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中国传统生育文化变迁及其发展

2017-10-09王蓉

资治文摘 2017年6期
关键词:全面二孩

【摘要】生育文化是人口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一个开放系统。中国传统生育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源远流长,是引导中华民族健康向上的精神力量;同时,也应看到,中国传统生育文化所包含的负面影响,进而批判、摒弃这些负面因素,人们才会真正成为生育的主人,人类才会以高度文明的方式繁衍生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育文化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总的看来我国生育文化仍处在由传统生育文化向现代生育文化的转变过程中,特别是在“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下,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育文化仍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生育文化;生育观念;全面二孩

生育观念作为构成生育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核心是生育意愿。生育观念受到经济、文化和社会条件的多重影响,在传统经济条件下变现为“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的传统生育观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一步转变为“少生优生”“生男生女一样好”的现代生育观念。生育行为的不合理也造成了人口老龄化、口红利不断减少、制约经济发展、性别比例失衡、婚姻市场失衡和家庭结构变化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国家要适时调整计划生育政策,逐步制定和实施“全面放开二胎”政策,来调整人口结构,解决人口问题。

一、中国生育文化的变迁

生育观念对于生育政策影响从理论上来说,表现在经济、社会和文化三个方面。转化为现实情况就是生育行为在生育数量、性别和意愿上发生了根本变化,由传统社会的“早、多、男”到现代社会的“晚、少、平等”。同时,国家的生育政策也受到了生育观念转变的影响,由计划生育向“全面开放二胎”逐步转变。

1.从“超生游击队”到“优生优育”

现代社会,传宗接代已不再是家庭的主要功能,儿女是夫妻爱情的结晶,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更是每一个家庭的幸福源泉。伴随着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发生了巨大变化,随之改变了社会生产制度和生产方式,自给自足的家庭经营模式的解体,家庭的生产功能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社会化大生产模式,从而对于劳动力也从数量需求转变为质量需求。因此生育子女数量不断减少,人们更乐于接受现代的生育文化,即越来越倾向于少生、优生。随着生育率的不断降低,加之生产力水平全面提高,生存条件得以改善,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死亡率大大降低,中国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

2.从“重男轻女”到“男女平等”

现代社会从子女价值上来看,生男生女是一样的。现代生育观念也更加的看中男女平等,不存在性别差异化。小农经济的瓦解导致旧的宗法制度和宗法观念缺少了存在的社会基础,女性也完全能“传宗接代”,没有女性的生育参与才是真正的“绝后”。从家庭角度看,进入工业社会后,传统的养儿防老的养老观念逐渐弱化,原因是现代的社会化养老方式,老年人可以依靠自己的积累,完全实现自我养老。换言之,女儿同样可以继承家业,为父母养老送终、传承后续,如此的现代生育观念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在现实生活中,以上观点也同样被证明,女儿一样具有养老能力,很多老年人也更愿意同女儿一起生活。从社会角度来看,养老模式与保障功能的社会化,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完全依靠子女养老的养老模式,逐步形成了现在单向的、良性的代际关系。这种新型的养老模式不但可以改变传统观念导致的人们对生育数量的追求和偏好生育男孩的心理,同时可以减少父母年老后完全依靠子女养老而给子女造成的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

3.从“全民早生”到“个别丁克”

20世紀80年代以后,我国逐渐受到西方生育文化的影响,开始出现个别拒绝生育孩子的“丁克家庭”,后来越来越多“丁克家庭”的出现,逐步形成了一种不育文化。现代很多年轻家庭要孩子都是迫于父母的压力,而并非主要出于自愿。尤其是一些受过高等文化教育的年轻人,有着强烈的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意识,家庭收入越高,出现丁克的情况就越多。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的竞争意识不断增强,要想生存和生活得更好必须要将大部分时间投入到工作中去。但是市场经济也为现代人提供了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现代年轻人也更倾向于追求和实现自我价值。由此可见,现代社会中,妇女更向往、追求有质量的、自由自在的家庭生活,少生优生、晚婚晚育甚至自愿不育也成为人们的自觉选择。

二、新型生育文化建设的对策

发展生育文化的根本途径是加快经济发展,深化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政府对建设新型生育文化的正确引导,逐渐消除传统生育文化赖以存在的土壤和条件,创造出有利于生育文化发展的宏观、微观条件。特别是,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是,中国处于未富先老的状态。在尚未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时,老龄化和少子化程度严重,劳动力短缺和人口红利下降趋势显著。面对超低生育率现状,未来在改革政策同时,转变新生代“不愿多生”的生育文化观念迫在眉睫建立与“二孩”政策相适应共发展的生育文化是我们如今应该关注的问题。

