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生命关怀视角下的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体系建立

2017-10-09刘志学张晓明董孟华

科技视界 2017年14期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医学

刘志学 张晓明 董孟华

【摘 要】医学生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职业精神培养的重要性,无论是作为教学主体还是受教育客体,医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基于生命关怀理念的医学人文教育无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生命关怀;医学;职业精神培养;大学生教育

医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因其服务对象的不同而决定了其培养过程的复杂性,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凸显病患人文关怀的医学生素质与能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以生命关怀视角来加强对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无疑对促进医学生成才、提高未来医疗服务质量及推动医学技术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医学高等教育组织实施过程中,作为教育主体的医学生,其作为受教育个体,基于生命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职业精神培养也极大地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長。

1 医学职业精神概述

对于医学职业精神,在不同时期曾有不同的表述。有学者认为医学职业精神是医学执业者在学习和实践中创立、发展并为社会所认可和推崇的一系列职业信念、价值取向及职业准则的总和,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推动力。另有学者认为医学职业精神是医务工作者在职业活动中应具备的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统一,是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1]。2002年,由美国内科学基金、ACP基金和欧洲内科医学联盟共同发起和倡议的《新世纪的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被认为是现代医学职业精神的标志性文献,现已有36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个国际医学组织认可,中国医师协会于2005 年正式加入。本宣言曾提出三项原则(将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患者自主、社会公平)和十条责任(提高业务能力、对患者诚实、为患者保密、与患者保持适当关系、提高医疗质量、促进享有医疗、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公平分配、对科学知识负有责任、通过解决利益冲突而维护信任、对职责负有责任),该内容被认为是对医师职业精神的详细解读。

2 当前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短板

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正是职业精神教育的黄金时期。高等医学院校作为国家医学人才培养基地,对学生职业人格、品德及价值观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医学职业精神培育的“摇篮”。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大背景下,卫生资源和医疗服务逐渐市场化,卫生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和公众对卫生服务要求的提高,导致了医患关系的紧张,出现了近年来频发的诸多医疗相关医患纠纷或伤医事件,严重的影响了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的培养。

当下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2],一是职业认知受到外在事件的影响而产生偏差。当前我国的医患纠纷及医闹现象,在扰乱医疗市场同时,更使医学生的职业认知产生偏差,加剧了职业精神培养的难度,动摇了医学生的信念与信心,使其对自身学医的目的、未来的职业环境以及职业情感、价值取向出现恐惧、曲解或不认同。有学者经调查研究发现,部分学生学医目的模糊或过于功利化;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对外部医疗环境了解少,职业认知水平、职业认同水平较低;还有部分学生自我意识较重,极度反感或排斥患者对医生的误解和偏见,出现责任心的缺失。这些看待医学服务的态度和认知偏差对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产生较大负面影响。二是个别院校的职业价值观教育与生活实际和临床实践长期脱节。职业价值观是对待职业的信念和态度以及个人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的价值取向,对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对提高学生职业认知、合理规划职业生涯起着重要作用。有的院校对医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主要靠书本知识灌输,而缺乏实际性的指导;有的院校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代替职业价值观教育课程,单纯侧重于就业的指导,忽略了对毕业生从业后社会价值、人生意义的教育和引导,导致学生工作后无法正确面对和处理来自于实际工作中的医患纠纷、医药代表“红包”等职业道德与利益、金钱纠葛,在理性认知上产生矛盾和困惑,甚至做出错误的选择。三是部分院校对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体系建立不完善。如相关课程体系不完整,因专业课繁重而忽视德育课程,或核心课程较少,没有非常明确教学目标,或课程内容讲授空洞,与现实联系不紧密等;缺乏全程、全方位职业精神培育理念,没有把职业精神教育贯穿于临床见习、实习教学全过程,没有兼顾学生科学精神与职业精神的培养。四是缺乏职业精神培育实效性评价体系。目前尚没有一套较科学的医学职业精神培育实效性评价体系,现有评价方式单一,多将相关医学人文课程成绩或思想汇报作为考核方式,无法将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对病人的实际服务态度或表现进行评价,无法实现评价的实用性、实践性和实效性,无法促使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由理论认知向个人行为实践的转变。

3 生命关怀理念在医学生培养中的重要性

生命关怀是指充分关注人的生命属性、关注其生存状态和意义、关注其生成和完善,具体包括对人的生命进行关怀,看见其生命的差异、尊重其成长,关注其实际需求,关心其生活情况和心灵世界,尽最大可能地促进其精神自立,使其自由全面地发展,从而体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3]。

大学生作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承担着建设国家的历史重任,尤其是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期的当代大学生,其历史使命更是任重而道远。以学生个体生命活动为基础,重视生命关怀,推动学生的个人发展,彰显其生命的向度,首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其次,践行医学职业精神是医学生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目的等内在要求,也是医学生临床实践中职业道德的外在表现。因医疗服务过程中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以人为本的服务要求决定了医学生未来工作遵守职业道德、关注服务对象生命属性的必然,只有把生命关怀的理念贯穿于医疗全过程中,才能真正地做到对每一个患者生命个体的尊重,为患者解除病痛,实现生理、心理及精神层面的治疗和康复。生命关怀作为医学生,不但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能力,需要在大学阶段给予培养,只有把生命关怀的人文精神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才能真正培养身心健康的、具有合格的医学职业精神的医学毕业生。

