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锻炼与抑郁症关系的研究进展

2017-10-09倪婷婷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抑郁症体育锻炼

倪婷婷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探究体育锻炼与抑郁症的关系。作为促进健康的直接手段,体育锻炼是一种能有效预防、减缓及治疗抑郁症的方式。体育锻炼抑制抑郁症的可能机制有内啡肽假说、单胺假说、任务掌握假说。具有抑郁情绪或已经发展为抑郁症的人群,应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锻炼项目,一周保持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3-5次,每次锻炼时间保持40min-90min。未来研究需关注体育锻炼和抑郁症减缓的剂量效应,发挥体育锻炼和其他健康资源(心理韧性、自尊、主观幸福感、社会支持等)的交互作用对抑郁症的抑制功能。

关键词:体育锻炼;抑郁症;锻炼次数;锻炼时间;锻炼强度

抑郁会造成人持续性的情绪低落。抑郁得不到及时缓解,持续时间过长会恶化为素有“头号心理杀手”之称的抑郁症。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快速化导致越来越多的人面临抑郁症的困扰。据调查,我国已经有超过4000万人患有抑郁症。治疗抑郁症的传统方式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随着科技进步,如今也出现了改良电休克治疗、重复经颅磁刺激等各种物理治疗方式。由于上述治疗手段通常治疗费昂贵,费时费力,许多人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此外,还由于人们常将抑郁症当作是一种精神不正常的体现,多数抑郁症患者拒绝承认自己是精神疾病患者,拒绝就诊。心理、物理治疗及部分药物治疗的高价治疗费使得中低阶层的抑郁症患者常常望而生畏,而廉价药物治疗的各种副作用或后遗症又让他们苦口难言,致使部分患者接受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的治疗,或是直接放弃治疗。因此,探寻一种能适用于绝大多数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方式具有重要价值。体育锻炼减缓抑郁症状是锻炼心理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前人研究采用了不相一致的方法,所实施的锻炼干预项目、时间及强度等也具有差异性。因此,本研究梳理国内外体育锻炼与抑郁症关系研究文献,用宏观和客观的视角进行综述,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应用价值。

1体育锻炼对抑郁症的预防作用

国外发达国家研究体育锻炼预防、调节、治疗抑郁症的时间较早。早期研究大多通过分析调查的数据来初步探究体育锻炼与抑郁症的关系。Stephens(1988)调查了美国和加拿大四个不同地区青少年锻炼水平与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发现,自我报告出的锻炼水平与心理健康(包括焦虑和抑郁)相关。Hassmen(2000)使用贝克抑郁问卷调查了芬兰青少年抑郁现状。调查结果发现,与报告出高锻炼频率的青少年相比而言,报告出低锻炼频率(每周少于2~3次)的青少年报告出各种抑郁症状的比例更高。何颖和徐明(2002)研究认为,平时不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男、女大学生抑郁水平显著高于积极锻炼的男女大学生,身体自尊有可能是锻炼调节抑郁的中介变量。

追踪研究为我们了解体育锻炼预防抑郁提供了更多信息。Lampinen(2000)使用贝克抑郁问卷对663名芬兰青少年1988到1996年之间的锻炼水平和抑郁状况进行了跟踪调查。研究发现,停止锻炼的人群更可能出现抑郁。Motl(2004)对4594名青少年进行了跟踪两年的纵向研究,研究发现,跟踪前锻炼水平和跟踪期间锻炼水平的变化与抑郁程度存在相关,跟踪前高锻炼水平者具有较低的抑郁程度,在跟踪期间不再保持长期锻炼的个体抑郁程度加深,而在跟踪期间锻炼水平升高者,其抑郁程度出现减轻现象。这就为锻炼预防抑郁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随着现代调查方式的改进,研究者开始尝试使用官方机构的调查数据来分析锻炼与抑郁症的关系。Goodwin(2003)曾借用美国疾病调查中心的6000名青少年健康狀况相关数据进行了一项研究,调查发现忧郁症、心境恶劣症及躁郁症与锻炼水平存在相关关系,且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剂量反应,随着体验到上述各种抑郁症严重程度的增加,个体报告出的锻炼水平逐渐下降。在另一项大样本的调查中,Galper(2006)探究了锻炼水平、有氧适能与抑郁症患者抑郁程度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锻炼水平与有氧适能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有氧适能与抑郁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高有氧适能者通常报告出低焦虑程度,低有氧适能者常报告出高焦虑程度,中等有氧适能者则往往报告出中等程度的抑郁状况。此外,锻炼水平与抑郁程度也存在负相关关系,锻炼水平较高者往往显示出较低的抑郁程度。

