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空巢老人关怀的探讨
2017-10-09陶建平蔡国兴
陶建平+蔡国兴
【摘要】空巢老人是具有特殊性的弱势群体,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从个人、家庭、社会分析这一群体产生的原因,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剖析老人需求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提出了如何针对这一群体不同个体的关怀途经,满足他们在生理、心理、情感、尊重、自我价值实现需求,在幸福和快乐中慢慢变老。
【关键词】空巢老人;孤独;需求层次;保障
一、引言
2006年全国老龄委统计,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达1.43亿,占总人口的11%,2007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国3.4亿个家庭中,至少有2340多万名65岁以上的“空巢老人”需社会照料。2000-2010年十年间,我国城镇空巢老人比例由42%上升到54%,农村由37.9%上升至45.6%[1];2013年我国空巢老人已超过1亿,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进入老年,预计到2030年,我国空巢老人数量将达2亿多,占老年人总数的90%[2]。
“空巢老人”是指没有子女照顾,独居或与配偶居住的老人,分三种情况:①“三无”(无儿、无女、无老伴)孤寡老人,②有子女但与其分开单住的老人,③儿女远在外地的寂守老人。把单身或与配偶同住的称为纯空巢家庭;子女不在身边,其他亲属在身边的类空巢家庭。纯空巢家庭中独居的称为绝对空巢老人,夫妻同住者称相对空巢老人。
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首次提出,将人类需求从低到高分五个层次,即:生理、安全、交往(情感)、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认为高层次是建立在低层次基础之上,是追求高一层次需要的行为动力,其中生理、安全、交往归属于低一级的需要,可以通过外部条件来实现。尊重和自我实现是高级需求,必须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不同的需求欲望同国家的经济、科技、文化和自身的教育程度息息相关。
马斯洛认为:人具有潜在的五种需求,受个体的生理、心理、文化、教育、社会经济、环境等影响,呈现出不同时期五种需求的表现形态和实现状况有所侧重,各不相同,具有明显的个人和社会痕迹。
三、空巢老人的成因及需求
1.空巢老人的形成原因。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家庭结构的改变,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养老方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第一,社会因素,成年后的子女为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选择在国外就业,出国留学等方式提升自己;由于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收入差距巨大,迫于上有老、下有小的生存压力,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成为农民工中的一员,使得农村出现了许多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形成城市子女无时间、农村子女无资金的尴尬局面。第二,家庭因素,受四二一家庭结构的影响,经济条件、住房条件的改善,三代或四代同堂的生活模式已不多见[3],成家后的子女一般选择和老人分开居住。第三,个人原因,受生活方式、生活环境、价值观念、人生阅历等方面的影响,一些健康状况较好的初老老人,为避免代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老人自己选择独立生活[4],这部分老人大都经济上独立,有丰富的精神生活。
2.空巢老人的需求。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下降,老年人患慢性病的比例在不断增加,生理和认知功能也在不断减弱,生活自理能力(ADL)下降,疾患增多,慢性病增多。
赡养老人包含物质上的供给、生活上的照料和情感上的慰藉三方面的内容。生理(衣、食、住、行)上的需求必须建立在经济有所保障的前提下,空巢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是个人劳动所得、退休工资、个人积蓄、子女资助、社会救济一项或几项,经济上存在依赖心理。2016年发布的第四次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显示,全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大致4063万人,他们更多的是生理上的一种依赖,老年人随着个体的不断老化和社会角色的脱离,交流圈不断缩小[5],主要情感纽带是配偶和子女,空巢老人表现出更强烈的人际交往需求,存在社交上的依赖。
空巢老人在情感上更加脆弱,对外界的支持和关心更加渴望,心理健康问题更加突出,首先是依存需求,即来自生活上的照顾和帮助,心理上尤其是情感上的温暖和关怀。其次是尊重需求,包括自尊和他尊,再次是求助需求,高龄的空巢老人由于活动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下降,需要得到来自家庭外部的帮助和照顾。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将会产生忧郁、孤独、被抛弃、恐惧等负面情绪,一旦得不到缓解和释放,将会引起痴呆、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严重者可能有自杀倾向,影响他们的健康和主观幸福感。
四、对空巢老人关怀的有效途径
1.对空巢老人关怀的外部因素。社会支持是消除空巢老人孤独感的重要因素之一[6],来自子女和配偶的情感支持是首位的,让老人们体会到亲情的回归,往往亲人的支持常常给老人带来更多的生活动力,感觉生活有意义,精神有寄托;其次是邻居的支持和帮助,老人们常说的老屋不能舍,不仅指的是生活环境,还指的是几十年的邻里关系;最后是同龄朋友,有共同的语言,相互了解有助于他们之间的沟通和劝慰,老友不能忘道出了空巢老人心声。
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增强老人的安全感。在医疗服务项目、医疗补贴标准上向老年人群倾斜,满足老年人的基本医疗需求。加大医疗救助力度,特别要关心高龄绝对空巢老人的生活和健康,关注相对空巢老人,对于重度失能老人,基本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采取长期护理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个人商业保险;长期照护险四级医疗保障体系。
对需要照护的空巢老人,社区采取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统计。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目前,我国大多数老人还是以居家养老为主,通过有偿的家庭保姆护理服务提供生活上的照料,家庭医生同社区老年人建立契约关系[7],提供最基本的卫生服务;养老院是由政府投资筹建的非营利性机构,在此居住的大多是低收入或无收入的孤寡老人,提供了基本的生活和基础的医疗;护理院兼有生活和医疗护理的双重功能。endprint
2.对空巢老人关怀的内部因素。城市空巢老人由于亲子支持的缺失,缺少家庭关爱、支持与理解[8],陷入无趣、无助状态,感到孤独和寂寞;农村空巢老人活动范围和交流圈相对比较狭窄,限制了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就个体而言,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具有共同语言的老友们也可成立互助组,自找乐趣,我们称之为“抱团取暖”。
发挥老年人的知识、关系、和成本优势,在身体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实现再就业;为家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公益助老(以初老照顾老老的一种积分养老模式)等方式融入家庭和社会活动中,提升老人的价值感和被需求感,增强自尊和自信,实现自我。
五、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改变,空巢老人数量在不断增加,面对机体衰老、情感的缺失、精神的寂寞,带来了负面的情绪,造成不良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到他們的日常生活与活动能力[9],他们渴望得到来自家庭、朋友、社会的关注和帮助,提高自己的主观幸福感、归属感和自尊感。
近日,《老年人心理健康白皮书》由北京大学正式发布,是“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_老年痴呆预防及陪伴项目”委托“或或心理”咨询机构通过专业测评问卷调查,研究发现,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经济状况、身体机能、文化程度存在正相关关系。老年何所欲,唯愿且平康,关注和善待他们,就是善待明天的你我。
【参考文献】
[1]韩布新,李娟,陈天勇.老年人心理健康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5)
[2]王培培,王雪丹,孙健等.邯郸市空巢老人主观幸福感及社会支持现况[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7):1744-1755
[3]高利平.健康老龄化研究[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79-80)
[4]张志杰,王铭维.老年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63-165)
[5]杨心德.老年心理障碍[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210-215)
[6]张翔,苏少贞,谢芳等.农村空巢中老年人社会支持、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及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1):191-193
[7]谭华伟,陈菲,张培林等.城市家庭医生契约式服务支付意愿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10):2528-2530
[8]许加明.淮安市社区空巢老人抑郁情绪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4):997-998
[9]郭敏璐,王伟,朱晓健等.居家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及相关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24-72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