4 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体系的构建endprint

如何把医学生培养成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和市场发展需求的专业化医务人员,就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体系,提高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应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体现在人才培养的理念上,落实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细化于教学安排的体系里,并在注重医学生人文精神及素养培养同时,也从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角度,用生命关怀的理念关注医学生整体素质与能力的提高,保证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

4.1 人才培养过程中职业精神培育理念的加强化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以什么样的理念和方式培养人才,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作为医学类高校,培养的人才既是应用型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更要是具有高度职业精神、充分人文情怀,能够充分体会和运用生命关怀的医学毕业生,只有把职业精神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核心,才能培养出具有仁爱精神和大爱情怀的新时代医务工作者。高校的医生职业精神培养在新时代的今天愈发显得重要,只有贯彻生命关怀的人文精神,才能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才能培养符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合格医学人才。尽管近年来的医患矛盾与纠纷,使很多的医学生在职业精神上出现了动摇和信任危机,但恰是医疗改革的转型期,医学职业精神的培养更加重要,作为医学高校,立足于职业精神培育的人才教育理念更应该得到强化和坚持。

4.2 职业精神培育相关课程设置的科学化

二十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有学者发现医学课程过于关注诊疗技术,对职业价值、医患关系关注不够,因此提出要强化医学教育中的职业精神教育。此后,与职业精神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在美国医学教育中日益受到重视。70年代初期,美国医学院校开始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4]。国内医学类高校在医学人文课程及职业道德与精神课程设置上也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普遍开设了医疗法律法规、医患沟通、医学伦理学等课程,但有调查显示,学生对这些与职业精神教育相关课程的整体满意度并不高,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授课内容与医学脱节,忽略学生的实际需要;部分课程缺乏合适的教材等。要培养优秀的临床医生,就有必要强化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尤其是基于生命关怀的人文情怀教育,要制定系统的教育计划和相应的课程体系,且涵盖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让医学职业精神教育贯穿医学教育的全过程。

4.3 医学职业精神培育立足于医学生分阶段教学过程的体系化

医学生由于培养过程的特殊性,除校内理论课学习阶段相关知识的灌输外,在校期间的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环节也是职业精神培养的重要手段,通过第二课堂的相关名家讲座与论坛,可以领悟生命关怀及医学生职业精神的真谛;通过医疗场所的社会实践,切实感受医疗过程中的生命关怀与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崇高,这些都对于学生理解课本所学,坚定职业精神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此外,另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临床实践环节,通过见习,尤其是临床实习,在与病人真实的服务与接触中,才能使学生真正感悟生命、体会生命关怀的内涵与价值、领悟医学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树立牢固的医学职业精神。单纯注重基础阶段或临床教学阶段,把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职业精神教育割裂开来都是错误的,应该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分阶段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统一性。

4.4 生命关怀在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过程主客体属性上的统一化

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医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不单纯是接受教育的客体,在教育过程中,教育领导层及教学组织者的医学人文情怀与生命关怀理念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学生首先是一个生命的个体,教学过程的组织必须以唤醒学生的生命情感、增强生命意识、激发其生命潜能、促使其学会珍惜生命并提升生命质量为中心,教育者要看见并尊重学生生命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当下的存在感,关注学生未来生命的质量,使学生认识、珍惜自然生命到积极创造精神生命、努力践行社会生命,使其能够凝聚积极乐观的生命能量面对未来的人生道路,充分感受生命意义,成长为能够助力社会发展的人,从而实现生命的价值。上述基于生命关怀的人文教育理念是高校开设相关课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的依据,践行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效避免近年来多发的自杀、伤人等不良事件的发生。作为医学高校,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人文与生命关怀教育,不但可以实现学生思想的成长,心理的健康,更是其在医学职业精神学习和形成过程中的土壤,正如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所说: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 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教育本身的生命关怀特质又影响和强化了受教育者生命关怀理念下的职业精神。

综上所述,医学生作为未来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由于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其职业精神的培养在医学高等教育过程中至关重要,生命关怀作为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在医学职业精神培养体系各环节中都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加强。同时,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作为教学主体和受教育客体,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基于生命关怀理念的课程设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职业精神的建立。生命关怀理念对医学生而言,在其教育的过程中呈现出主客体两面且都呈现出正反馈的影响特点,值得引起医学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1]黄朝晖.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实践体验教育策略初探[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4(4):20-23.

[2]田怀谷,等.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现实审视及其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524(3):84-86.

[3]刘丽容.生命关怀视野下高职思政课教学省思[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6,36(4):91-93.

[4]李亚平,等.美国醫学生职业精神教育对我国医学教育的启示[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3):424-426.

[责任编辑:朱丽娜]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学生教育医学
医学写作的概念
医学的进步
让医学大数据给你解答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的大学生友善教育
由幼儿断乳引发的对大学生柔性管理的思考
医学
医学、生命科学类