总体而言,锻炼心理学界有许多横向、纵向及追踪研究结果表明,体育锻炼具有预防抑郁症的效果。因此,体育锻炼似乎为人类抵抗抑郁症提供了防御武器。西方锻炼心理研究者早就关注了锻炼对抑郁症的预防功效,并已积累丰富研究成果。

2体育锻炼对抑郁症的缓解作用

伴随准实验研究、实验研究及统计软件的发展,后期涌现了许多实验干预研究,以期望进一步探究锻炼缓解抑郁症的效果。锻炼心理学研究者也不断将研究焦点聚焦于锻炼对抑郁症的治疗功效上。与以临床抑郁人群为研究对象的研究相比,以大众人群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数量相对更多。因此,有关锻炼缓解大众人群抑郁的综述性研究和元分析研究成果也相对较多。North(1990)最先进行了该课题的元分析研究,对72项有关锻炼缓解抑郁的研究进行元分析后得出结论:(1)锻炼可以缓解抑郁症程度;(2)锻炼缓解抑郁症的关系中可能存在某些调节变量;(3)与传统治疗抑郁的方式(冥想、休息及心理干预等)相比,锻炼治疗抑郁症的效果量相似,部分研究发现锻炼治疗抑郁症的效果更好些。之后进行的几项综述性研究或元分析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这些元分析结果都指出,锻炼可以降低抑郁症,且存在调节变量的作用。

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看,调节锻炼缓解抑郁症的变量主要分为两大类:锻炼因素和个人因素。不管是有氧锻炼,还是进行抗阻力量锻炼往往都能取得相似的抑郁症水平降低效果,且个人项目和集体项目也并不存在差异。Lawlor(2001)指出,超过8周和未超过8周的锻炼干预对抑郁症的降低效果并不存在差异。但是,North(1990)、Craft(1998)及Rethorst(2009)的元分析指出,随着锻炼干预时间的延长,抑郁程度的缓解效果越来越好,尤其是临床抑郁人群。因此,锻炼干预时间对抑郁降低的调节还需要学者们进一步验证探究。此外,锻炼强度是任何一项锻炼干预计划的重要构成要素。Chu(2009)验证了女性进行持续10周不同锻炼强度后的抑郁缓解情况。被试被随机分到控制组、低强度锻炼组(40%~55%V02)、中等强度锻炼组(56%~60%V0)及高等强度锻炼组(65%~75%V0)。研究结果指出,三个锻炼组被试的抑郁水平在锻炼后都出现了下降,低强度和中等锻炼强度组抑郁水平的下降无差异,高等锻炼强度组抑郁水平的下降效果最好,但高等锻炼强度组被试的体质水平的提高却并不是最好。endprint

3体育锻炼对抑郁症的治疗作用

虽然锻炼治疗临床抑郁症的效果正逐渐成为锻炼心理学界的热点,然而与锻炼缓解大众人群抑郁研究相比,锻炼治疗临床抑郁症的研究成果还并不丰富。Singh(2001)随后又探究了10周无监督和指导的力量锻炼对临床抑郁的影响作用,最终实验得出了与之前研究相似的结论。国内学者何颖(2005)对男女大学生体育锻炼与抑郁的研究表明,平时不积极参与锻炼的男女大学生其抑郁水平显著高于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男女大学生,力量练习有助于男大学生抑郁水平的下降,健美操练习有助于降低女大学生的抑郁水平,且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对男女大学生抑郁水平的影响存在差异。