1.加大生育文化知识传播

调整计划生育宣传方式,改变教育方法,突破主要靠标语、传单宣传的简单呆板的宣传形式,改革宣传品内容平播直叙枯燥无味的表现手法,围绕破除传统婚育观念,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大力宣传计划生育、优生优育、马克思主义生育思想等新知识,营造有利于生育文化建设的舆论氛围,充分利用报刊、网络等大众传媒和一切可利用的宣传阵地进行宣传创新活动载体,搞活宣传倡导。创作出一首首反映时代发展、社会变化、计生成果,歌唱祖国、赞美家乡、咏颂青春、关爱女孩、忧患地球、咏叹生命的歌曲。开展创新人口文化传播的形式、模式,增强活动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在全社会创造有利于人口和二孩生育工作的良好舆论氛围,形成创作、演唱、传播的链条,使宣传教育存在与发展的无限丰富性得到充分展示。

2.组织开展群众性的生育文化特色活动

在建设新型生育文化过程中,既要传播知识,让群众知道怎么做才对,更要让群众看到这样做收到的好处,并鼓励人们都去做。树立一批典型,组织一系列活动,创造一种社会环境,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广泛深入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把生育文化建设融入文化建设中去。如在五一、十一、元旦及春节等重要节日,联合宣传、文体部门组织开展文艺汇演、知识竞赛、成果展评等活动,围绕生育文化建设进行文艺作品创作,推出一批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主题鲜明、导向正确、内涵丰富、感染力强的生育文化宣传精品。同时,进一步关注男性生殖保健与生殖健康教育,利用讲座、培训等形式,传授计生科普知识,努力打造具有特色的生育文化品牌。endprint

3.积极推进免费孕前优生检查项目

结合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开展优生优育、生殖保健服务,进行面对面的咨询与交流,并提供必要的技术服务,让人们通过切身感受和体验,主动要求掌握新知识,改变生育领域的一些不良习惯。从面对面交流和亲身感受有利于知识接受的角度看,技术服务也是必不可少的生育宣传教育形式,而且优质的技术服务可以收到教育和感化的双重效果。把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作为推进“生殖健康进家庭”行动的重点,广泛宣传,强化措施,稳步推进,对计划怀孕夫妇进行了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经风险因素评估小组评估,筛查高风险人群。对高危对象进行了复诊和风险告知,建议他们采取避孕措施,暂缓怀孕,给予有针对性的咨询和干预,确保他们在完全理解所告知的风险因素和医学指导意见的基础上科学怀孕,实现了预防措施落实到人,有效降低出生缺陷风险。

4.将完善的生育保障制度融入生育文化

探索并逐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既是促进新型生育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社会主义新型生育文化形成的最终条件。探索并逐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既是促进新型生育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社会主义新型生育文化形成的最终条件。新型生育文化建设能够促进广大育龄群众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自觉实行计划生育、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人们追求的不再是多生、生男孩,而是生育质量。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孩子已经成为年轻父母们的寻常家庭理念,他們更看重优生优育、对子女的责任、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5.建立鼓励二胎生育利益导向机制

在人们生育观念的破旧立新过程中,利益导向机制发挥着宣传教育和法治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因此,应加快建立有利于生育的社会经济政策体系,落实已有的优惠优先政策,建立与完善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国家应制定实施与全面两孩相适应的配套支持政策,做好相关准备比如医疗方面,床位和妇产医生的资源配置尽可能合理另外,托幼学龄前教育和小学现在都是较为紧缺的资源,今后应加大这些领域的投入力度,做到合理规划,促进有条件生育二孩家庭的积极性。开展优生优育、生殖保健服务,进行面对面的咨询与交流,并提供必要的技术服务,让人们通过切身感受和体验,主动要求掌握新知识,用科学文明的婚育观念代替旧的婚育观念,是先进文化整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6.强化生育文化中的法治思想

计划生育法律制度虽不属于狭义生育文化的范畴,但对破除传统生育观念和生成新的生育观念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严格的生育政策和管理措施,会逐渐增强人们对计划生育的认同感,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营造传播新型的生育文化必须促进男女平等。男女平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开展关爱女孩主题活动,把母亲健康,女孩成长作为重点,传播文明、健康的婚育观念,为女性提供优质生殖健康服务,保护女性的身心健康。建立有利于女孩及其家庭发展的利益机制,维护女孩的合法权益,推进妇女发展和男女平等,促进人口问题的综合治理。

【参考文献】

[1]田雪原,陈胜利.生育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李文,许彦彬.质疑“传统生育观念”的说法[J].人口研究,1999.

[3]索敬海.先进生育观初探[J].理论界,2004.

[4]潘贵玉.中华生育文化导论[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1.

[5]风笑天,张青松.二十年城乡居民生育意愿变迁研究[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2.

[6]金小桃,曹跃斌.试论儒家文化对我国生育文化的影响[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

[7]穆光宗.生育文化的现代化和生育控制机制的转变[J].中国人口科学,2003.

作者简介:王蓉(1993.-)女,陕西渭南,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2015级硕士,应用社会学与社会发展。endprint

猜你喜欢

全面二孩
“全面二孩”政策下家庭生育成本与收益分析
“全面二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如何应对
二孩时代,人口生态重建的理性思考
浅析“全面二孩”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基于有限理性理论对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分析
“全面二孩”政策下女性生育权的保障
浅析人口红利与全面二孩
“全面二孩”还缺点什么
“全面二孩”时代:更应关注儿童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