘要:湖泗窑遗址群的发现改写了湖北地区无瓷器生产的历史。龙窑遗址与残器堆积数百座,所产青瓷与青白瓷产品造型与装饰都具有典型的湖北地区特色,其重要的文物和文化价值也逐渐受到关注。湖泗窑遗址群的保护与开发,其物质遗存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意义。

关键词:湖泗窑 保护与开发 生态博物馆 教育基地

一、湖泗窑概况

湖泗窑遗址群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湖泗镇,是以生产宋代瓷器为典型的窑口遗址。其生产的瓷器品质优良,种类丰富,“20世纪70年代在湖泗夏祠首先发现窑址以来,经过文物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这一规模庞大的古制瓷窑址群,逐渐展现出它古朴的风貌,并引起国内外陶瓷研究者的关注。”经过文物部门的整理,现存遗迹中可考证的龙窑窑膛和残器堆积近百座,堆积区域近4 0公里,瓷器烧造以宋代为高峰,元明逐渐衰落。

湖泗窑多生产民用器,产品多为日常生活所用,以梁子湖沿岸的青白瓷和以斧头湖为中心的青瓷为主,所生产的产品种类十分丰富,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瓷枕、执壶、烛台、炉、罐、钵、碗、盘、碟等。装饰技法为青白瓷和青瓷釉下的刻划、模印工艺,多划刻具有装饰意味的花卉和水草,其装饰效果疏朗洒脱,具有明显的湖北地方文化特色。湖泗窑的发现改写了湖北地区无瓷器生产的历史,为湖北地区增添了瓷器标签,同时,也因其独特的制瓷历史、艺术特色及重要的文物遗存和文化价值,1982年湖泗窑遗址群被列入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湖泗窑

“湖泗窑址群是长江中游古陶瓷生产的一处重要链接,使南方和北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陶瓷生产的历史得到衔接,使中国大地陶瓷生产成为了一个完整的系列。”具有湖北特色的湖泗窑瓷器生产,是荆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其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湖北地区优秀艺术遗存的重要体现。在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江夏区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共同发掘与调查之下,对湖泗窑瓷器的时代特色、艺术价值及生产技术有了更为清晰的梳理。

湖泗窑址群大量的窑址遗存和瓷片堆积,为研究其原始面貌提供了便利条件,它的发现不仅是湖北产瓷历史的印证,更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湖北荆楚文化的传承。文化遗产是活态的,它不但是稳定的存在,同时也是被开发与利用的资源。湖泗窑的瓷器烧造技术、工艺材料、装饰、生产制度规范等,都可以作为物质资源与非物质资源开发与利用,其不单单是湖北历史文化的记忆,更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与艺术价值。

三、作为文化产品的湖泗窑

湖泗窑瓷器作为湖北的新名片,同时也是具有活力的文化资源,如果说瓷器是生活中通用的语言系统,那么湖泗窑便是独具魅力的湖北“方言”。瓷器的优点是其文化符号鲜明,历史的印记能够原生态的展现在千年以后,通过博物馆瓷器或窑址残件,追溯以往。就当下的陶瓷生产技术而言,将传统器物进行技术复原已不具有很高的难度,仿古瓷器自明代以来广泛流行,既解决了古器稀缺不易得的难题,也解决了技术与文化保护的难题。另外,湖泗窑作为蕴藏着丰富设计与文化素材的载体,窑址出土了大量的残器标本,瓷器品类丰富,造型与装饰独具特色。从这些角度入手,进行湖泗窑艺术研究,发掘湖泗窑技术与艺术特色,结合现代产品设计与创作,产品研发与市场需求并轨,在推动湖北地区瓷器产品发展的同时,打造特色商品与特色地域文化,强化湖泗窑文化象征,激发陶瓷艺术活力。

发展是每个时代都需肩负的责任,陶瓷作为一种生活用具,是日常不可缺少的器物,具有情感的温度与人文的关怀。湖泗窑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应受到大众的关注,在当代的生活方式中唤醒湖泗窑的文化记忆,使具有时代特色和本土文化语汇的陶瓷产品走进生活,将文化细节衍生到陶瓷开发与产品设计之中,而这或许正是当代生活中所缺失的文化部分。同时,湖泗窑的文化“再发掘”,也对推进地区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打造文化与设计强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作为生态博物館的湖泗窑

“武汉位居‘黄金水道长江的中游,长江与汉江的汇合处,形成以长江为主干,河湖密布的水运网。”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湖泗窑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运输条件。梁子湖与斧头湖为湖泗窑解决了水源和运输问题,在其滋养下的森林也为湖泗窑的瓷器烧造提供了燃料,而湖泗窑附近便可生产瓷土更是较为重要的便利条件。如今湖泗窑的一座座窑膛像一条长龙卧在山坡,残器堆积在40公里的土地上形成了大小山丘百余座,树林与绿植生长在堆积层上,与天然山丘不同的是窑址与附近的农田湖泊呼应,融合形成其独特的自然生态风貌。同时,梁子湖与斧头湖、森林与农田、窑址与残器堆积,更使得当今的湖泗窑形成了天然的生态博物馆。

“如果说记录首先是为了让后来人不要忘记历史,那么对民间文化的系统整理和抢救更是为了让我们民族最珍贵的文化传承下去。”如何更好地保护窑址的原貌并进行遗存研究,成为了首要难题。如此看来,湖泗窑的遗址博物馆建设是必要的,只有做好窑址与出土文物的保护,才能更好地进行发掘和资料保存,产生更多的实际意义,从而实现文化的传播。在复原湖泗窑完整的制瓷工艺、梳理窑业历史的同时,如果能因地制宜,将自然生态与残器堆积的原貌进行生态保留,构成博物馆与瓷片保护区域并重,引导观者进行遗址与文化生态的双重体验,在培养其文化修养的同时能够形成保护文化遗迹的良好习惯,这也是博物馆与自然保护共力下的典范,做到人、自然、历史三者和谐的观展状态。

五、作为教育基地的湖泗窑

博物馆是传统的大众教育模式,受众面宽泛,被教育者能够以主动的态度接受知识,且学习成本低廉。生态博物馆是个多维度的观展体验,不单在观看与讲解中感受历史,同时也能在自然之中感受遗迹。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素质教育,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等教育,湖北都是国内最重要的人才培养重镇之一。当代社会对于人才的定义更加全面,不单单是对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对社会生活的感知与体验,接触多方面的文化资源,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文化与艺术的学习更是必不可少的部分。

湖泗窑遗址群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能够作为湖北省特色文化艺术教育基地。保护的灵魂是传承,博物馆的生态保护与自然标本,为大众提供了更为直接的观看方式,同时,大众可体验瓷器的制作过程,瓷器的制作过手七十二道方可成器,工序的复杂性使得陶瓷工艺更体现了人的“动手有功”,正所谓“陶冶情操,方可成器”。作为教育基地的湖泗窑,通过实训基地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可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提高大众的素质教育与动手能力,同时,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保护,也可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 1 ]祁金刚.江夏湖泗古代瓷窑址概述[ J ] .武汉文史资料.2004,(03):54~59.

[ 2 ]刘昕.衔接南北陶瓷生产的武汉湖泗窑[ J ] .收藏.2013,(17):64~69.

[ 3 ]祁金刚.江夏湖泗古代瓷窑综述[ J ] .江汉考古. 2 0 0 7 .(02):65~71.99.101

[ 4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