锻炼可以降低抑郁已被上述诸多研究所证实,那么锻炼降低抑郁症是否存在剂量反应呢?该专题研究的终极目标也是为了弄清究竟是什么样的锻炼最能有效地降低抑郁水平或治疗抑郁症。Dunn(2005)通过实验操作对此问题进行了探究,研究者将80名被试(20~45岁)随机分配到四个不同形式的锻炼实验组和锻炼安慰剂控制组(被试进行拉伸)中。实验组被试和安慰剂控制组被试的抑郁水平在干预后都出现了下降,但三组被试抑郁的下降并不存在差异性。研究者们最后得出锻炼缓解抑郁症并不存在剂量反应的结论。

总体而言,通过锻炼能够获得抑郁水平下降的心理效益已被诸多研究证实。不管是有氧锻炼、无氧锻炼,还是个人项目或集体项目运动,都可以降低临床抑郁水平。至于锻炼降低临床抑郁的剂量反应问题,虽有研究得出不存在剂量反应的结论。锻炼心理学界对锻炼与抑郁的关系已达成较为一致的观点有:(1)锻炼可作为小到中等程度抑郁症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2)锻炼可作为治疗严重抑郁症的一种辅助手段;(3)防治抑郁症的最佳锻炼类型、强度及持续时间目前还不明确。

4体育锻炼和其他手段预防或治疗抑郁症的效果比较

自上世纪60年代起,就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比较了锻炼和其它传统手段防治抑郁症的效果。体育锻炼常被认为是传统治疗抑郁症方式的一种辅助手段,少部分学者认为锻炼其实也可以作为一种有效治疗抑郁症的主要手段。Ryan(1983)在对1750名心理医生的调查报告中指出,有80%的心理医生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辅助手段,有60%的心理医生认为可以将体育锻炼作为治疗抑郁症的主要手段。

从已有的研究结果看,肯定锻炼可以作为有效治疗抑郁症主要手段的研究主要认为:(1)与控制组相比,锻炼治疗抑郁症的效果较好;(2)与传统治疗抑郁的方式(如心理治疗、冥想、药物治疗等)相比,锻炼具有相似的治疗效果。Blumenthal(1999)比较了药物治疗、锻炼及两者结合治疗抑郁的效果。研究者将156名抑郁症患者随机分配到三个实验组中,进行持续16周的治疗:(1)锻炼实验组:每周以70%~85%最大心率的强度进行锻炼3次;(2)药物治疗组:采用抗抑郁药物盐酸舍曲林治疗;(3)综合组:锻炼和药物相结合治疗。

Blumenthal的这项实验结果发现,三组被试的抑郁水平在16周的实验干预后都出现显著的下降。有60%锻炼实验组被试、有66%锻炼和药物相结合治疗组被试、69%的药物治疗组被试在16周干预后不再被诊断为抑郁症患者(通过DSM一Ⅳ诊断,且诊断临床医师在诊断前并不知道被试所属干预的组别)。进一步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各治疗组被试抑郁的下降水平并不存在差异。这项研究结论认为,锻炼具有与药物治疗和药物结合锻炼治疗方式相似的治疗效果。Blumenthal同时还指出,不同治疗组被试抑郁症的下降水平在不同时间段内存在差异。具体而言,药物治疗组被试抑郁水平在前4周出现最快速的下降,但到实验干预期16周结束时,三个治疗组被试抑郁症水平下降的幅度相似,并不存在差异。此外,抑郁水平就相对较低的被试在干预的前几周出现较快的抑郁水平下降现象,但16周实验干预期结束后,三个治疗组被试抑郁水平下降的幅度也相似。随后,Babyak,Blumenthal,Herman(2000)又以156名临床抑郁症患者为被试(23名被试中途退出),进行持续时间更长的6个月实验干预。三种干预方式与上述实验相一致,最终研究得出了与上述实验研究相似的结果。

尽管Blumenthal(1999)和Babyak(2000)的实验结果得出锻炼具有和其它传统治疗抑郁症相似的积极效应的结论,但他们的研究存在缺少实验对照组的缺陷。为了弥补这一缺陷,Blumenthal(2007)将202名患有抑郁癥的被试随机分配到四个实验组中:(1)有监督锻炼组:该组被试每周进行3次,强度为70%~85%心率储备,持续时间为45min(包括10分钟热身练习和5min放松练习)的锻炼;(2)在家中进行的锻炼组:部分被试受到研究者监督,其他被试在实验期间与研究者较少接触;(3)抗抑郁药物治疗组:根据被试的病症需要进行适量的药物治疗;(4)安慰剂组:研究者给被试分配无实质性治疗抑郁的胶囊药物,以排除社会期待效应对实验结果的影响;(5)控制组:不做任何干预。

在这项实验中,抗抑郁药物治疗组和安慰剂组采用的是双盲实验。最终的实验结果表明,锻炼具有与药物相似的抵抗抑郁效果,两组锻炼实验组和药物治疗组被试抑郁水平下降的效果优于安慰剂组。Blumenthal同时还指出,安慰剂组被试的抑郁水平在安慰剂干预后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因此,研究者认为药物对抑郁症的治疗效果可能会受到安慰剂效应或社会期待效应的影响。

Tkachuk(1999)通过综述文献后指出,产生显著抗抑郁效果的锻炼通常应达到:(1)至少五周的锻炼;(2)每周进行有监督的有氧或无氧锻炼三次;(3)小到中等的锻炼强度(50%的最大心率);(4)每次锻炼持续时间为20~60min。但是,也有一些学者(Blumenthal,1999;符明秋,2004;pin-quaa,2007)认为现实情况并非如Tkachuk和Mar-tin所描述的那样。因为,一些临床经验或治疗结果表明,锻炼治疗抑郁的价值其实是比较有限的,严重的抑郁症还是必须通过专业的治疗方式和三种传统治疗方式的组合治疗,体育锻炼只能作为传统治疗方式的一种辅助手段。符明秋和周喜华(2004)研究发现,体育锻炼与大学生的抑郁情绪不呈相关,而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的抑郁情绪有关。Pinquaa(2007)通过对有关锻炼治疗老年人抑郁的研究进行元分析后认为,锻炼治疗抑郁的效果量中等,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抑郁的效果通常比锻炼要好。endprint

5体育锻炼预防或治疗抑郁症的可能机制

抑郁症通常持续时间更长、病症更为顽固、危害性更大,给患者本人及其家人带去了巨大的痛苦和折磨。在精神和躯体方面会有多种不同形式和强度的病症表现,可由轻度的忧愁恶化到严重的自闭,甚至是自杀。研究表明,锻炼能够有效治疗小到中等程度的抑郁症,也可作为治疗严重程度抑郁症的一种辅助手段。那么,锻炼是如何对抑郁症产生治疗效果的呢?锻炼防治抑郁症的机制是怎么样的呢?

5.1内啡肽假说

在介绍锻炼防治抑郁症的可能机制问题时,几乎每篇综述性研究都会提及内啡肽假说。人类大脑中存在20多种吗啡样物质,为了与天然吗啡相区别,医学家把人类大脑内合成的吗啡家族称为内啡肽。内啡肽主要由人脑下丘脑垂体所分泌,能够与吗啡受体相结合。内啡肽假说主要认为,锻炼可引促进人体内啡肽的释放,使锻炼者能够精神振作、心情愉悦,从而起到预防或治疗抑郁的作用。

Boecker(2008)采用正电子放射断层造影术来跟踪脑内新陈代谢活跃区域生物化学合成物的变化,使内啡肽与锻炼关系的研究又向前迈进了一步。Boecker等研究发现,被试自我报告出的欣快感与内啡肽受体数量呈负相关关系,欣快感较强的被试体内具有较少的内啡肽受体。内啡肽受体数量的减少说明人体内正在不断释放内啡肽,内啡肽也不断地通过与内啡肽受体相结合发挥影响作用。这项实验是为内啡肽假说提供证明的第一项实证研究。

5.2单胺假说

单胺假说是另一种解释锻炼如何防治抑郁症的假说。由于这类递质分别属于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所以人类大脑必须摄取血浆中的芳香族氨基酸才能合成此类递质。单胺类递质通常具有调节情绪、促进积极情绪产生、抑制消极情绪出现的功能,而且锻炼会对人体内单胺类递质的数量产生影响。单胺类假说认为,锻炼可以增加人体内单胺类递质的释放速率,促进单胺类递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加快神经元对单胺类递质的吸收,从而改善锻炼者的情绪,降低锻炼者的抑郁程度。近年来,单胺假说被进一步细分为更为微观的假说,如血清基假说、去甲肾上腺假说。不管如何细分,此类假说都是通过比较锻炼前、锻炼中及锻炼后人体内胺类递质(如多巴胺、去肾上腺素等)的变化,去解释锻炼如何预防和治疗抑郁。

对单胺假说的证明大多来源于动物实验研究。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很难在完整的人体内评估单胺类神经递质数量的变化。单胺假说为我们解释锻炼防治抑郁的机制问题提供了一种不可或缺的思路,但仍然还需要学界做更深入的研究去实证假说的真实性。

5.3任务掌握假说

任务掌握假说是心理学界提出的锻炼防治抑郁的可能机制。任务掌握假说主要认为,锻炼防治抑郁症的心理效益主要来源于锻炼者完成锻炼任务时的成就感和所获得的控制感。在锻炼过程中或完成锻炼任务后,他(她)们的自我价值感、成就感以及对外在环境的控制感都会得到增强,这对于抑郁水平的缓解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已有几项研究对任务掌握假说进行了验证。Craft(2005)研究发现,进行9周锻炼干预(每周3次,锻炼强度为50%~75%心率储备)后,锻炼者抑郁水平出现明显的下降外,其处理问题的自我效能感、自我价值感及对自身或外接环境的控制感也都得到了增强。Chu(2009)在其研究结果中指出,被试的整体自我效能感和处理问题自我效能感在10周锻炼干预后都有所增强,但并不仅仅局限在锻炼干预组中,任务掌握感也可以通过成功完成其他任务来实现,并非只有通过锻炼才能得到增强。White,Kendrick和Yardley(2009)通过实验设计探究了自我效能感增强、自尊提高及情绪改善可否引起抑郁症患者抑郁水平的下降,研究结果认为,自我效能感增强、情绪改善比自尊提高更可能是锻炼治疗抑郁的心理机制。

6结语

抑郁症的危险已经悄悄逼近我们每一个人,它的危害有目共睹。综合国内外文献,发现体育锻炼具有预防、减缓和治疗抑郁症的功能。因此,可以说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不仅可以促进身体健康,而且保护了人类心理健康。具有抑郁情绪或已经发展为抑郁症的人群,应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锻炼项目,一周保持体育锻炼3~5次,每次锻炼时间保持40~90min。未来研究应挖掘出体育锻炼和其他健康资源(如心理韧性、自尊、主觀幸福感、社会支持等)对抑制抑郁症的交互作用,使体育锻炼发挥出更好的效果。endprint

猜你喜欢

抑郁症体育锻炼
微信打卡小程序在学生假期体育锻炼中的应用分析
三种抗抑郁症药物治疗伴躯体疼痛症状的抑郁症患者的对比研究
对一例因抑郁症有自杀倾向的案例分析
文拉法辛联合米氮平治疗老年抑郁症的效果及安全性
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有关中小学教师体育锻炼的几点思考
小小“运动员”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三班制工人怎样进行体育锻炼
夏天体育锻炼“四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